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3日星期三

我们是谁?——陈冠中《盛世2013》评论之一

小说里有三个半清醒者——芳草地、小希、张逗和老陈——作者自己。为什么是半个呢,因为老陈本身也经常不由自主的high,所以不能算清醒。(还有个小姐,据说high的过了量,所以也不受high水的影响,但是毕竟不能当主人公嘛)这几个人,其实就是盛世中的主人公。当然还有反面——党国嘛,反过来说不是反面人物的,其实就那么几个。剩下的都去high了,按照陈老的逻辑,基本上就是一群不明真相的群众了。大反派,有两个,其实按照陈老引用施米特的说法,就是区分敌我——那个敌人,其实有三个——板寸头、韦国和何东生。
其实,还有几个龙套也要介绍一下,一个是房地产老板简霖,一个是找了个洋老公的民运女义士温岚。这两个人,一个作为何东生的搭桥,一个作为小希的参照物。还有一点,温岚貌似是陈公没有x上的前女友。简霖没追上的现女友。好人物介绍就到这里。我们开始上正菜了。
我一直在想,其实芳草地和张逗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主人公,但是陈公依然把他们拉上。至少从文章中看,陈公对芳草地和张逗其实并不感冒。换个角度,就算你芳草地到美国留过洋,但是我台湾陈公还没把你放到眼里。结果就出现了,芳草地说我是你的粉丝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场景。而芳草地和张逗直到最后,也没发挥出主人公应有的戏份。我在想,为什么陈公要这么安排。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其实就是为了能够代表更多的人。所以,他们自然就成了必要的龙套。
而实际上的主人公——陈公和他女友——对就是封面献词的那位。其实,才是陈公真正要写的主人公——清醒的知识分子。他们是坚持不向盛世妥协的“知识分子”。这两个人是谁呢,据说梁文道与陈公有段有意思的对白。在其中,陈公大爆自家身世。就是介绍说的,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到台湾。还有一个段落,上面没有介绍,就是美国留学。直到2k年,才到大陆淘金的台湾人。据他说,qq有人做了,淘宝也有人做了,他当时想要创业,结果发现没有机会了。ok,大陆漂流了十年,做了十年的作家。另一位呢,其实小说中介绍的很清楚,大院出身,北大法学院毕业,曾进过政法部门,八十年代下海开馆子,当沙龙女主人。经历过八十年代末的风波,据说还受了点伤。馆子被关后,找老同学求情,结果被xxoo,并诞下一子,据说叫韦国(为国?)。介绍了这么多干什么,有人曾经说过,什么阶级说什么样的话。我想这大体是真的,陈公和小希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出似乎算不上典型意义的群众和百姓。更像是革命义士(落地的麦子不死那段),其实就是典型的说明。
ok,我挖人家八卦干啥。说明问题,陈公和小希,一个从台湾来中国的雅痞——机会主义者。一个八十年代狂飙剩下来的抑郁症患者——兼迫害症。两个人凑在了一起。上演了一部算不上言情、科幻还有yy的小说。
剩下的就好说了,乌合之众——喝了high水的幸福大众们。ok,我们稍作停留,在这点上,陈公不是一直在批判国朝国师们的精英主义吗?一边对国朝国师们的精英主义进行嘲讽,另一面也还是对high水大众的笑骂。我在想,他说自己是公共知识分子了,在这个立场上与国师们有什么区别吗?
板寸头这个人很有意思,有人说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我告诉大家为什么。对了,就是生韦国这一段。对头,知道韦国他爹是谁了吧!有人说,也有可能是那个出去了的诗人啊。也许,不过看到韦国对板寸头有天然的好感的时候。大家应该不再怀疑血缘这个神秘的联系了吧。
韦国。另一个被认为虎头蛇尾的人物。其实,私下一直认为韦国的自白应该是次于何东生演讲的小说高潮。这段自白其实信息量巨大,我想可以做评注式的说明,借此向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SS读书班是学术、政治和产业界的结合,正式成员有副部级官员、少将级军人、央企和主权财富投资老总、百强民企老板,加上几位社科院和重点大学的所长、教授。其实,我们的人脉一直往上延伸,直通天庭。”
说起来,这个ss很有象征意义,比如说纳粹的党卫军。其实,我想作者也想让我们往这方面联想。读书班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精英。这个想象很有创意。我一直在想,会有这么一个理想的精英群体吗?
“我们不是书呆子,我们读的是政法思想和经世资治之学,座右铭是智勇双全——我们是提倡尚武精神、英雄主义和男子气概的。我们是一群有使命感的精英,在这个平庸而没有荣誉感的年代,我们有勇气承认:我们是中国盛世的真正精神贵族。”
这个似乎是宣言一样的东西,说实在真的是,写的准确并且到位。我在想作为台湾人——香港人,真的不会理解这些东西。比如,革命传统这个词。你不能想象,一个逃到台湾的,蜗居在香港的文化人,能对这个男性化的语言感兴趣。六十年代,陈公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呢?引用他自述的话说,就是引进欧美的文化,比如嬉皮、同性恋之类。他们认为新潮的东西。在这个文化背景下,我并不指望陈公能够用公正的心态来对待——用偏见对待偏见是文化人的特权。
“X和Y、Z教授是SS读书班的发起人,他们的主张是:理念与权力结合,让中国更强大。是他们以精读西方和国学正典的名义,吸引官员、解放军将领和企业界中有政治思想的人来参加读书班。XYZ都想当国师,认为十年内他们的理念将主宰国家的命运。”
这三个人,说真的我都不大陌生。x是刘小枫先生,一个用功到把眼睛读到失明的国师。y是甘阳,现任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z,我不敢贸然猜测。精读西方和国学经典,有没有什么错误。至于吸引年轻人来读书,在陈公眼中无疑也是个阴谋。那么,在大学里不读书,是不是就是符合陈公心中的自由民主了呢?无解。不用读书人来管理,那么用什么人来管理啊!就算是美国的哈佛,也是要读这些书的。更何况读的书,其实就是陈公常常引用的《利维坦》。当我们认定对方错了的时候,不知道陈公开出的药方又是哪般呢?
“X掌控着重要的学刊,人脉最广,在媒体的锋头比较大,但嘴巴也比较大,学界传说他有国安背景。Y在学术上最有地位,是学科带头人,在南方的重点大学新成立的学院任院长,在国外学界也颇有名气。Z在解放军国防大学国家安全战略研究班讲课,这个研究班是军地混合编班,学员都是省部级高官和高级将领。”
我在想陈公也就是用了xyz,否则这三位是否会告其名誉侵权都是可疑的。如果,前面还是讽刺的话,后面就是纯粹是将影射人,变成完全公开的了。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可疑不犯法的侵犯人的名誉权?即便是在香港,难道没有名誉权这东西?
“他们有不同的外围组织,掌握着不少资源,譬如申请国家拨款给愿意成为同盟军的学者做学术项目,或拿一些富豪基金会的赞助,办高规格学术会议,扶持国内外学界的同路人,建联合阵线,又或每半年办一次全球华人人文社科优秀研究生的学习营,训练下一代的学术精英,参加者全程免费,夏营在北京或上海,冬营在香港或澳门,吃得好玩得好但少不了洗脑般的脑力密集激荡,所以叫魔鬼训练营,也叫新黄埔军校。”
在韦国自述里,已经清楚的表明了他知道这是魔鬼——洗脑训练营。那么,陈公对xyz的洗脑的推崇,岂不是很荒诞可笑?至于说训练营,貌似豆瓣上好像有这样的一个群,叫通识教育。据说,香港台湾的大学早就开展了博雅教育。美国的文理学院,似乎开的课程似乎就是陈公说的洗脑集中营所开的课程。与美国接轨,学习美国洗脑,似乎被陈公认为是国朝国师们的独创了。骗没知识的年轻人去吧。
后面的告密之类的段子,经常看美片的朋友们,《女人香》《死亡诗社》都还记得吧。似乎,这东西不光是国朝的特产。难道说,堕落的只有中国青年?至于说,将小希送到精神病院这件事。我想,这真是个败笔。很多人推崇这部小说,但是你看到陈公对大陆年轻人的态度的时候。你就在想,值得吗?这种人,值得崇拜吗?谁家的老太太,天天玩反党反共,天天用厌恶的眼光看自己的私生子,用极端的例子来普遍化。我想这是陈公最大的败笔了。
最后的大boss,有人说他是王沪宁,我想陈公一定又在偷乐了。我是在学鲁迅,你们还真对号入座啊。最后一章从《巨灵来了》开始,其实就是何东生一人的演讲——背后说话的其实就是陈公本人。有人为这个段落拍案叫好,但是鄙人私下认为这篇讲稿,水平不超过网络yy小说的水准。和香港关于大陆的小报杂志和书籍一样,属于材料不充分下的yy作品。讲得精彩,其实正是由于陈公对这个问题深思熟虑很多年了,一口气把他写下来何其不易!但是,他是借何东生之口,来说这一套东西的。我想,也许陈公其实是同情党内的右派的。至少,在对何东生的描述中,负面的评价奇少。
最后串一下,在书的最后一章借何东生之口,将我党的所作所为描述了一番。而用了将近四分之三的篇幅来描述,陈公在北京的吃喝嫖赌的经历,在写小希神经质迫害狂的种种行径。我一直在想,这似乎也是一种对比,用雅痞和疯狂来追求那个自由民主,和处心积虑想要营造一个盛世的党国。
文章中,似乎对国内学界知识分子——国朝国师们的嘲讽谩骂,似乎表明了一些东西。而对大陆青年的嘲讽,基本上已经成为了一种符号。这表明什么,就像他自己表述的一样,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逐渐在青年中失去了市场。就像不愿离场的老旦一样,谩骂和嘲讽,基本上就是他们自己最后的挽歌了。
ps,板砖我是接定了的。毕竟一群以“禁书”为名的畅销书,似乎更有市场。这恰恰否定了陈公自己对于大陆青年的讽刺。但是,我觉得陈公对大陆青年似乎是一种营销,不愿被洗脑的年轻人,才看我这部书。批判我这部书的,都是“韦国”。这种市场主义的洗脑,我个人认为才是险恶用心呢!看你的书,才是五好青年,反思你的书,就是五毛?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