2011年2月23日星期三

关于青年——三评盛世

在陈老的访谈中,他提到了08年的4月和5月,乃至奥运会之后的中国。在看到青年的状态后,他发现要写部书了。或者说,年轻人的转变是他写这部书的动因。在这部书中,青年是个怎样的角色呢?
我想读过这部书的人都知道,里面塑造了想要进入中宣部的年轻人。而老陈似乎想要做这个年轻人的便宜老爹。但是,在书中字里行间不乏对中国年轻人的嘲讽。在对党内的改革派还抱有同情的陈老,在对国朝年轻人那么只剩下嘲弄了,虽然只有短短的一章和些许片段。但是就如,年轻人的改变迫使他思考这部书一样。我想,他这个思路也是我的思考起点。
在这部书中,典型的青年人是那个北大的学生。而08年四月最有表现力的,无疑是国外的中国留学生——包括台湾的同胞。我想,陈老虽然设计化学洗脑这个桥段,但是值得重视的是,生活在国朝的留学生群体,似乎并没有给陈老太多的矛盾感,反而塑造了花家地这样的角色,来取代这个转变了的群体。我想陈老似乎耍了一个花招,翻转了他的劣势——盛世被塑造成一个封闭的社会,但是这个封闭社会无法解释国外的中国留学生群体。
对于国朝的年轻人群体,我一直在想陈老为何抱持这么大的敌意呢?因为08年五月里表现出,对于灾区的那种热情吗?爱国和洗脑有关系吗?举个国朝之外的例子,911之后的美国,似乎年轻人也将爱国主义作为主题思想在传播吧!否则,之后的伊拉克阿富汗的战争支持率就无法解释了。排除外来侵略,自己的同胞遭受了地震的灾害。而国朝的青年人决定用行动来支持灾区,表现出一种情感——血浓于水。结果,这就成了陈老写作的契机——中国年轻人洋溢着一种盛世的情感?
在这一点说矫情一点,也许作为外人的陈老,既没有集体主义的熏陶,也没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心境。不能说,这是可悲,但是说这些情感都是洗脑的结果——这就未免太不厚道了。
没有文化和血脉联系的黄皮肤,我觉得这并不足自豪,很多人习惯于做旁观——知识分子从心境中摆脱环境,港台人根本就是以脱离为自豪,我始终对这种情感虽然不说反感,但是也绝谈不上好感——至少我不会有那种以脱力感然后自豪的勇气。但是,一个作家在一部书里,赤裸裸的表达的脱力感,然后批评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投入感,我总是觉得好笑,甚至有些懊恼。也许国朝的年轻人都很善意的对待异议,但是对于加诸于自己身上的污水呢?
民主与民族似乎在陈老的书中是脱离的,但是要是说民主国家没有民族主义,那就是赤裸裸的欺骗了。不知道是陈老故意隐瞒呢,还是善意的欺骗?但是,书中的那种赤裸裸的恶意,希望只是我的想象而已。我欺骗不了我自己。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