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7日星期日

本学期无战事

人本能的觉得世界是无聊的,因为无所事事。但事实上,我却发现,真正的并不是人无所事事,而是人没有了人生的目标。到现在为止,学校里已经不能提供人的生存意义,而只能提供生存技能。因此,我想这才是我将来发展的目标和途径。

学校里,本身就是一群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而他们被培养的目标,业无非是生存的技能,他们把他们陈旧的生存技能交给下一代就算完成使命了。所以,我一直以为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是一种精神,没有他就像缺了水一样。

缺乏滋养的生命,就会显得枯槁。而我想自己的生命,不会因为失去了滋养,而显得缺乏生机。我现在的生命就是这样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样才能将自己的生命从无意义中拯救出来。现在的生活,看似是日复一日,而我知道他在慢慢地成长,变得更加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所以,我能做到的是,将生命中能力,投射出去,充满阳光地努力和发展,让自己成为一个努力的青年。

Read more...

2011年2月26日星期六

打字机

电脑有很多的用处,但对于我最为有用的莫过于打字机。我甚至想要将其变成我的专属打字机。在这个打字机上,我开始写作生涯。在这个时候,写作就像一种生活,他能满足我的表达的需求。看样子,当我喜欢这样的生活得时候,打字机是必备的工具。

原来在我看《危情十日》时,作家不停的将文字通过打字机变成书稿,而在电影的结束的时候,打字机也变成了唯一的防身工具。打字机的功能何其的多啊。

我在文章中喜欢,用很多的文字,来表达简单的想法,但是没有文字的工具,就是一个特别难以忍受的过程。我挺喜欢这样的文字,这样会让我感觉到文字的可贵之处。在这点上,我挺喜欢这台电脑的手感,让我感觉到写作是如此的容易。这也是一个好的打字机所能带来的好处。我想这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没有一个好的表达工具,就没有很好的文字表达的能力。

我在这里的文字表达,都是在这一个打字机上的表达。而表达的对象,不再是稿纸,而是变成了文档,通过网络进行发表,虽然这些发表不能和正式的铅字相比,但是这样的文字就成为了一个公共表达的场所。甚至这样的表达,比印成铅字还容易得到人们的回应。这样的文字,其实是我追求的目标。我也非常喜欢这样的表达。看样子,缺乏写作训练的我,在长时间不写作不表达的情况下,仍然会缩水。因此,写作这样的一个事情,必须变成我的生活习惯和方式。

打字机很好,稿纸很好,电脑很好,最不好的就是我不善于写作的习惯。我喜欢这样的写作,这样的生活。

Read more...

自由的思考

在贵阳的这些日子里,我感觉到自己的发展,并不是想十年前那么焦躁了。虽然,我的生活已经稳定,但是心中的向往并没有停止,而是更加的热切了。我知道如何做,而且与我十年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这个时候,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应该落实到行动上。这段时间的努力,让我有了信心,对自己的文字和写作,都有了一定的感觉。这种信心,可以让我开始对于文字的感觉充满了憧憬。而不仅仅对于事业的急迫,更是对于生活的努力。

我在这时候,非常感谢我的爱人,他帮助了我这么多年。让我可以努力的读书和思考,让我能够对于世界的思考,和对于历史的研究,一同发展。而不是让自己变成一个专业性的学者,我当然知道这其中付出有多少。但是,我知道我自己也是在继续的努力。希望自己能够在自由思考的前提下,能够有所进步。

Read more...

2011年2月23日星期三

关于青年——三评盛世

在陈老的访谈中,他提到了08年的4月和5月,乃至奥运会之后的中国。在看到青年的状态后,他发现要写部书了。或者说,年轻人的转变是他写这部书的动因。在这部书中,青年是个怎样的角色呢?
我想读过这部书的人都知道,里面塑造了想要进入中宣部的年轻人。而老陈似乎想要做这个年轻人的便宜老爹。但是,在书中字里行间不乏对中国年轻人的嘲讽。在对党内的改革派还抱有同情的陈老,在对国朝年轻人那么只剩下嘲弄了,虽然只有短短的一章和些许片段。但是就如,年轻人的改变迫使他思考这部书一样。我想,他这个思路也是我的思考起点。
在这部书中,典型的青年人是那个北大的学生。而08年四月最有表现力的,无疑是国外的中国留学生——包括台湾的同胞。我想,陈老虽然设计化学洗脑这个桥段,但是值得重视的是,生活在国朝的留学生群体,似乎并没有给陈老太多的矛盾感,反而塑造了花家地这样的角色,来取代这个转变了的群体。我想陈老似乎耍了一个花招,翻转了他的劣势——盛世被塑造成一个封闭的社会,但是这个封闭社会无法解释国外的中国留学生群体。
对于国朝的年轻人群体,我一直在想陈老为何抱持这么大的敌意呢?因为08年五月里表现出,对于灾区的那种热情吗?爱国和洗脑有关系吗?举个国朝之外的例子,911之后的美国,似乎年轻人也将爱国主义作为主题思想在传播吧!否则,之后的伊拉克阿富汗的战争支持率就无法解释了。排除外来侵略,自己的同胞遭受了地震的灾害。而国朝的青年人决定用行动来支持灾区,表现出一种情感——血浓于水。结果,这就成了陈老写作的契机——中国年轻人洋溢着一种盛世的情感?
在这一点说矫情一点,也许作为外人的陈老,既没有集体主义的熏陶,也没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心境。不能说,这是可悲,但是说这些情感都是洗脑的结果——这就未免太不厚道了。
没有文化和血脉联系的黄皮肤,我觉得这并不足自豪,很多人习惯于做旁观——知识分子从心境中摆脱环境,港台人根本就是以脱离为自豪,我始终对这种情感虽然不说反感,但是也绝谈不上好感——至少我不会有那种以脱力感然后自豪的勇气。但是,一个作家在一部书里,赤裸裸的表达的脱力感,然后批评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投入感,我总是觉得好笑,甚至有些懊恼。也许国朝的年轻人都很善意的对待异议,但是对于加诸于自己身上的污水呢?
民主与民族似乎在陈老的书中是脱离的,但是要是说民主国家没有民族主义,那就是赤裸裸的欺骗了。不知道是陈老故意隐瞒呢,还是善意的欺骗?但是,书中的那种赤裸裸的恶意,希望只是我的想象而已。我欺骗不了我自己。

Read more...

盛世与民主——《盛世2013》评论之二

陈公在这本书中,成功的将盛世与民主两个概念对立起来。
如果说这部书最为成功的一点,无疑就是在此了。不过,这点也经不起推敲,为什么呢?因为,还有一个美国在那里作对比呢?
美国从二战后,其实就已经开始他们的盛世,大不列颠王国的衰落,美利坚的崛起,我们看到的是亚洲人眼中的羡慕和嫉妒。但是,由于这个盛世与民主自由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也就造成了某种事实。只有民主自由,才能称得上是盛世。
为什么扯到美利坚了呢?其实,我们的陈公在写这部书的时候,虽然背景是美利坚的衰落,但是整本书其实不就是在拿国朝的盛世与美利坚的盛世在作对比吗?
国朝的盛世,没有自由民主,所以赶不上,或者说是虚假的。在这点上,陈公不愧是在美利坚留过学的海龟。真让他抓找了。但是,陈公就没有思想的死角吗?也就是,自由民主派所讳言的部分吗?
毋庸讳言,美利坚衰落的原因,其实陈公根本没有反思,不列颠的衰落,陈公也没有反思。或许,很多人一致认为,国朝的盛世,是建立在上述两个帝国的衰败基础上的,是偶然的。其实,美国人肯尼迪早就在《大国的兴衰》中,谈到过帝国的衰败的问题。我想在这里可以,重提一下来做一个知识上的补充。
“一些国家的生产力一旦得到提高,便自然能比较容易地在平时承受大规模扩军备战的负担,能在战时保持和供养庞大的陆军和舰队。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具有浓厚的重商主义色彩,但财富通常是支撑军事力量的基础,而要获取和保卫财富又总是需要军事力量。然而,如果一个国家把它的很大一部分资源不是用于创造财富,而是用于军事目的,那么,从长远来看,这很可能会导致该国国力的削弱。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在战略上过分扩张(如侵占大片领土和进行代价高昂的战争),它就要冒一种风险:对外扩张得到的潜在好处,很可能被它付出的巨大代价抵消了。如果这个国家正处于相对经济衰退时期,这种困境将变得更加严重。”——《大国的兴衰》前言
引用这段话,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美利坚与不列颠的衰落,其实是有其历史根源的。从布什执政的八年,到美国陷入经济衰退,背后是有一幅历史曲线在起作用。美国的资源战争,才是帝国的衰败的罪魁祸首。然而,国朝的某些洋学士迎合洋主子,一起讴歌中国汇率才是世界经济失衡的罪魁祸首。你不觉得有些奇怪吗?
好了,我在谈国朝的盛世之前,谈了半天帝国的衰败,很多人已经很不爽了吧!或许说,帝国的兴盛与衰败,其实与所谓的制度没有太大的关联。自由民主一样会进行战争——只要符合国家利益。而帝国的衰败,其实就根治在这里。一个自私的民族与国家,我们不能指望他能够做到平天下的地步。东欧的颜色革命、中东的炮火、印度与巴中的冲突、台海、韩朝和中日,我们看到这个自私的民族与帝国,想要的并不是和平,而是在战争中获得财富、利益和荣誉。这样的一个国家,还背负着一个光辉的旗号——自由民主人权。
一个国家的盛世,是依靠自私的战争来维系着,那么其结果可想而知。他为了维系这个盛世,花了很大的力气,才能维持这个格局。他用技术禁运,来维持廉价产品的输入。他通过wto来制裁,外包到外国的廉价商品。他通过挑动民族内战,来获得军火收入。通过国际制裁,来打开疯牛肉的国际市场。通过诺贝尔来,吸引第三世界的精英,进行洗脑,从而控制国际舆论。这个繁琐的体系,可能比陈公所描述的国朝盛世更加复杂。但是,为什么曾经留学美利坚的陈公,从来没有思考写一部揭露式的小说呢?
国朝的盛世与美利坚的衰落,这是陈公小说的背景,而小说着墨的重点,其实还是在国朝。对于盛世的嘲讽,其实背后不乏美利坚过留学后的影响。但是,制度问题真能解决盛世问题?或者,这本是不相干的问题,而被陈公成功的联系在了一起,并写在了小说里。我想,如果陈公格局再大一点的话,不妨将帝国的衰落和国朝的盛世做一对比,也许比这个小格局的政治阴谋小说更加的好看。

Read more...

关于《盛世2013》的讨论附批评意见

感谢你的回复,不过从阁下的言词中,让我感觉到很有意思的一点。我这个是书评,完全是对于文本的引申和评论。至于,对于现实,我想可以另开一个话题。而不是将文本和现实混同,然后仅有一些情绪的发泄。
尽管如此,阁下的问题,我还是认真回复一下。
1“为极权主义,以及党的走狗,”
这个语言,曾经出现在国共内战期间,我党似乎用的就是阁下这样的语言。从这个角度,阁下如何区分你和党国的区别呢?
2、“自由主义何时在中国大陆有过市场??大陆的年轻人从来都是被洗脑洗大的,看看那些反法,反日货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受害者吧,自由主义何时在中国有过市场? ”
从图书市场上看,自由主义的印刷品至少有两三个丛书——现代西方思想丛书(现在至少17本了),人文与社会译丛(伯林的书基本都有了),宪政译丛(某种意义宪政就是自由主义)。看看这三个丛书的发行量,看看自由主义的“市场”。
3、“另外楼主怎么会觉得韦国的角色是极端的例子普遍化呢??可悲,难道您身边这样的党棍还少吗??”
如果阁下仔细阅读文本和我的书评的话,我所谓的极端,意义其实很明显。“韦国将自己的母亲送进精神病院。”陈公将韦国塑造到这一步,我在文章中已经提到了,这是一个败笔。因为极端,所以就很难代表。但是,陈公很明显是用韦国来泛指大陆青年了。阁下不会也有把母亲送进去的想法吧?
4、“至于您说的什么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挽歌,只剩下嘲笑与挖苦云云,哈哈哈,告诉你吧,每个时代都不会少歌颂太平,为当政者唱太平歌的人,有人可从中获利,有人是完全自发的,相信您是后者。你愿意相信自由主义快完了,那你就去信吧,你愿意相信我们伟大的党能带领我们战胜美帝走向美好的共产主义世界,那你就去信吧。 ?”
看阁下的言辞,很突显出党国教育的成功。非此即彼的言论,不就是不自不觉教育的结果吗?不说自由主义好,就是给党国唱赞歌。阁下的逻辑,还真党国啊。不过这也表明两三年前的韦国,不是这么简单就能摆脱的。你没发现,你和韦国的语言形式还是很接近吗?
5、“我们对被党操控的奴才只能怜悯”
小说中,韦国说过:“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没受过严格的哲学训练,也没有慧根,我们哲学家不能对他们说真话,不然他们会攻击我们,就像他们杀掉苏格拉底一样。”发现了没,语言形式有多么的相像。

附:撒的侯爵的批评

看完了楼主的评论,讲实话,如果你几个月前写出,那我一定会将你归为极权主义,以及党的走狗,不过我是今天看到的,比我刚看完这本书的时候稍微冷静了一些。
首先你的一些观点诸如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逐渐在年轻人中失去市场,我根本都不屑于反驳(懒叼你)。自由主义何时在中国大陆有过市场??大陆的年轻人从来都是被洗脑洗大的,看看那些反法,反日货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受害者吧,自由主义何时在中国有过市场?
另外楼主怎么会觉得韦国的角色是极端的例子普遍化呢??可悲,难道您身边这样的党棍还少吗??想当年我也曾是韦国那样的人(也就两三年前),我身边更有很多惨遭洗脑的不明真像的群众,他们都算是极端的例子普遍化??
至于您说的什么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挽歌,只剩下嘲笑与挖苦云云,哈哈哈,告诉你吧,每个时代都不会少歌颂太平,为当政者唱太平歌的人,有人可从中获利,有人是完全自发的,相信您是后者。你愿意相信自由主义快完了,那你就去信吧,你愿意相信我们伟大的党能带领我们战胜美帝走向美好的共产主义世界,那你就去信吧。
我们对被党操控的奴才只能怜悯

Read more...

我们是谁?——陈冠中《盛世2013》评论之一

小说里有三个半清醒者——芳草地、小希、张逗和老陈——作者自己。为什么是半个呢,因为老陈本身也经常不由自主的high,所以不能算清醒。(还有个小姐,据说high的过了量,所以也不受high水的影响,但是毕竟不能当主人公嘛)这几个人,其实就是盛世中的主人公。当然还有反面——党国嘛,反过来说不是反面人物的,其实就那么几个。剩下的都去high了,按照陈老的逻辑,基本上就是一群不明真相的群众了。大反派,有两个,其实按照陈老引用施米特的说法,就是区分敌我——那个敌人,其实有三个——板寸头、韦国和何东生。
其实,还有几个龙套也要介绍一下,一个是房地产老板简霖,一个是找了个洋老公的民运女义士温岚。这两个人,一个作为何东生的搭桥,一个作为小希的参照物。还有一点,温岚貌似是陈公没有x上的前女友。简霖没追上的现女友。好人物介绍就到这里。我们开始上正菜了。
我一直在想,其实芳草地和张逗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主人公,但是陈公依然把他们拉上。至少从文章中看,陈公对芳草地和张逗其实并不感冒。换个角度,就算你芳草地到美国留过洋,但是我台湾陈公还没把你放到眼里。结果就出现了,芳草地说我是你的粉丝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场景。而芳草地和张逗直到最后,也没发挥出主人公应有的戏份。我在想,为什么陈公要这么安排。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其实就是为了能够代表更多的人。所以,他们自然就成了必要的龙套。
而实际上的主人公——陈公和他女友——对就是封面献词的那位。其实,才是陈公真正要写的主人公——清醒的知识分子。他们是坚持不向盛世妥协的“知识分子”。这两个人是谁呢,据说梁文道与陈公有段有意思的对白。在其中,陈公大爆自家身世。就是介绍说的,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到台湾。还有一个段落,上面没有介绍,就是美国留学。直到2k年,才到大陆淘金的台湾人。据他说,qq有人做了,淘宝也有人做了,他当时想要创业,结果发现没有机会了。ok,大陆漂流了十年,做了十年的作家。另一位呢,其实小说中介绍的很清楚,大院出身,北大法学院毕业,曾进过政法部门,八十年代下海开馆子,当沙龙女主人。经历过八十年代末的风波,据说还受了点伤。馆子被关后,找老同学求情,结果被xxoo,并诞下一子,据说叫韦国(为国?)。介绍了这么多干什么,有人曾经说过,什么阶级说什么样的话。我想这大体是真的,陈公和小希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出似乎算不上典型意义的群众和百姓。更像是革命义士(落地的麦子不死那段),其实就是典型的说明。
ok,我挖人家八卦干啥。说明问题,陈公和小希,一个从台湾来中国的雅痞——机会主义者。一个八十年代狂飙剩下来的抑郁症患者——兼迫害症。两个人凑在了一起。上演了一部算不上言情、科幻还有yy的小说。
剩下的就好说了,乌合之众——喝了high水的幸福大众们。ok,我们稍作停留,在这点上,陈公不是一直在批判国朝国师们的精英主义吗?一边对国朝国师们的精英主义进行嘲讽,另一面也还是对high水大众的笑骂。我在想,他说自己是公共知识分子了,在这个立场上与国师们有什么区别吗?
板寸头这个人很有意思,有人说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我告诉大家为什么。对了,就是生韦国这一段。对头,知道韦国他爹是谁了吧!有人说,也有可能是那个出去了的诗人啊。也许,不过看到韦国对板寸头有天然的好感的时候。大家应该不再怀疑血缘这个神秘的联系了吧。
韦国。另一个被认为虎头蛇尾的人物。其实,私下一直认为韦国的自白应该是次于何东生演讲的小说高潮。这段自白其实信息量巨大,我想可以做评注式的说明,借此向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SS读书班是学术、政治和产业界的结合,正式成员有副部级官员、少将级军人、央企和主权财富投资老总、百强民企老板,加上几位社科院和重点大学的所长、教授。其实,我们的人脉一直往上延伸,直通天庭。”
说起来,这个ss很有象征意义,比如说纳粹的党卫军。其实,我想作者也想让我们往这方面联想。读书班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精英。这个想象很有创意。我一直在想,会有这么一个理想的精英群体吗?
“我们不是书呆子,我们读的是政法思想和经世资治之学,座右铭是智勇双全——我们是提倡尚武精神、英雄主义和男子气概的。我们是一群有使命感的精英,在这个平庸而没有荣誉感的年代,我们有勇气承认:我们是中国盛世的真正精神贵族。”
这个似乎是宣言一样的东西,说实在真的是,写的准确并且到位。我在想作为台湾人——香港人,真的不会理解这些东西。比如,革命传统这个词。你不能想象,一个逃到台湾的,蜗居在香港的文化人,能对这个男性化的语言感兴趣。六十年代,陈公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呢?引用他自述的话说,就是引进欧美的文化,比如嬉皮、同性恋之类。他们认为新潮的东西。在这个文化背景下,我并不指望陈公能够用公正的心态来对待——用偏见对待偏见是文化人的特权。
“X和Y、Z教授是SS读书班的发起人,他们的主张是:理念与权力结合,让中国更强大。是他们以精读西方和国学正典的名义,吸引官员、解放军将领和企业界中有政治思想的人来参加读书班。XYZ都想当国师,认为十年内他们的理念将主宰国家的命运。”
这三个人,说真的我都不大陌生。x是刘小枫先生,一个用功到把眼睛读到失明的国师。y是甘阳,现任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z,我不敢贸然猜测。精读西方和国学经典,有没有什么错误。至于吸引年轻人来读书,在陈公眼中无疑也是个阴谋。那么,在大学里不读书,是不是就是符合陈公心中的自由民主了呢?无解。不用读书人来管理,那么用什么人来管理啊!就算是美国的哈佛,也是要读这些书的。更何况读的书,其实就是陈公常常引用的《利维坦》。当我们认定对方错了的时候,不知道陈公开出的药方又是哪般呢?
“X掌控着重要的学刊,人脉最广,在媒体的锋头比较大,但嘴巴也比较大,学界传说他有国安背景。Y在学术上最有地位,是学科带头人,在南方的重点大学新成立的学院任院长,在国外学界也颇有名气。Z在解放军国防大学国家安全战略研究班讲课,这个研究班是军地混合编班,学员都是省部级高官和高级将领。”
我在想陈公也就是用了xyz,否则这三位是否会告其名誉侵权都是可疑的。如果,前面还是讽刺的话,后面就是纯粹是将影射人,变成完全公开的了。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可疑不犯法的侵犯人的名誉权?即便是在香港,难道没有名誉权这东西?
“他们有不同的外围组织,掌握着不少资源,譬如申请国家拨款给愿意成为同盟军的学者做学术项目,或拿一些富豪基金会的赞助,办高规格学术会议,扶持国内外学界的同路人,建联合阵线,又或每半年办一次全球华人人文社科优秀研究生的学习营,训练下一代的学术精英,参加者全程免费,夏营在北京或上海,冬营在香港或澳门,吃得好玩得好但少不了洗脑般的脑力密集激荡,所以叫魔鬼训练营,也叫新黄埔军校。”
在韦国自述里,已经清楚的表明了他知道这是魔鬼——洗脑训练营。那么,陈公对xyz的洗脑的推崇,岂不是很荒诞可笑?至于说训练营,貌似豆瓣上好像有这样的一个群,叫通识教育。据说,香港台湾的大学早就开展了博雅教育。美国的文理学院,似乎开的课程似乎就是陈公说的洗脑集中营所开的课程。与美国接轨,学习美国洗脑,似乎被陈公认为是国朝国师们的独创了。骗没知识的年轻人去吧。
后面的告密之类的段子,经常看美片的朋友们,《女人香》《死亡诗社》都还记得吧。似乎,这东西不光是国朝的特产。难道说,堕落的只有中国青年?至于说,将小希送到精神病院这件事。我想,这真是个败笔。很多人推崇这部小说,但是你看到陈公对大陆年轻人的态度的时候。你就在想,值得吗?这种人,值得崇拜吗?谁家的老太太,天天玩反党反共,天天用厌恶的眼光看自己的私生子,用极端的例子来普遍化。我想这是陈公最大的败笔了。
最后的大boss,有人说他是王沪宁,我想陈公一定又在偷乐了。我是在学鲁迅,你们还真对号入座啊。最后一章从《巨灵来了》开始,其实就是何东生一人的演讲——背后说话的其实就是陈公本人。有人为这个段落拍案叫好,但是鄙人私下认为这篇讲稿,水平不超过网络yy小说的水准。和香港关于大陆的小报杂志和书籍一样,属于材料不充分下的yy作品。讲得精彩,其实正是由于陈公对这个问题深思熟虑很多年了,一口气把他写下来何其不易!但是,他是借何东生之口,来说这一套东西的。我想,也许陈公其实是同情党内的右派的。至少,在对何东生的描述中,负面的评价奇少。
最后串一下,在书的最后一章借何东生之口,将我党的所作所为描述了一番。而用了将近四分之三的篇幅来描述,陈公在北京的吃喝嫖赌的经历,在写小希神经质迫害狂的种种行径。我一直在想,这似乎也是一种对比,用雅痞和疯狂来追求那个自由民主,和处心积虑想要营造一个盛世的党国。
文章中,似乎对国内学界知识分子——国朝国师们的嘲讽谩骂,似乎表明了一些东西。而对大陆青年的嘲讽,基本上已经成为了一种符号。这表明什么,就像他自己表述的一样,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逐渐在青年中失去了市场。就像不愿离场的老旦一样,谩骂和嘲讽,基本上就是他们自己最后的挽歌了。
ps,板砖我是接定了的。毕竟一群以“禁书”为名的畅销书,似乎更有市场。这恰恰否定了陈公自己对于大陆青年的讽刺。但是,我觉得陈公对大陆青年似乎是一种营销,不愿被洗脑的年轻人,才看我这部书。批判我这部书的,都是“韦国”。这种市场主义的洗脑,我个人认为才是险恶用心呢!看你的书,才是五好青年,反思你的书,就是五毛?

Read more...

搬书记

这次搬家希望能住得久些,十年来搬书也快十次了,每次搬书都累得人心脾憔悴。上学南来北往,读书五花八门,只要有兴趣都喜欢买两本来看。结果,书越读越多,人越来越胖。

胖了就需要减肥,结果用搬书来减肥,倒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只是,每次搬运并不仅仅是劳累,更痛苦的是看到辛辛苦苦收集来的书,在搬运过程中折损、丢失。没有比这个更加痛苦的了,更为让人恼怒的是,搬运过程中发现很多自己曾经发誓要好好阅读的书,到现在还没有开始阅读。

书多就成了一种负担,不仅仅是体力上的负担,更重要的是成为了心灵中的负担。没有比这个更加让人难受得了,但是这样也会让我更加清醒起来,我原来是有限度的,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应该将精力放在更为集中的读书工作上。

原来,读书是一件乐趣,现在发现读书是一件可以更为专业的事情。我觉得,我现在的阅读还是不够专业。至少现在我还不能将我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所以,我想在这点上,应该将我的书房应该变成我的弹药库,而不是累赘。

Read more...

2011年2月16日星期三

老婆大人的文章——献上我无限的敬意

我今年三十多岁了,朋友告诉我女人要捯饬下自己,三十多岁开始已经太晚了,而三十多岁了还不捯饬,那简直是太对不住自己了。
本来我也没有太当回事,直到有一天,当卖煎饼的高中生开始喊“阿姨,你买几个”,卖水果的大婶开始偷偷把“妹妹”变成“大姐”的时候,我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注意观察了下当年的朋友,那些注重捯饬的,往往还停留在别人眼中“妹妹”阶段,这更让我那颗心破碎了。。。
化妆,即使不是那么神奇,也没有我从前所认为的那么可恶了。
同时想到了fengfeng同学,他一直以来为自己的文字而感到苦恼。是啊,那颗亮闪闪的金子般的心灵为什么就没有人来关注、同情、靠近呢?
现在想来,他太注重文字的干货了,往往为了让自己更有分量,甚至跑到那干燥的沙漠,把自己弄的沧桑无比,再把自己展示在众人面前。可怜的孩子,往往大家都被你犀利的眼神吓住了,乃至于忘记了你内心的温柔。
情人节刚过,之前还有欢乐的圣诞节,节日里的街道上,往往是包装纸的海洋。那一张张廉价的包装纸,包裹住一个廉价的苹果,或者一支瘦弱的玫瑰,就显得是那么的欢快而美丽,受到了如此多的青睐。反之,如果一个价值连城的钻石,随意被搁置在大马路牙子上,可能也会被认为是快烂玻璃而无人去捡拾吧。

Read more...

隐喻的作用

大灰狼为了吃掉小红帽,就必须化装成老奶奶,才能将小红帽骗到屋里,将她吃掉。而我们注意到,大灰狼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法,才能达到她的目的——也就是必须学会化妆,否则她是不能达到吃小红帽的目的的。

因此,为了将自己的思考获得更多的阅读者,就必须将思想进行化妆,就如同喜爱打扮的少女一样,才能吸引更多少年的瞩目。为了达到这一点,就需要学会文章的修辞,通过隐喻来博取人们的好感,而将内容传达出去。

在这里,我已经学会初级的表达训练,就是将思考诉诸文字,而接下来就需要将文字进行包装,也就是学会文学的修辞,在我看来,隐喻是最为重要的一种修辞手段,而这种修辞手段,恰恰是古典文学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我们记得,孟子在说明性的时候,就会不断的转换比喻,比如日光和烛光,雪白与白鹅,在经过不断地转喻,我们获得了他所表达的真实含义,而文辞也获得充分的表达。

我想,古典修辞中的比喻,恰恰是我下一步关注的目标,从中学习比喻的使用,无疑会提高我的修辞使用,也能避免文章缺乏修辞的讥讽。

Read more...

长篇大论

太多时候将写作,当成长篇大论,而对于细小的文字不屑一顾,事实上没有文字在一开始就是长篇大论,至少没有文字一开始就是某个模式的。而一旦出现了思维定势之后,就出现了某种模式化的写作风格。

而事实上,如果寻求某种稳定性的写作风格,是每个人的写作追求。但是,我现在的文字和写作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还需要加强文字上的训练。至于长篇大论,我一直怀疑这种写作的存在可能,至少我现在的经验是,越是长篇大论,越是轻松简单。毕竟喷口水还是比较容易的。

而长篇大论要写好也是非常的不容易,我看到包括很多人,在长篇大论上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是不可能写好整个好的文章的。至少我看到好的文章,是思想和文字完全能够撑得起来的文字。而这种文字是具有意义的,而不是无意义的语言重复和语言的垃圾。

这就是一个悖论,没有垃圾的写作,就写不好优秀的文章。因此,我真的在考虑,也许自由民主化的社会也有这点好处。就是允许垃圾的写作,至少这为了优秀写作,奠定了基本的条件。没有这样的写作条件,想要能够进行优秀的文字创作,简直是不可能的。

Read more...

自由的交流

整整一上午的聊天,让我清楚认识到,表达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困境,而是整个80后的困境,所有坚固的东西都已经消失掉了,那么我们如何表达我们的困境呢?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提出了要表达,是为了开放自己的心灵,学会分享和交流,而拒绝封闭和固执。对于经典本身也是这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话题都不可以讨论,而是拒绝一种封闭式的拒绝。

这是一种态度,用一个坚定的答案,来解决所有的争议。也许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效果的,但是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这却是一个封闭的前兆。这样会使得人们失去了认知的兴趣和阅读的勇气。所有人都在强调答案是不可以改变的,所以一切的言说都是无意义的。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阅读也是可以取消掉的。

当我们知道了对方是没有意义的时候,阅读和理解都是不必要的。这对于一个以文字为生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毕竟我们坚信的文字,被直接的虚无话了,任何的认识都是凭空虚构的。我们的所有努力都是没有意义的,这种表达,真的会使得思考变得毫无意义,毫无表达的空间可言。

当我们注意到表达的困境的时候,就需要解决表达的障碍,将表达变成实际的操作层面。将语言变成实际的交流。无论是对于文本还是对于实际的个人,都需要真诚的表达和交流沟通。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用表达来完成实践性的操作。通过沟通的实践和写作的实践,来完成自我空间的开放,通过实践性的表达,来扩充写作的空间和实际的交流。

当然,我不否认在实践上,这充满了变数和可能,但是没有这样的一种努力,我们终将会死亡在空寂的空间,无法分享和交流。每个人的交流和写作,都似乎是自言自语,都是独白式的。这样的写作,相当于将自己陷入一个空虚的世界中,找不到未来的出路。这样的写作,无疑是一个困境,是一个死亡的绝境。我知道这么说是相当于一种修辞,一种恶毒的修辞,但是我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无言无语的困境。当然,这种解决似乎有些幽默,但是我知道这种解决才是实际性的解决。

用文字来表达思考,用语言来进行沟通。这似乎是一个努力的方向,但是似乎这样的努力,总得不到相应的回应,我似乎就是在自言自语,彻底的自言自语。虽然亚军和我在回应,语言的交流问题,我看到他的表达是我现在不可企及的目标。但是,我知道我的文字也有它独特的魅力,我要表达的空间和时间,用来形成语言和文字的公共空间。

我才知道,一个人是寂寞的,需要通过各式各样的努力来打破寂寞,这种努力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所以,文字表达的困境,就是在文字垃圾的世界来提升语言和表达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之下,才有望打破空寂的永恒。

Read more...

2011年2月15日星期二

失去语言就等于失去阅读

当我们失去了对于文字的兴趣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失去了阅读的能力。没有人可以在厌恶语言的同时,而能够不断地学习和交流。我知道,这种悖论的存在。而我们现在的环境中都是这样的心灵和封闭的语言。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语言被别人接受,而事实上每个人都拒绝聆听。这是我们当下的交流困境和语言障碍——心灵封闭是一切语言封闭的原因。而我们对自己语言的封闭,也就是放弃对于自己的沟通和交流。将一切打破封闭的努力,视为无意义。我相信在,这样的生存一定会导致虚无的产生。所有努力都会被嘲笑,而失去行动的意义。没有人能够在一个敌意的环境中,找到自我表述的勇气。

我相信,只有努力找到语言交流的空间,人们才能从自己的封闭心灵中解放出来。我也知道通过阅读,可以缓解人们封闭的心灵。但是,不知道是否真能将人从封闭中救赎出来。真正能够将人救赎出来的,只有人的写作,能够用语言分享自己的心得。这正是阅读的乐趣所在,这也是写作和交流的意义所在。努力写作和努力分享,这是一种人生态度,只有开放的心灵,才能真正学会阅读和写作,这是一个开放的人的心灵。

Read more...

面对经典我们说些什么?

百年来的经学史基本是关于经典的文献学考察,而缺乏内容的讨论。事实上,经学并没有展开,就已经陷入了歧途。我知道这么说一定会有人来指责我,但是六经皆史——从史料学的角度的判定,是从清代以来的传统,也许我们已经在清代的经学传统中迷失了方向。

在某种意义上讲,如果将文本的文献学意义上打倒了,是不是文本本身的意义就是去了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至少是荒谬的。如果简单将经典作为文献来说,可以判定其是否是伪书。但是后面的注释和历代的解读,是否都是荒谬无稽的呢?我想,这种独断论的判定,将文本的对话性,转化成科学的独断论。经典本身也许有误,也许有伪书,但是交流的真诚是无疑的。

而将交流篡改成欺骗,这就是清代以来的传统,我们蔑视古人,将其言说等同于谎言与欺骗,不正是我们当下最大的谎言,每个人都不在确信,都是靠怀疑来生存。就意味着,封闭的生活,已经控制了我们。我们无法突破当下的自身,而与外界进行交流与沟通。

我知道,当交流开始的时候,语言才开始形成。没有人能够在一个封闭的环境内不断地自言自语,不断的重复一个主题。用语言的垃圾在阻挡人们交流的勇气。

面对经典,我们可以聆听,可以思考,可以对话,也可以畅所欲言,任何阻挡交流的行为,都是一种可笑的心态——我是真理。真的真理,永远在不断地学习和交流中形成,不存在固定化的真理——只有封闭的心灵。

Read more...

2011年2月14日星期一

文字与子弹

文字就是我的子弹,我想用文字来打靶,用来打我心中的目标,而没有长期训练,没有高强度的训练,就不可能达到目标,用文字来完成打靶。我喜欢文字,喜欢用文字来表达,而不死后用文字来吹嘘。我喜欢这样的文字,这样的子弹。

虽然,看样子我知道了,但是我还是达不到,训练的标准。虽然,看似很简单的东西,但是我知道的事情,却是很难完成。因为,他们太聪明了,所以不肯下力气来完成,想要高技术来代替。但是,我知道我需要,我是一个自己不能欺骗自己的人。没有人能够代替自己来完成打靶训练,没有人在刺刀对刺刀的时候,完全缴械。

现在开始,我要开始打靶,将子弹一发接一发的打到靶子上。打靶本身就是训练,就是文字的训练,就是用文字来完成一个接一个的目标。当然,我在文字上是傻瓜,是笨蛋,但是我相信文字的训练,总是会带来结果,而且是丰硕的结果。就像神枪手总是从一个啥都不会的放牛娃,早晚会成为好猎手。

我知道文字就是子弹,就是我最重要的子弹,我就是文字的战士,需要文字来喂养,需要文字来表达,总之我要熟悉这个战场。没有人能够在不熟悉的战场打胜仗。我也一样,我希望熟悉这个战场,这个武器,我要在这个战场活下来,用文字完成这种训练,来完成我自己的初步训练。

这个战场上,我的文字就是这样的粗糙,就是这样的无力,但是我要努力打靶,努力将文字变成子弹,变成犀利的子弹,要杀将过去,做一个文字的虎将。而不是做一个文字战场的逃兵,我知道我的懦弱,知道我的虚弱,但是我能够将自己的努力,变成一个接一个的文字,努力达到靶子上。让自己成为一个文字的神枪手,一个狙击手。我知道,没有训练是完不成这样的任务的。我要坚持,要努力,没有借口,没有理由。

Read more...

资源与写作

桌子、椅子和网络电脑都齐了,我还有什么缺乏呢?我还有什么理由不进行写作呢?我实在想不出了,只有借口——偷懒、耍滑的借口。

所以,我还是需要一种理由,主要是我自己的生活,缺乏火力、缺乏生命的动力,所有的人都需要一种理由,而事实上只有生活的兴趣,只有生活的本能。写作就是生活的本能,只能用行动来完成,而不是用语言和思考来完成。

我喜欢用文字来做,用文字来思考,用文字来生活。我喜欢这种没有目标,没有思考的文字,用自由的行动,来完成自由的思考。我知道这一切并不是那么容易,至少对于不聪明的我来说,并不是一个真正用功的人。在写文章的训练上,我并不是一个非常用功的人。非常喜欢用思考,来代替写作。事实上,浮云一样的思考,神马用都不顶。就是浮云而已。

这些文章就是文字码成的,没有意义,只有行动,只有码字,这些东西对那些写手而言,是正常的。他们能够在高速的码字过程中,形成一种思考,形成语言和故事。而对于我们来说,却从来没有过。我喜欢这样的文字,就是这样的生活。

这样的文字,本身毫无意义,毫无价值,但是对于一个写作的人来说,确实非常有意义的。因为,没有这么多的文字训练,就不可能形成一个熟练的文字表达的。我喜欢这样的文字训练。就像一个兵喜欢打靶训练一样,没有子弹去喂养,是不可能形成神枪手的。

能不能打到靶上,就是在打靶训练上。我喜欢文字,喜欢打枪,喜欢打到靶上,而不是打飞。

在这个文字表达的过程中,文字的训练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没有文字的训练,是垃圾的文字。想要有好的文字,就必须容忍垃圾文字。这就是资源,真正的资源,就在自己身上。真正的能力,不会在外边。只有在自己身上,只有自己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资源。

我过去知道,现在也知道。我过去做得到,现在也做得到。我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那我就应该确信自己什么是正确的。万事都要靠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训练来完成,而不是完全靠捷径和能力。

Read more...

2011年2月13日星期日

关于经典

十三经已经购齐了,对于经典的阅读,就可以开始阅读了。我想这对于我来说,虽然我没有进行很好的阅读,但是已经将思路和研究方向定下来了。就是跟他们死磕一辈子。

这些书,其实看起来,虽然可能读过一次,却没有真正好好阅读。不熟悉的经典,怎么能够说已经了解了呢。因而,我希望能够将语言和经典联系起来。不仅仅是将文字和语言沟通,还要将语言和经典联系起来。这样的文字就是从经典中学习和交流。这样的心态才有助于我的阅读和思考——破除迷信,就必须实现。

我知道,这种想法看似幼稚,但是没有这样的经历,就不可能完成自己的想法。没有实际的阅读经验,是不能够作为研究的基础的。我在这里,就需要重新开始阅读,以经典作为阅读的主要的对象。而不是以,乱七八糟的文字,作为自己精力消耗的对象。这些文字,只能作为平常阅读后的消遣了。

这些文字的使用,本身就是一种情况,就是冲内在的阅读,变成一种相互的交流,从怀疑变成一种内在化的语言。这种表达,需要不断的磨练。

Read more...

文辞与表达

修辞是某种稳定性的表达方式,因此每个人都在寻求一种稳定的表达和思考的模式。这种模式本身,可以是理论进行认知和思考,还可以是一种从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形成的语言表达和写作风格与方式。

这种语言的思考与分析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不过一种是接受性的,一种是渐进和补充性的。这种思维和解释性的方式,也许在某种理论上看来是不具备真理意义和价值的。但是,我知道只要持续思考,文辞和语言习惯,是充满着变化和迁移的。

文辞是思考的表达,而当思考有所发展和变化的时候,语言和文辞就会做出相应的变化。而我们现在的语言和文字,则以固定化的模式进行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我必须说这是中学固定化模式产生的恶果。就是用权力来设定语言使用的模式,作为形式上的语言模板。这样虽然可以产生形式上的语言,但是最重要的是人的思考会因为模式化的语言,而失去思考的动力和能力。

由于语言本身是充满着变化,而世界以及文本都是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差异,而以某种形式作为语言和思维的最终结果。这既不利于思考和学术的发展,也造成了人们心灵狭隘的原因。毕竟没有自由的表达,就不会有自由的思考空间。

而思考的开放正是因为思考工具的灵活运用,能够更好的进行思考和表达,能够将思考传达出来,而不是在固定答案下进行思考和辩驳。这样的思维环境,极不利于真正思考的形成,也不利于思考的过程以及思考的表达。

Read more...

论写作风格

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表达的系统和习惯,而对于文字的表述过程中,文字本身具备了某种特征和特点。在这层意义上讲,写作本身并没有太多的专业可以划分。而人为将文字进行专业性划分,实在是因为将文字已经完全工具理性化,而对于操作者而言,他们已经放弃了语言作为沟通性的一面,而只注重语言作为思考性的一面。

这种写作风格,很难说是所谓的科学,而将类型化写作,当作为科学性写作的主要特征,还是因为术语的使用,造成了某种特定的形态。这种心态就是排斥文字和文学作为沟通和表达的一面,而将文辞作为科学表达的工具。

而文字的写作及其技巧就成为了科学表达的障碍。这种写作当然是一种稳定的写作风格和写作特点,但这种写作最为突出的特点却在于他的排他性,也就是用科学和专业化来排斥其它写作的风格,对文学和修辞进行侮辱性的抵制。这样的一种修辞手法,让我分明感觉到历史本身并不是写作,而是一种特定写作模式的重构。这种重构虽然以科学作为名义,而事实上却是在一种独特的专制性心态下的写作模式。这种写作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刻意的模仿,而事实上既缺乏写作的根据,更缺乏写作的历史传统。

修辞写作当然有他虚浮的一面,但是文辞的重要却是不仅仅使用语言来表述,更是一种文字写作的习惯。没有人能够不经过修辞训练,就能掌握到刻意的写作修辞。或者科学化的写作,本身就是一种特定的修辞表达,这种表达具有极具排他性面孔而已。

我知道,这样对于学术语言进行攻击,并不是我的本意。而事实上,这样对于学术语言的反思,正是我对于历史或者写作本身的热爱。不想语言被专业和术语完全污染,而做出的努力。这种努力看似有些幼稚,抵制专业化的诱惑——背后本身就渗透着学术性语言的霸权。另外重要的是,如果不破除学术语言的诱惑,就很难超脱现代学术的偏见,而对于事实熟视无睹。这样的学术,也不过是重复性的写作和发挥——甚至只是文本的模仿,而缺乏真正学术认知的态度和能力。

确保语言本身作为使用者本身所运用的工具,必须将语言重新恢复语言本身的特点——沟通和认知理解。缺乏沟通勇气的语言和文辞,本后掩藏不住的思想的苍白和语言的乏味。我想这种反思是有必要的,至少在我周围,我已经发现了语言使用上的空虚和思想上的弊端。针对我自己的弊病和针对于时代性的弊病,也许就只是同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还需要我们认真而有效的思考。

Read more...

史料与史学

现代史学对于传统史学有两种极为明确的批评,一是对于历史撰述的批评,另一个就是对于史料使用的批评。王国维的史料开拓说,对于现代史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用史料的适用范围,来论证史学的质量。这是现代史学的重要特征,而撰述史学被现代史学所打倒的,也是因为对于撰述过程中,对于史料的使用上的批评。

而事实上,史料使用问题上,现代人主张不断扩充史料的使用范围,从原来的经典到后来的人类学田野考察,都是从史料范围上的扩充。但事实上,对于材料的喜新厌旧,和对于传统史学的疏离,基本上是同步。现在的学者往往因材料使用,而成名成家。但对于传统史料的了解和使用上,却往往兴趣缺缺。

然而传统史学对于史料的使用和判别,这是有着非常严格的传统的。甚至说,传统史学本身就有着内在的学术传承理路。而现代分析史学,往往喜欢系统的传统史学以外的史料,从而填空和补白。

在现代史学长期的写作过程中,就形成了以补白来代替系统史学的倾向。而后一代的跟进者,往往也以补白史学作为史学的主流和正统,而缺乏史学最基本的系统性认知。这样的史学,看似是专业化了,而事实上缺乏基本史学常识基础的研究,往往因其缺乏知识学积累,而错误连连。

而专业化的史学写作,在扩充史料的过程中,却在当下确定了一个专业史学的悖论。就是在一方面扩充史料的基础上,建立起专业化的历史写作,从而排斥了通俗性——非专业性的历史写作。而事实上,他们所接受的扩充性史料,恰恰就是他们所批判的当下非专业性写作。

可以想象,当现代史学对于传统官修史学进行批判的时候,是以他们缺乏扩充史料的能力。而未来的史学是不是也要批判当下的史学缺乏容纳野史的能力呢?

专业性写作,在传统史学中其实是非常衰微的,至少孔子的春秋并不是官方史书,而是由民间写作的史书。因而,将专业官修作为衡定史学的标准的话,现代史学不变落入他自己所批判的道路。

Read more...

2011年2月12日星期六

《虚实之间》读后

今天,胡宝国先生的书到了,里面有几篇我看到过的文字。然后看看他的介绍,一甲子的人了,就有两部专著,另外,还有一部没出版。

其实,我是非常喜欢胡先生的文字,不论是专业性的,还是闲聊的文字。他是那代人中不多见的长者,文字中不失俏皮和诙谐。但是文字娓娓道来,让人感觉亲切,又不失距离感。

当年在学校上往复论坛,最喜欢的就是将无同先生的文字。而后来看到这个圈子,太封闭也就不去了。有人喜欢扎堆,有人喜欢冷清下来。先生本性极好热闹,在往复上的文字,完全能看出先生善于表达的性格。

而另一方面,先生对自己的要求有极其严格,要发前人未发之言,不做前人已做之事。这样的要求,也许对于现代学术界来说,看似容易而实则大难。至少对于大师林立的魏晋史学这块来说,能够发前人之所未发,这就是要跟大师比肩,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除了一本《汉唐间史学发展》的小册子外,就散见几篇学术论文而已。

喜爱写作,而专业领域不可能给他充分的写作空间。这对于一个文字工作者未免残酷,在往复上的轻松文字,却是在史学探索领域之外,找到一片轻松写作的空间。这些文字虽然轻松,但也却不是随意写得出来的。

对此,个人私下认为,其实虽然胡先生忠于他的学术事业,但是学术事业却妨碍了他的性情与写作。胡先生的才学和他的著作文字的数量是不等值的,他的文字非常的优美,却鲜有发表的空间和心境。我想,如果不是时下枯槁的学术界,也许胡先生能有更多的文字问世——对于我这种喜爱胡先生文字的人来说,就更有福了。用他另一部书稿的名字,更能说明先生的心境——《经史之学与文史之学》是徘徊还是犹豫呢?

Read more...

2011年2月11日星期五

共同的分享

著述者有着普遍的通病,就是我比前者聪明。这也是我们历史学的通病,现代比古代好。这些通病都影响着我们作为一个好的对话者。

然而,不会交流的人,恰恰是最为自私的人。而现代的我们就是有史以来最为自私的一代人。我们既缺乏与人共享的兴趣,更缺乏与人分享的能力。

我们对于历史不感兴趣,因为我们不屑分享他们的经验,我们更喜欢自言自语,喜欢东拉西扯,反正就是对周围的世界兴趣缺缺。

这种因为富裕而养成的懒惰与懈怠,业已使我们逐渐失语和遗忘。只知有我不知有人,这样的一群人,既是无知也是无畏的。

而分享看似是与人共享,但是最重要的是能够分享别人的快乐和语言。在分享的过程中,体味不同的快乐与悲伤。在分享中分担,在分享中快乐。

这也许才是阅读本身的快乐所在。

Read more...

经典与阅读

经典构成了一个话题,而经典的注疏,则构成了以经典为中心的讨论系统。这个系统是开放性的系统,正如同不断有人加入的讨论会。

经典结束于讨论会的终止,当有一天没有人在关注和讨论这个话题了,就意味着经典已经被人们所遗忘。经典的意味也就结束了。

那我们与经典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有人认为,经典是天然的教师,而教育则是经典与人最为直接的关系。但这无疑忽略了,经典并不能主动产生教育功能,而只是被动的被人阅读。因此,如果没有阅读,教育功能也就不能真正显现出来。

另一方面,单纯讲经典作为教育,也同时将受教育者作为了被动之人。因而,缺乏主动阅读的动力。因此,将经典当成教育的思路,无疑是片面的。

那如何定义经典与人的关系呢?我还是确定,经典作为时空公共空间的主要交流对象。只有经典,作为连接时代之间人与人交流的纽带。在这里,并不存在绝对的经典阐述者,而只有时代性的主持人。在这个交流空间内,我们可以进行无性的交流和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讲,经典的教育功能才能实现。

因而,单方面的教育,本身不构成语言生成。而只有将语言进入经典时代性的讨论,才生成新的语言和话题。只有将这种话题不断地持续下去,方可以形成永恒性的经典。

因此,经典与注释,就是不断以经典为话题,不断的对话形成的语言空间。经典是每个民族语言汇聚的渊薮,在这个对话的空间内,方可以最大化地学习历代的语言和形成新的语言。

Read more...

写作的感觉

看到漫无目的的聊天,我真的提不起一点兴趣。说真的,这些语言和文字都让我充分领教到,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见诸行事。真正的思考,也许在谈论中能够实现,但是真正能够显示出真正的深思熟虑的,还是写作本身。

这种在世间不吐不快的冲动,造就了写作本身。我喜欢说,但更喜欢做。没有写作,就没有思考的动力。我在写作的过程中,发现写作其实比语言更能确定地表达我的思考。

我不喜欢争议,尤其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之下。在很多时候,思考不被人承认,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写作本身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思考,更加深入的思考,需要一种文字的承载。没有文字作为载体,思考的空间本身就会受到压缩。我想,每个思考过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将思考表达出来。

只是,在孤独中思考,真的能够将思考深入下去吗?老夫子说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是这样的,思考本身就需要交流和分享。只是,朋友难得,写作不易,总之就是不好办。不过,写作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没有正规的出版,就在网上就好。大家都能写一写,看一看。这就是生活的乐事了。

Read more...

2011年2月10日星期四

写作的权力

写作本身作为一种权利,应该为人所接受。重要的是,写作本身就意味着,人应该可以表达,不因为政治正确或者其他而放弃写作。而事实上,我们确实因为政治正确,而缺乏写作的勇气,这无疑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写作和政治无关,而跟自己的生存息息相关。没有声音,意味着没有语言和思考。事实上,并不是我们缺乏思考和语言,而是彻底被政治所束缚住了。在这个意义上讲,写作——无论好坏,都不能抹杀写作的权利。

我有权利记录下我的思考和想法,我有能力进行文学创作。没有天生的写作模式,只有现成的写作技巧,但是却没有真正的写作模式。每个人都有自己所习惯的一套语言,而没有一个真正约束你思考的机制。我想,真正的写作,意味着你的思考是真正开始了,而不是仅仅保留在思考之中。

我想,分享思考的资源,除了进行讨论之外,还要进行不断的写作和批评。当然,写作本身就已经开始思考了,但是这些思考有些还不成熟,但是已经是自由思考的基础了。没有这些思考的雏形,就不可能有进一步思考的可能性。而我们习惯于判定,并不代表思考和写作没有价值,而恰恰有了写作的出现,才会有真正的批评。

没有真正的写作,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批评存在。我知道,这一切看似奇妙,但是我还是觉得写作本身是充满了乐趣和能量的。因此,写作的权力用该充分发挥出来。有了写作的权力,就代表着思考的权力是不可阻挡的。我现在的思考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当我们真正进行写作的时候,就会发现独立写作和思考之间有着多么微妙的联系。

Read more...

写作的任务

很荒谬的存在,在于我们的失语。看到老先生们的语言的时候,发现他们不过在使用一套自己习惯的用语,而缺乏真正的语言的交流。学术将语言从交流工具变为了思考性的工具,从而导致了语言功能的强烈衰微。

正因为此,当语言失去了他的沟通功能的时候,如何解决沟通问题。我想这是个不能不面对的问题。至少到现在为止,文字还是可以被接受的语言形态。至少,文字能够作为一个重要的沟通工具。至少文字可以被动被人所接受。

本来语言能够完成的任务,现在需要文字来进行解决。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讽刺,本来文字是语言的替代品,现在反而成为了第二种语言——代替其沟通功能。

至少到现在为止,语言和文字之间的冲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已经缺乏了基本的语言和沟通的能力。我看到争执的时候,总是在想语言是否已经丧失了其本能,只能作为思考的载体。但是,我很悲观的发现。学术滥用了语言之后,语言的堕落是无可避免的。

很难以接受的是,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这套语言,本身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基本的福利——沟通能力,反而败坏了语言和文字本身,所以回复语言和文字能力,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但是,对于缺乏动力的人来说,这无疑是很难以接受的。被动的生活,被动的思考,被动的接受语言的洗礼。总之,文字本身就是一套习惯术语,而是否能作为沟通工具,我实在是很怀疑——一个连话都说不好的人,怎么能够清晰表达事实本身呢!

Read more...

善于沟通?

在语言上的交流,我是一个合格的人,而在文字上的交流,我却一直还没有合格。所以,我现在需要弥补这个过失。虽然,我在交流的时候,会多说,会多评论,但是在文字上,却失去了应有的锐利和敏捷。这也是我不熟悉文字所造成的。

但是,当我知道该如何做的时候,我决定用文字来建构另一个交流的空间和秩序。这个是我现在的主要工作重心,只要将公共的文字空间建立起来,那么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的文字创作了。

当然,这看似有些异想天开。但是,没有公共空间的写作,终究是孤独的写作。只是这种写作,有更多私人的空间和隐秘性。但是,文字的交流性就大大失去了。

我原来认为,语言是不可复制的,因此是安全的。但是为了安全,我片面强调了语言的重要性,而对于文字有所忽视。这对于当下的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将语言的训练,变成文字的训练。这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当然,像余杰和韩寒之流,他们的文字就如同自来水,来得非常迅猛,而实际上思考又缺乏深入和系统。

但是,文字的表达的训练,让他们浅薄的文字,并不是那么的单调。但是,足以支撑他们的表达了。而真正的思考还没有完全开展。

如何才能将思考变成表达,而不仅仅依靠语言,将文字成为公共空间交流的主要载体。这都对于我来说,是件困难的事。当然,我也努力在做。如何将语言的空间,便成文字交流的空间,这需要一些人的努力。

Read more...

阅读与兴趣

今天,朋友聊天的时候,我谈到了社会转型的问题,也谈到了语言的通俗化的问题,实际上这都是一个问题。缺乏经济基础的人,如何在当今社会保持自己的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阅读的兴趣,说真的 就这东西恰恰是我的生活动力,没有这些东西——对于事物的解释。我就缺乏了生活的兴趣所在,追求事物背后的存在,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好事情。

这本身就是知识分子的本色,对于事物喜欢刨根究底。但是,说真的,啥东西经得出刨啊。所以,知识分子总是遭受世俗的敌视,我想这也是没有办法,你挖人家祖坟,人家能不砍你啊!

我想,这一点是明确的,就是世界本身缺乏阅读的兴趣,而只有少数知识分子喜欢刨根究底,所以将文字变成了自己的语言。为了减少被世俗敌视的机会,他们将自己的思考变成文字,供后来的刨根就底者们借鉴。这就是知识分子们的由来。

我想,恰恰这就是阅读的第一快感。将刨根究底变成文字,从而延缓了对于世俗的冲击,而另一方面又能给后来者以路标般的启迪。这对于很多人来说,不啻是个诱惑。

但是,实际上人们有对于有机制的阅读和写作,充满了犹豫和疑惧。没有写作的勇气和写作的交流,人们都是陷在洞穴里的孤独者。这对于写作和阅读都是一个痛苦的事情。写作本身就是一件让人开心和快乐的工作。这个工作能给人带来无穷的动力。

阅读能找到合适的人来进行评论和阅读,这对于写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件难得快乐的事情。也许,写作本身是无意义的,但是写作的快乐却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Read more...

社会转型的内外资料

社会转型本身是一个特有的社会过程,在世纪初重新反思这个问题,远远比在上世纪初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要强很多,至少思考会更加冷静。当然,这些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并不是确定了某个答案,世界就如此变化了。

我喜欢黑格尔的那句密涅瓦的猫头鹰,黄昏时才起飞。中国的社会转型已经开始,但是对于该问题的思考还没有完全开展。而我对于社会转型的思考,应该基于以下两方面的思考:西方社会转型经验的思考和中国传统社会的转型经验。

对于西方现代社会转型,马克斯韦伯、涂尔干和马克思三人的著作中,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思考。当然这些东西并不是完全应该被中国接受。但是中国可以从中吸取很多可以思考的经验。

对于中国社会转型的思考,我们应该从明代社会转型中寻找到,其社会转型的经验,并从其中吸取中国转型的教训。从而避免重蹈覆辙。

我想这两方面的思考,能够形成某种特定的思考维度。所以,我想从其中一定能得到某种对于当下问题思考的维度。这对于我的写作来说,是个不小的促进。

Read more...

2011年2月9日星期三

历史的诗学意义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句古训似乎在今日已经失效了似的。现代的语言已经失去了诗歌的美丽,留下的只有机械般的语言,而这种语言本身就意味着,诗性已经从当代隐去了。粗糙的语言,已经不是被嘲笑的对象。

语言的堕落表现最为明显的还是史学,从无韵之离骚,到机械化的语言。这种转变从何时开始的呢?也许,这种转型最重要的就是近代转型带给我们的。社会转型最重要的转变就是从语言开始的。

历史也从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变成了专业化的技术工作。事实上,缺乏历史修养的专业人士不乏其人。缺乏语言训练的历史专家们,也必将历史专业向机械化导向。最终历史失去他的应有的受众。

而诗学,恰恰就是在语言这个方面对于现代史学进行了批评。这种批评还是有的放矢。至少抓住了现代史学的弊病,虽然没有提出如何解决,但是至少问题抓得比较准。在语言问题上,现代史学的确缺乏诗性精神。而缺乏诗性精神,哲学与诗的战争,诗歌从历史舞台退出,剩下的只有哲学语言。诗歌是抒发,而哲学是分析。分析的语言打败了诗歌的语言,这就成为现代史学的语言基础。

将诗性从史学中驱逐,这难道不是史学本身缺乏生命力的原因吗?

Read more...

反思的时代

权威最为害怕的时代,这个时代里,所有的权威都会遭到反思。只要一反思,所有的光环都会褪去颜色。所有的光环既然都是可以制造,那么所有的光环也会消失。

被启蒙建立起的世界,那启蒙本身能够逃脱被反思的命运吗?我想这不大可能,因此虽然新的权威建立起来并不容易,但是摧垮一个权威倒是非常容易。

在这里,我想任何独立思考的人,都有一个偶像去崇拜,但是最终要走出自己的崇拜,要自己找到独立思考的空间。因此,我想这才是生活的所在和幸福的来源。

在思考和反思过程中,也许才会有新的发展。这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偶像虽然很重要,但是我们更希望新思考的出现。很多问题,并不仅仅在于文本中,而是来源于现实之中。因此,将思考变为文本,这是就是一个重要的反思。

我想这对于我来说,阅读的思考虽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心境和心态的转型。我要对自己的思考,找到自己的语言。所以,想要写作和读书都是我最喜欢的生活。所以,我要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心境。这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也是非常的必要。我爱着幸福的生活,也喜欢思考的生活。哲学也许就是悠闲的思考和写作。

 

Read more...

最为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贵州最为寒冷的日子已经结束了,从12月到1月两个月的严寒已经过去。那段日子,不能阅读不能写作,做任何事情手都感觉到寒冷。所以,我喜欢春天的日子,所有事情都可以开始了,所有的生活都可以开展了。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生活。

如何才能写作,如何才能开始阅读,对于严寒之中的我来说都是痛苦的。我想,每年的这段时间就是修养的时间,不写作不阅读,只陪着家人度过这段时光。这是最为幸福和快乐的。

而真正的生活,其实应该是在春节之后,所有的生命都有了生机,所有的生活都重新开始。所有的幸福都将来临。我想这是我的生命重新找到开端的日子。

在这个时候,我应该积极的生活,积极的进入到生命最富有色彩的生活之中。我要找到幸福生活的感觉,要积极生活在快乐和幸福之中,将幸福和快乐带给大家。这才是我要做的事情,也是一家之主要考虑的方向。

因此,从今天起每天都有生命的意义,每天都是幸福生活的开始,每天都要积极乐观的生活。因此,生命赋予了我生存的权利,而我应该珍惜生命,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积极的生活。因此,我想这是我生命的开始,也是我生命的又一次发芽。

我应该从消极的心态中解放出来,也应该将自己生命的热度和快乐,发散出来,用生命的热情来点燃每一寸黑暗,用生命热度来解除冰冷。所有的隔阂都是因为内心冰冷的障壁,这些障壁不能用暴力破除,却可以用火焰点燃。我要用生命的火焰,来点燃冰冷的障壁。用快乐来消解忧郁的寒冬。我是生命,我是春天,我是快乐,我是幸福。

Read more...

在阅读与写作之间

我在北京失去了写作的能力,回到贵阳后,我又失去了阅读的能力。在失去了这两项能力之后,我不知道我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了。当然,我的生活其实很丰富多彩。至少,到现在我的购书量已经非常的庞大,但是我的生活却没有任何的起色。

就像佛经里的隐喻,在路上的牛车不走了,是应该打牛还是应该打车。如何是应该打车的话,我现在的生活环境已经非常的优越,如果是说是要打牛的话。这个就是我的问题了,我应该如何努力。我应该如何阅读和写作。

其实,在离开学校之后,一向自由散漫的我,其实已经失去了学校中必然的生活方式,而走向了自由的生活方式。虽然说自由是我追求的目标,但是在自由中生活,是不是那么的幸福,我就不知道了。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所以,我的生活结构和工作的重心,都失去了应有的特色。我应该不断重新定义我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否则就会被生命的洪流裹挟而走。说真的,这真的不是我的生活方向。

另一方面,我的生命其实应该更加精彩,没有人束缚着我的生命,而我的生命应该更加具有意义和色彩才对。我应该将丰富的生命和色彩,带给我的家人和学生,更多的快乐,而不是愁云。

因此,我的阅读是我的快乐所在,我将我的阅读,给我的生命带来更多的快乐,而用文字将其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和伙伴。用生命分享的方式,带给朋友们更多的快乐和笑声。

阅读是快乐的,写作是快乐的,生活也是快乐的。

Read more...

经典与阅读

我们缺乏阅读的兴趣和写作的动力已经很久了,我虽然曾经进行过经典性的阅读,但是由于缺乏写作的勇气,而终究作罢。因此,如何恢复写作的动力,始终是我的一大难题。虽然,我不断向这个高墙撞击,但是到现在看来仍然收效甚微。

但是,经典阅读的目标究竟何在?我始终是村有疑虑的,虽然很多先生们对此表示问题不大,但是究竟抵不过我自己的经验。阅读需要兴趣,而缺乏阅读的动力和目标,究竟难以将阅读和写作持续下去。而写作本身需要的素材,如何从文本中寻找,而写作究竟以什么为主题。这些问题,无疑都将成为我进一步思考的母题。

而我现在购买了大量的中西方经典著作,他们不随着时间的变迁而有任何的减损,而随着历史积淀而更富有魅力。究竟是怎样的魅力,让我对于古代经典如此痴迷,而放弃了现代社会的一切呢?

我想,最重要的是,我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这种好奇,让我对于这个文本的世界,保持了最大的兴趣,虽然我过去并不熟悉他们,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和写作乐趣的提高,这种阅读和写作的生活,必将改变我当下的生活方式。

Read more...

历史不应被歪曲

我们经常在历史上看到,古代帝王的删书行为,并为之愤慨。但是到了如今,我们却看到学校校长带头删书,并认为这是有道理的。我并不知道两种删书之间的差别究竟在什么地方,但是我知道的是,删书本身所代表的野蛮是相同的。

在过去删书意味着,权力对于知识的扭曲,我们看到鲁迅先生对于国民党的讽刺,而现代我们教育出的教育者也要干国民党和封建帝王的所做过的事情。这不是讽刺,或者一出闹剧吗?

删书可以说,书中违背了现代的精神,但是现代精神究竟是什么?是只允许说现代好,不许说过去的事。这种心态意味着封闭和堕落。如果说现代精神代表的是开放,那么对于自己敌人,缺乏宽容精神的人,恰恰是脱离开时代的人。

但是,另一方面讲,由于对于我们不熟悉世界的想象,导致了我们极其怪异的行为,不论是对于古典的高扬,还是对于古典的扭曲,都是我们当下人对于古典时代的脱离后的结果。但是,我必须说,想要恢复历史记忆,其实还需要一两代人的努力,才能解决我们对于我们不熟悉世界的认知。如果,我们不努力进行自我的认识提升,就很难对整个群体进行启蒙。

这个时代,对于未知世界的恐惧并没有降低,而是仍然保持着神秘主义和魔化主义的作风。这种作风,很难说是一种进步或者前进。

Read more...

我一直在努力的生活

人在生活的苦闷中,容易去寻找某种乐趣。但是,生活在快乐之中,那么就应该尽可能的去生活的快乐。也许这说的有些啰嗦了,但是我还是要表达某种意愿——我希望快乐幸福的生活。

这种生活的寻找,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能让自己生活的更加安心一些。不用像一些忙忙碌碌的人,将自己的生命置身于疯狂和扭曲之中。我想最重要的生活是,让自己成为自己,而不是生活在他处。我生活的方式,其实非常简单,阅读和写作,然后就是吃饭和睡觉。这样的生活,其实看似简单,但是面对满墙的图书来说,不啻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为什么不将自己的生活目标提高一些,而将自己放在一个漫无目的的乌托邦之中呢?

我不喜欢北京,也不喜欢北京的中国社科院,更不喜欢历史所。所以,万老师将我逐出历史所,这是我的乐意之处。虽然,我被改造的有些不高兴。但是,我还是开开心心地离开了北京。这样的生活才适应我,我才能找到生活的目标和开心的地方。为什么你不开心,因为没有生活过。如果生活过的话,这样的生活,应该是最为幸福和美满的了。

阅读这样的生活,其实就是一种努力的生活方式了。看到蔡东藩的作品,一直在想,他这么努力的写作,看得我都有些害怕了。为什么呢,主要还是他这种拼命的写作方式,很让我感动和惊诧。

在现实中,说不了真话,那么我就将真话写在网上。我不是主动地写作,而是被动的写作。在现实中,我很难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的行动。在网络上,我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性的文字,让自己的思考,变成现实的语言,虽然近乎于呓语,但是写作和说话本身就是需要勇气的。我要将自己的思考变成语言和文字。这是我的生活,也是我的生活方式。

Read more...

写作的乐趣

写作有高峰,也有低谷,我现在对于写作的兴趣。就是已经从过年时的高峰,跌落到了写作的低谷。写作对于我来说,经读过第一个瓶颈,转移到了第二个阶段——写作的主题和修辞训练。

写作的勇气本身就是对于写作和写作修辞的转折,没有人在盲目写作和有目的写作的过程转变。我现在的文章,已经有所改变,不再是无病呻吟而有所变化。这样的变化,需要沉淀下来。不再根据周围的环境而害怕改变,因为自己的努力,而改变周围的环境。这在过去,看似是一个笑话。但是,现在的我似乎又做到的可能。

本身写作就是一种独自的过程,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集团作战。当然,有些人希望在集团作战中搭便车,但是写作的内容和写作的质量上说,这些文章都价值不如独自思考的价值。

我看到钱穆余英时等先生,一生罕见与别人合作的著作。不是他们不肯,而是这些文章他们实在是写不出来。我也是这样的看法。没有独立思考的文章,其价值很难让人觉得有价值。

在另一方面看,缺乏写作的勇气,就是缺乏思考的能力。 没有思考的文章,虽然有勇气写下来,但是价值是需要独立自己思考一下的。

写作的乐趣,本身就是支持写作的动力。没有写作的乐趣,我想写作本身是很难独自支撑的。写作的能力,需要不断地进行提高和改变。否则,文章的感觉需要一种能量,这种能力就是从文章中寻找自己的思考点,并将自己的思考纪录下来。

从思考和写作中寻找到乐趣。这种乐趣是难以言喻,但是也可以用文字进行表达。这种快乐,可以文字来分享。可以用时间来纪录。我想,用文字进行表达,这本身就代表着快乐的生活。

Read more...

2011年2月8日星期二

痛苦的写作

我依旧会感觉到痛苦,虽然写作能够给我带来些许的缓解。但是,我感觉得痛苦,是来源于一种莫名奇妙的知识分子的呻吟声。也许这本身就是一种难以言喻的东西。

空虚,是的,空虚。当面对图书的时候,总是在把心放到别处。很多工作,不去做。然后思考着,其它莫名其妙的大道理。为什么不是让自己更加快乐,而是让自己痛苦着。我不明白,也不清楚。

韩愈在写作的时候,也非常的痛苦。经常要写一些辩解性的文字。来解脱人们对他的误解。可是我,却不能不继续这样的痛苦,并将写作当成一种惯性。这种生活,其实挺可怕的。就如同阿萍给我说的,你已经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在这个恶性循环中,找不到岸边,你不能休息,也不能找到目标。

也许正是这样的一种空虚之痛,才让我从写作中找到片刻的安宁。也许,正是这样的一种生活,我才能找到一种宁静祥和的心态。无论如何,我都需要找到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方式能够给我带来一种心理的平静和安宁。我喜欢这样的生活,我喜欢读书,我也喜欢写作。

无论如何都要将阅读写作,继续下去。我坚定的卫护这样的生活方式。无论如何,都要将写作和阅读作为我生命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写作阅读,我已经清楚了。我已经可以控制我自己的恐惧。我要让我自己的心和写作联系起来。找到我们生活的方向和目标。

Read more...

2011年2月6日星期日

关于写作的联想之二

对于写作,我看到一个资深编辑曾经说,他在一周只能挤出两篇的博客写作,而事实上我看了一下自己的博客,发现在年前年后我写了近百篇博文。当然数量和质量都不足取。但是,我想反思的是,写作本身并不是速度能够决定一切,而是文章的质量才能决定文字。

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够在不断训练文字的时候,将内容添加进去。可以说,先不要关于写作的思考,而是要将阅读和思考,作为写作训练的主要内容了。因此,我希望自己能够将阅读抓紧,将思考和写作联系起来。购买的阅读材料已经远远超过了我的阅读能力,但是源源不断的购买和借阅,让我的阅读时间不短减少。

因此,将阅读的效率和思考的效率提高,并提高写作的质量是我的当务之急。因此,写作本身就是阅读和思考的结晶。应该让这种写作和阅读进行良性循环,从而提高自己的信心和勇气。

我想,这才是我阅读和写作的重要目标和关键所在。

Read more...

关于写作

我必须承认写作对于我很重要,这已经并不是什么表态了,而是一个真实。我缺乏写作的训练,虽然万老师很早就指出了这一点。但是我并没有重视,而在三年之后我还要继续进行补课,尽量弥补我在写作方面的缺陷。

当然,这也并不是一个绝对的过程。这点上,我曾经对自己的文字很自信,而事实上,没有训练而仅凭文字本身,是很难在这个世界上立足的。但是,仅仅凭借现有的文字,是不足以表达和表现我自己的思考。

因此,对于文字和写作本身,我就需要不断深入了解写作和进行写作训练。在这点上,我缺乏写作的勇气,否则我应该在墙内进行写作。但是,我决定在外部写作,主要还是在外部空间,给我自由思考的空间和余地。我能够自由的进行表达,和进行文字方面的训练。

在文字表达上,这种缺陷,让我非常的苦恼,这种苦恼已经对于我的生后产生了及其负面的影响。我要克服写作的勇气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得到相当的改善。而进一步的写作训练,还将进一步进行。

在克服了写作心理障碍之后,我将训练的是写作修辞训练。这个训练在于我阅读之后,对于文章内容的表达和记录,这种训练看似枯燥,但是却绝对有效。至少能解决我现在存在的文词和语句之间的联系障碍。

写作和思考之间,那个能给我带了更进一步的乐趣,我始终难以确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不在害怕写作本身了。

Read more...

腐败的功能及特性

关于腐败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多年,而今年年初非洲两个国家元首分别因为腐败问题,而双双遭到民众的反抗和抵制。这又导致我的回忆浮想联翩。腐败的问题,究竟是怎样的?

前两天看到,刘擎关于斯科特的腐败问题的讨论,对其中腐败的思考,同样基于农民的反抗。但是,斯科特认为现代化导致了农民对于正义的特殊诉求,这恰恰是农民反抗的重要原因。

而我认为,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因为目标指向非常明确——现代化。因此,对于转型过程中的问题,缺乏应有的适应性。至少,传统地缘社会向开放的商业社会转型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和缺乏有效的约束措施,导致了商业行为和传统的人情社会相交杂,产生了某种难以名状的现象——他们用金钱购买特许权,而将人情作为成本。

而在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经济社会中,法律的作用空间高涨,但却在中国社会解决不了腐败问题,而又将传统道德观念冲击的非常强烈。这样导致了,传统与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破裂。

从个人角度上,腐败意味着商业社会的发展,也同样表明现代政府并不是一个积极的功能性政府,而是仍然像是一个权威政府。在这个背景下,没有腐败,就意味着没有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不可能完全依靠着不稳定的腐败,而需要不断将这些变相的特许权,变成行业惯例,从而成为法律的雏形。

在这个角度上,腐败的特性在转型期社会表现的最为明显,而这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政治正确和人民对于正义的特殊需求之间,出现着极为明确的紧张。

例如,城市化要求将土地商业化,而土地经济成为地方政府重要来源的时候,腐败就产生了。但是,由于土地和百姓的之间的关系极为明确。土地意味着生存的需要,而由于经济发展的政治正确,导致了大量无土地人的出现。这个时候,社会正义和经济发展的冲突就会激烈起来。如何解决,转型期社会的正义观念和经济发展的冲突,就是转型期政府需要着重思考的目标。

Read more...

遗忘与记忆

今日到书院中,与杨庭硕先生交流,关于遗忘问题进行了讨论。对遗忘这个主题,杨先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就当下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对于遗忘,我认为是时间原因和厌烦原因,造成了刻意的遗忘。因此,文本与遗忘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而杨先生认为,文本看似被遗忘,而事实上只是被搁置。一旦当这些知识完全被搁置的时候,就有人开始回忆。并将重新唤起人们的记忆。我回应说,这好像苏格拉底的回忆说——人生在世,所有的知识都是回忆——对前生知识的回忆。

因为,遗忘问题涉及到一些基本的问题,比如对于古代世界的知识。如果说回忆的话,这些东西,说真的并不是那么好回忆的。但是,另一方面,我赞成杨先生的说法,回忆并不是全班照搬,而是有选择的记忆。这对于现代有什么意义?我想,这个问题并不是个问题。至于说,选择性记忆,这也是通行的做法,将古代不适合现代的删去,而保留下可以用的部分。

问题在于,可以用意味着这些东西的价值并不是完全被记忆,而是被刻意的用在了当下之上。而我更认为,只有保留记忆的人,才是自由的。没有记忆,就意味着没有知识,没有知识意味着被当下所束缚。被束缚的人是缺乏自由的意识和动力。

Read more...

2011年2月5日星期六

相对价值

在书斋里徘徊良久,竟然不知道该带哪些书过来。说起来这真是一个讽刺,这些书都是我个人觉得喜欢,而不断购置回来。而每次的新书,都意味着上次新书的过时。而当我再次反思这些图书对我的价值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判断失效了——每一本书都是自己喜欢的,并不是因为新旧而能做出判断的。

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我看书速度很快,但是写作速度却跟不上。因此,将看到的书,与人分享,却是很困难的。但是,我又非常想将阅读时的思考写作下来的时候,我就发现自己非常困难,很难做出选择——是要先读一本书,还是要先把上本书的心得写下来。

而不断徘徊的后果,就是不断忘记自己的阅读,而写作却从来就是急就章,而缺乏深度的思考。没有思考的文章,我是不主张写作的。但是长此以往,我的文字水平日益下降,直至今日我还要为自己的文章而操心。

相对价值,就是指你当下哪方面更重要,那个是次要的价值。这些如果没有区分的话,就意味着我缺乏应有的判断能力。我上次非常激赏大学中那句“之所先后,则近道矣!”我则是不知先后轻重之人,因此文章和阅读都是这样的。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将写作的时间进行阅读,而对于写作的忽视,导致最后论文的难产。这都是经验之谈,但我是否能改正遗忘的错误呢?我不敢肯定,但是我要试一试,将相对价值变成绝对价值。我要知道我当下的绝对价值是什么?

Read more...

关于大白话

对此我必须承认,在大学这个气氛中,保持写大白话,这绝对不一般。而学得神头鬼脑,则是学院内的气氛。将一件事情说清楚,在这些蛋头脑袋来说,简直是不可能。

反观一下,很多事情并不容易说清,这是自然的。然而将这些自然的事情,用不自然的语言表述出来,这就是大学教师们所做的事情吗?也许,这是不得不然的事情,但是我还是觉得白话自有他的美丽,而蜿蜒曲折的语言必将受众视若无物。

在唐代写一手骈文,当然是适合的,而在当代写骈文,则无疑是卖弄。究其原因,无非看人下药而已。现在的语言被糟蹋的,让人心痛。不是被语言的暴力所包围,就是被之乎者也的糊涂脑子让人愤怒。

不管则样,都是让人表述的工具,需要不断提升。不单纯是写学术性的论文,更重要的是写各式各样的文章。虽然,文章的形式不同,但是好文章却是有一定标准的。没有标准的文章,只是形式上的华丽,而缺乏应有的作用——至少要保证他的交流功能。

Read more...

贱生于无所用

如果说,被满清利用是羞耻的话,那么推翻清朝之后,是不是就可以学以致用了呢?我想还是不能,至少民国学者也是这么认为的。认为国民党执政,看样子还比不上满清——虽然,不必像满清那样缄默不言了。

学问而学问,这么崇高的名义下,做的又是那些事情呢?我也说不清楚,至少,这个姿态是摆足了。在军阀割据、灾害连年,甚至是炮火连连的抗战时期,学术——学问,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推翻了,几千年来中国的封建迷信?

为学问而学问,不用为此世所用,故学问是无所用。至少到现在,看到民国学术的时候,不必说一句,学问自由,而应该问一句,那些学问有什么用?

到现在为止也是这样,在大学学了十多年,发现自己并不清楚这些所谓的学问到底有什么用?因此,心中有疑虑,就不知道该如何做了?不能自欺,也不能欺人。那我应该怎么做?

天天都能听到,人心不古,但是反观古代时期,学问就是为了用世,而不是避世,因此可以说古代学问在于可用,而现代这些东西为什么没人看得起,原因还是无所用这个老点子上。

花了很大的力气,并不知道这些有什么用,那学这些干什么?因此,要有真学问,才能真正贵重起来,君子不重则不威,没有用怎么能够贵重起来的呢?还抱着为学问而学问,这样的人不是自欺就是欺人!这样的人不是贱人,那什么人是贱人呢!

Read more...

2011年2月4日星期五

写作与信心

在上学的这些年里,我一直保持着认真学习的态度,但是我看却发现任何努力,在学术界都是空虚的。所有的文字,只是空口说说,而没有实际的意义。真正的思考,缺乏应有的回应,而对于莫须有的文字,却影响巨大。

最为实际的莫过于写作训练了,在这个时代,如果有个好的老师,那么你就该倒霉了。至少到现在,好的老师对于写作,其实是没有任何帮助,而且有害健康的。

为什么这么说,太高的要求,不利于思考的表述和文字的训练,任何事物都有起步和发展的过程。而没有人能够从一开始就完成写作的训练。当然,这本该是学校中应该完成的事情。而事实上,学校却大大延缓了文字训练的时间。

我虽然获得了博士学位,但是对于写作的信心,并没有因为一张文凭而获得了。反而,在博士学位获得后,反而对于写作失去了信心。真正的文字,应该是怎样的?学术是真理,或者仅仅是讨论。如果是真理,那么写作应该以圣经为蓝本,如果是讨论,那聊天就是了。

我们不应该以文字作为真理,而以文字作为通往真理的工具。事实上,我对于文字应该是有信心的,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让人头疼的工具。

对于这些问题,我想写作本身是需要习惯的。没有写作习惯,就不可能建立起写作的信心。对于文字本身,这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虽然我不喜欢说,但是我耽误的时间太多了。

我需要跟自己赌一把,让我自己把写作的时间,积累起来。

Read more...

2011年2月3日星期四

活的价值和死的研究

当一个学科没落的时候,就是没有创作力的时候,这个时候凸显这个学科的,只有学术功力——也就是突出老年人的光环。事实上,这种研究就是死的研究——没有人能够继续的学问,老年人已经将研究完全做死了。

而学术需要活的价值,也就是不断寻找到新的研究突破口。在这一点上,老年人并不喜欢,而是觉得这是花拳绣腿。因此,在文章中着力批评年轻人好高骛远,而不踏踏实实地去努力。

我曾经受到这样的教育,导致的后果是,封闭自己的思考,而跟着老年人的步伐,一步一步的前行,最后导致信心的全面丧失——我说过,这是死的研究。老年人做过你能够做的所有事,你不可能超越已经做过了的死学问。

那活的价值应该在何处寻找,我必须说你应该打开眼睛,学术的需求是解决问题。而如果你找不到相应的问题,就说明你缺乏研究的视角和能力。首先是要发现现实中的问题,然后去需求解决的答案。这是研究最为基本的要求,而不是从学术史中找到衍生出的问题。

我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最为痛苦的是要找到学术研究史,可问题在于诸多研究中,缺乏的是对于新问题的思考和研究,而将学术研究史作为寻找研究论题的主要突破口。

如果,将自己置于一个研究的漩涡的话,这是不明智的,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寻找合适的研究话题和合适的研究方法。学术并没有规定的研究路径,而应该将研究更加的深入和独特化,将自己的思考和现实的问题联系起来,从而找到更富有生命力的研究论题和更具有操作性的研究方法。

Read more...

知识分子vs社会精英

思想史非常强调知识分子的作用,而事实上,传统社会知识分子的作用并不能无限夸大。如何定义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我想这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但是,值得考虑的是,知识分子并不等同于现代意义的知识工程师,而是文化型精英。

在这个角度出发,我并不同意将文献中具有思想史价值的个体,作为历史研究的主体,而应将对具体社会历史产生具体作用的社会精英作为研究的主体。在这层意义上,我可以将思想史作为研究的幌子,而在下面继续我的研究。

另一方面看,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行动者这个层面上看,根本并不构成具有完全影响力的群体,而他们作为社会价值的教育者,则不能轻易忽视他们的功能和作用。

因此,分析知识分子阶层,应该对其的教育理念作为一个重点的分析对象,而不是将其思想作为研究的对象。在这里,我更加强调思想对于历史所产生的具体的作用,而不是夸大思想的伟大影响。

举个例子来说,具体的文本,并不能产生具体的历史作用,因此分析文本的时候,是否应该考虑他的受众群体,产生了那些具体的影响,而不是分析文本的真伪对错。当然,这也是一种学问,这种学问被现代考据学夸大了他的作用。

历史研究不仅仅是文献研究,更为重要的还有具体的历史社会结构分析。这个更应该作为历史学研究的重点,而不是随着没落的历史文献,做某些死人骨头的学问。

Read more...

缺乏具体思考的转型

我必须说,思考社会转型,必须有诸多因素,但是对于政治稳定的思考,我想还是缺乏应有的认识。至少,对于传统历史研究来说,明代社会的转型与政治稳定的思考,始终缺乏相应的研究。

对于明代社会变迁研究中,往往会将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衡量标准,而将政治史与经济史的研究割裂开来,这样的出的结论,往往看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增长,但是缺乏对于社会其他因素的思考。比如,经济发展与政治控制之间的关系,社会精英与统治精英之间的关系,都缺乏相应的研究。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是历史研究重大的失误。当然,在专门研究盛行的今天,谈论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看似不合时宜。但是,没有相对稳定的政治与文化,就不可能有长久的经济发展。

我相信,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也能得出相关的政治证明,比如经济发展与社会精英的构成比例关系,社会精英的政治诉求与政治发展之间的冲突。着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而不是仅仅就经济发展,而做出对明代社会的判断。

微观的政治思考与考察,当然可以带来很多不同的角度,而忽视了整体的政治布局和经济发展的冲突问题,往往是做出错误判断的重要原因。

Read more...

社会转型及其结构问题

无论是现代化,还是现代性,都意味着与传统社会有着本质性的不同。而在形式上,表现出来的某过于城市化的开展。人从自然动物成为城市动物的转型,这个转型既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巨大变革。

外在变革在于,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有着非常大的变化。传统社会农业人口占据整个世界的主要部分,而进入到城市社会后,城市人口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事实上,正是城市化造就了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

内在变革于此息息相关,当城市发展模式成为主要发展模式后,农业社会的生活习惯以及生存模式就会发生巨大的变革。但是,必须承认一个民族和国家有着巨大的文化惯性,而我们往往将文化惯性称之为文化习惯。

转型良好的社会,是通过文化传统的内置转型,来完成的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的巨大转变。而转型出现困境的民族国家,则是将文化惯性彻底视为拖累社会转型的因素,并将其彻底摒除。其实并没有证据证明传统习俗与社会转型之间的矛盾关系,而事实上鼓吹传统与社会转型冲突的人,往往会将这个社会的稳定转型的因素打破,从而形成激进型的变革冲动——我们称之为革命倾向。

当一个社会,缺乏稳定的精神性因素,作为社会转型的基本诉求的时候,这个社会的转型,一定将出现两种不可遏制的动荡——晚明社会的政治软弱和民国社会的缺乏稳定性,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社会转型需要许多方面的考量,至少社会稳定因素应该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思考社会转型,而忽视政治稳定,我想这必将是个空洞的话题。

Read more...

2011年2月2日星期三

我开始怀疑我自己的选择了

我从来没有这么怀疑过我的能力,像是一个难以忘怀的2010年。在这一年中,我虽然获得了博士文凭,找到一份工作。但是,表面上的荣光并没有能够给我带来任何的快乐。

从工作的那一天开始,我就意识到了,其实一切都是谎言。至少,我应该不再自欺欺人了。应该找到一种生活,这样的生活能够让自己不再懦弱,不再用谎言来掩盖。

因此,你应该知道了。学术本身就是欺骗,学校是充满了谎言的地方。所有的一切真善美,都是为了忽悠学生们的金钱。当然,现在的大学生们早已经看清楚了这一点。

我从不否认,文凭的含金量,但是我一直怀疑这个谎言,是否终究会吹破。谎言中有很多难以名状的事情。比如,我知道在中国的人,大家都在用欺骗过活。那么说出真相的总是要受到惩罚。

好的,这就有一个命题出现了,如果上学是为了学习真理,那么当工作后必须说谎,那么这个人应该怎样做?

我看到的现实是,人们必须在学校中就开始学习说谎,以便在工作后更好的说谎。教师教会学生说谎,来证明老师的教育成功。我一直在怀疑这一点。至少,到现在谎言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越吹越大,终究要破掉的气泡而已。

我知道谎言了,是不是我应该开始正视自己了。

Read more...

容易与简单

根据文本来容易,让自己写难。这看似是真理,事实上却不一定。很多文字,是需要獭祭文章。但是事实上很多文章却是流动的比抄写的还要快速。这个很难说得清楚。

不过,容易的事情好做,简单的事情易循。万事开头难,如果万事都很难,那么开始就不容易。因此,将文章写作,一开始就简单化,虽然不能写出精彩的好文章来。但是对于熟悉文章书写和文字的写作,却是有好处的。

生活其实也是这样,很多事情看似很难,只是不去做。一开你做什么,都是容易的。毕竟允许你犯错误。允许犯错误,那么开局就不难。

但是,从一开始就不允许犯错误,就必须写四平八稳的文章。ok,我想我做不到的。毕竟,那种四平八稳的文章,总是先行者为后来者所订立的规章制度,没有制度是不行的。但是仅仅依靠制度来学习,那么除了学会不能这样,不能那样之外,恐怕什么都学不会。

大多的文章,其实并不难写。只是,在一开始就将最好的文章,作为起点的话,缺乏训练的人,怎样才能将文章写好呢?草稿,总是缺乏阅览。而真正的文章却必须经过人们的视觉检验。这就需要从简单的入手,慢慢写作。终究能够写出自己满意的文章来。

将自己的经历投入到写作之中,这样能够将全副身心投入进去。这样本身就是一种训练。文章的训练和做人的训练一样,都是集中精力,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想要做的事情上来。这样才有了我的文字创作的激情和热望。

Read more...

严肃生活

在任何情况下认真对待其诚实的痛苦,严肃面对我们在世存在这一事实。——约纳斯

痛苦本身就是人存在的证明,而往往选择了某种宗教来缓解此世的痛苦,用信仰来转移痛苦,是宗教伟大的表现。事实上,这样的一种方式,是否能够带来心灵的平静,这总是一个问题?

至少到现在,如何选择存在的方式,和存在的途径,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件难以说明的事情。快乐和悲痛总是会时时发生,悲欢离合总是人间最为重要的戏码。

只是,我们是否能够正视面对这种痛苦和悲伤,我自己的经验是,在痛苦的时候,人们选择逃避,不能正视人生的悲欢离合。更谈不上严肃面对在世存在了!

因此,积极生活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情。而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生活。即便有所依托,但在世的仍是我们自己独立的存在。

严肃,意味着不逃避,不放弃,只是这样的生活是否是可能的?我并不清楚,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步入了成人世界。在这里人们选择的往往是一种生活——他不仅仅是面对,而是用人生来祭祀。

成功这个词,非常的血腥。从我认识到他那天起,他都是以人的血泪作为祭品。因此,让所有人进入这个窄门,就是逼着所有人进行自相残杀。人们将这样的生活,称之为严肃生活。我总是对此表示怀疑,难道只有生与死,才能叫做严肃的面对。而将生命视为正式的生活,将其认真对待,并使自己快乐于自己的生活就不是严肃?

积极的生活,其实意味着自由的生活,和对自己生命的肯定。在此基础上,让自己选择一条可以存在的道路。我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自己的生活寻找意义,这是积极——严肃生活最为基本的道理,没有意义作为判断,生命只能被外界的金钱和权势所判定。

Read more...

隐晦和修辞

从文字狱记载以来,隐晦就成为了知识分子保命的重要手段,并将其不断美化,直到成为一门独立的修辞学。这种修辞学,为后世的学术造福无穷。

学术号称发幽阐微,就是将隐晦之意,表彰出来。事实上,隐晦的不仅仅是语义,更多的是人心。人心的险恶与否,才是隐晦最重要面对的对象。因此,修辞的出现是为了让人感觉不到隐晦的存在。而将李鬼当作李逵。

我必须说,直言是写作的基础,而修辞则是文章进步的表现。真实的文字,在面对表达的时候,会出现很多的冲突。为了解决直接的文字冲突,就需要软化文字,增加必要的修饰。因此,就需要将修辞运用到文章之中。

当然,在一开始就选择修辞,就意味着文章的复杂度,大大增加。终究会产生某种意义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在保留了原有的内容之外,还添加了许多的添加剂,这样既能保鲜,又能增加许多味道。

这与刻意的隐晦还是有所不同。真正的文字,需要沟通,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修辞的存在。但大多数人选择了用文章添加剂来代替文章的内容,华而不实的文章,被称为文章斐然。

我必须说,没有质朴的文章,就没有修辞存在的必要,而没有必要的文章,就是不需要交流沟通的文字。这样的文章,不写也罢。

Read more...

风雨之后

暴风骤雨之后,是短暂的宁静。世界就是这样设定,没有持续性的雷霆怒火,也没有永久的和平安宁。在纷纷扰扰之中,时间又过了一年。

这个世界从喧嚣中停下来,之后便是刹那的彩虹。我喜欢说的是,生活总是会永恒,但是平静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但其中免不了短暂的暴风骤雨,只是看在其中的人会将其看作是永恒的风雨,还是看作永恒的宁静了。

我喜欢这样的生活,也喜欢这样的宁静。在这里,我能得到的是一种难以名状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中,我会以生与死的焦灼为痛苦,也会因为人与人的矛盾而疯狂。

到底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的矛盾,造成了疯狂的开始。还是,美丽的春风,造就了人世间的宁静。

我本身是一个不安分的人,所以文字上的冲突,往往会带到现实生活之中,思考会影响到现实中的人与事。在这种情况下,冲突在所难免,生活还在继续。只是多了一些风雨,多了一些彩虹。

就像大多数夫妻一样,矛盾是人生中的调味品,如果完全一致的生活,会让你感觉到无趣。而频繁变动的生活,又会使人感到不安。大多数人在平静和争吵中度过一生,而幸福的人生有会是怎样的呢?我实在难以想象,但是冲突总会结束,骤雨总会停歇。在停歇之时,我写下了上述文字,以资纪念。

Read more...

奥斯维辛的思考

约纳斯在奥斯维辛之后,对于犹太人的信仰,有了一个彻底的反思。这个反思的起点在于,犹太人与上帝之间,到底有没有一种关系——约。

这些寻求者和先知就是这样从分散中挑选出来被集中起来,分担其共同的死亡。而上帝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什么样的上帝允许这种事情的出现呢?

寻求者和先知意味着,他们是上帝的仆役,他们是上帝的选民,而他们却将面对相同的命运——即死亡。而最重要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上帝允许纳粹,将他的仆人们拣选出来,不是为了进入许诺之地,而是进入沉寂之所。

因此,为什么就脱口而出了。为什么上帝会允许这样做,我们之间不是有约吗?约本身就是一个约定,这个约定,意味着关系的存在。而背弃约定的犹太人,屡屡遭受上帝的惩罚。但是,当他们遵守了约定的时候,上帝却恰恰背叛了他们。

因此,约纳斯代表诚挚的犹太人向上帝反问,为什么你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允许这种事情的出现?对于我们这些异教徒来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从不会出现天地与人有约这样的事情。而能问出这样的语句的只有有太史公一人而已。

上苍并不保佑善人,也不惩罚恶人,他只是赤裸裸的存在。这也是约纳斯的结论,上帝在创造出万物之后,就隐匿了。他消失了,不在世间显灵。也就意味着,合同并不是那么牢靠。

虽然,某些学者将西方的契约精神归结为犹太人的信仰。但是,当这种契约无法保障的时候——奥斯维辛中哭号时,上帝的信仰又如何维持呢?也许这一切都不过时人的胡思乱想,但是真正的世界,是缺乏真理和上帝维持的时候,是邪恶摧垮了信仰,还是绝望失去了信仰?

我不知道近百年来中国的苦难,是不是中国人失去信仰的原因,但是从犹太人的遭遇来看,失去传统信仰的原因,其实与犹太人对于上帝的思考是类似的。为何信仰不能佑护他的子民?如果不能佑护的话,那么就去放弃。

失去了上帝信仰的犹太人,还算是犹太人吗?失去信仰的中国人,是否还算是中国人?中国虽然没有奥斯维辛,但是从鸦片战到抗美援朝,近百年以来的历史,总是能够展示一种现实,残酷的命运并不是指向一个民族,失落信仰也不仅仅是犹太人一个民族的失落,最重要的是人在失去信仰之后,该如何继续下去。约纳斯反思了奥斯维辛之后的犹太信仰,而我们在辛亥革命百年的时候,也应该重新反思一下,中国信仰何为了?

Read more...

二十九篇与二十八天

因为不是闰年,所以今年二月只有二十八天。在这个月里,我却已经写了二十九篇博文。也许,这是一种难以名状的爆发,也许这是对沉默的惩罚。

二十篇博文,意味着我已经做到一天一篇的写作数量。想想过去最为头疼的日记,发现自己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真的非常不同了。也许,这是生活的必然,也许这是生活使然。

但是,我知道这一切并不是自然而然,而是一种生活压迫如此。我只能将自己堕入文字之中,让自己的思考变成文字。才能让自己可以更加安心,让自己变成一个可以投入进去的样子,这样才能忘记现实的一切不快。

我知道,这有些胡思乱想了。没有人能够完全将生命投入到写作之中,但是我知道自己能够放弃什么。

也许,写作就意味着放弃,放弃口头上的表达,选择文字的表达,这样能够更加安全和妥协。能够从最激烈的表达,变成相对温和的文字。只是,我对于生活的不满,是不是维持我文字写作的动力?

我将文字变成一个避难所,所有的一切都是表达的困境。我将困境从现实中,变成文字性的发泄。这样的文字,是不是穷而后工?我不知道,但是这种压抑和发泄,的确是集中表达最为直接的动力。

我已经将现实世界放弃了,所以只剩下虚拟的文字表达。我将自己的表达,从语言化为文字。将文字,从现实生活中的影响,转移到没有人看到的虚拟空间里。

Read more...

虚拟的表达

生活在此世,就意味着生命的可笑。所有的一切都能化作,虚拟的表达。从人情感的交流,到最基本的欲望的表达。都能找到其虚拟化的表象。

电子化,从赤裸裸的人体交媾,到虚拟的视觉刺激。这样的表现,也许更加文明和低成本了。性爱,从男女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隐秘关系。

不光可以从视觉,还可以从听觉和想象中,寻求到人心满足不了的欲望。这样做,能够削减人欲望的现实表达,而将表达变成单方面的发泄。

这种欲望的发泄,可以以最低的成本来完成。人们选择了虚拟的交流的时候,就可以将现实的交流放置一边。因此,虚拟表达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表达方式。

政府鼓励这种虚拟的表达,当人们发泄出了自己的欲火——怒火之后,也许人心就满足了。其实人是一种极易满足的动物。虚拟物越成功,显示表达的力量越弱。这就是各国虽然明令禁止,但是网开一面的原因。

所有一切都能找到现实的替代品,而且成本会更低。这样的一种社会,不就是各国政府所梦寐以求的通知方式吗?

我看到有太多的反抗在虚拟表达之后,就形成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力量,看似巨大,却无形无相。在这里,肉体的反抗被化为无形。在这里,如果反抗成功的话,就意味着反抗成本大大降低了。

我们看到了的是不断削弱的肉体和不断犀利的文字语言的表达。人们真的聪明了吗?强大的文字——虚拟工具,也代替不了真实的肉体生存。

看到了无限的表达空间,也许人们看到的将是一个空虚无聊的未来世界。哪里所有的欲望,都能找到廉价的替代品。当人们的欲望都得以满足之后,是不是世界就太平了?

虚拟万岁,廉价万岁!

Read more...

文字承载着什么?

整整一年过去了,我终于改变了我的学生身份,获得了一份工作,有了稳定的生活。但是,文字问题依旧困扰着我,也许会困扰我的一生。

我没有什么特殊,只是对于阅读有着莫名的乐趣,而这种乐趣,在某种程度上也渐渐离我而去。我将失去所有,曾经以为乐趣的所在。

文字,对于我来说是个噩梦,在去年尤其如此,虽然噩梦结束了,但是当下现实的噩梦还将继续。我喜欢文字的摆布,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考。但是,没有能力将自己的文字,变成一种通货——变成换取自己生活的工具。

也许是我天真了,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工具。而我却将他拟人化了。我不信换这样的一种交换,我喜欢的是表达,对于思考的表达,对于生命的思考。这样的文字,才是我追求的目标。但是,现实的生活,将我的梦想击碎。

所有的文字都是用来换取生活的工具,所有的表达都是通货,剽窃盗窃不是罪恶,罪恶是人不去盗窃不去剽窃。我生活在一个神奇的世界里,所有的人都希望结果——无论结果是盗窃还是抢夺,只要求结果,而不去生产,也不尊重生产。

这就是我们生存的水泥丛林,在这里人们失去了耕作的耐心和勇气,大家都拼命地去当盗贼,将掠夺的成果,当作理所应当。也许,这一切都是从疯狂开始的。

人们遗忘了劳作,人们开始抢夺,恰恰是一个乱世的开始,而当政者就是开启掠夺之门的人。多么神奇的世界,多么美好的世界?地火在人心中蔓延,文字可以掩饰这个世界的火焰,他像一层轻纱,笼罩在熊熊地火之上。

文字是这么用的吗?还是,本身就是地火,熊熊的地火,能够将谎言撕碎,能够将世界冲垮。文字不仅仅是表达,还是愤怒。还是怒火,还是无穷的力量。

当我开始用文字掩藏自己的时候,以为这就是文字的力量,我错了,文字的力量在于表达,在于将掩藏在地心中火焰,引发出来。

这就是文字承载的力量,它本身只是导火索,只是火焰力量的催化剂,只是。力量勃发前最为祥和的力量——仅仅是那一刹那而已。

Read more...

她在哭

在这个除夕之日,我们又一次的吵架。为了什么,只是为了大家的理念不合。所有的争吵,都是为了生活在一个屋檐之下。所有的生活,都是在磨合,我知道她的为难。但是,我也需要自己的生活。

大家都在忍耐,很多时候,也许忍耐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时间是最好的疗伤方式?也许,我不敢肯定,但是我知道,在沉默中的彼此伤害,并没有消除。误会还在继续。

我不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人,在一个被动的环境中,我也越来越缺乏改变的动力和勇气。虽然,这样我还是希望有所改变。这样的生活,我不知道是不是最好的模式。

这样的生活中,大家都在彼此伤害,我希望她能够从失去父亲的悲痛中解脱出来,而她则将回忆变成悲痛。我能阻止她悲痛吗?这是不是道德的?我不知道,只是我知道我在这个家庭里是个多余的人。生活的人被遗忘,逝去的人生活在她们之间。我是一个生活在被刻意遗忘的人。

大家都在怀念着父亲,而我却只能躲在屋子里,寻找自己的存在。也许这是个不可抗拒的事实,我觉得不舒服,这是我的生后,我却无法行动。

这样的生活,无法支配的生活,深深将我拉入一个无法言喻的年之中。也许这个年让我永生难忘。但是,我绝对不原谅这种被刻意的遗忘。生活在被遗忘的状态中,然后在逝去之后,被刻意记起,怀念。这样的表达,算什么!

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恰恰是这种气氛,导致的悲剧,还将再一次在我身上重演。每个人都有行动的理由,我却没有拒绝的理由。我生活在此,却不得不生活在别处。

这样的生活,也许不止是今天,也许这就是一个隐喻,意味着一生也就是如此。我无法改变,也许就此放弃。

哭,代表着勇敢,代表着期待,代表接受——代表着拒绝,代表封闭,代表生活在过去,生活在一个没有我的空间里。

Read more...

在寂寞中写作

我是这个家里多余的人,她们不需要我的存在。我的存在,本身就是这个家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孩子需要个父亲,仅此而已。我在这个家庭存在的理由是什么?

在每个封闭的家庭里,父亲总是扮演可有可无的角色。我就是这个家庭里可有可无的角色。我不能自由的行动,不能自由的交流,这个环境回避交流,原来用回避来解决伤害,后来用回避来保持家庭的安静。

寂寞就是必然,没有人能够从寂寞中获益。她们的选择,就是安静。没有人来打扰。那好,这样的生活,是他们选择的。是不是也是我的选择。

我原来认为,这样是真正的生存方式。但是我错了,这种安全在家庭里也有效。做鸵鸟是这个家庭里的气氛,所有人都回避交流。这样的生后,我只能躲在书屋里,继续当鸵鸟。

我知道这样的生活,是一种无奈,但是我知道这也是没有办法。她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当两种生后方式在一起的时候,我选择沉默。

沉默是最好的写作方式,这样能够促进我的写作不是吗?我喜欢,这样的沉默,这样生活。

她在我的身边,我也没办法跟她交流。这样的生活,也许是大家各安其乐最好的办法。我也安于如此。

太多的改变,也许没有人喜欢。太多的交流,也许大家会厌恶。只有这样我才能写作吗?可能,这样的生活,是真实的,也是现实的。我只能选择这种封闭式的写作方式。来表达我的郁闷之情,也只有这样我才能找到我存在的理由。

Read more...

永恒的交流

世界会改变,生活会改变。因此,朋友也在不断的改变。在这个改变了的世界和生活里,人们永远都在漂流在世界,一切都缺乏永恒的实在感。

人与人的交流,在熟悉的朋友之间存在,而在一个日益流动的现代世界里,交流还能存活多久?在网络上,任何人都是蒙面,而这种蒙面与交流,之间能够有什么可以持续的可能?

我被限制人与人的交流,在网络上,在现实中,我不敢跟人交流,我回避跟人交流,所以我失去了公共的空间。她要将我的空间全部剥夺。因此,我的空间只有虚拟的虚空。

所有的人,都需要交流,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当我失去了真实的交流空间之后,我只能拟造一个虚拟的交流空间。在这里,我可以无拘无束的交流。

也许,这才是永恒的交流方式——写作。你将无法向现实世界交流的语言,通过文字记录下来。通过稿纸的倾诉,来慰藉寂寞的心灵。这是无奈的选择,也是人永恒的交流方式。

选择写作,是人无奈中的选择。如果,世界上存在着某种无限交流的可能的话,那么写作也许可能就会消失。但是从现在这种请款来看,写作将持续下去。也许写作的工具会变化,但是写作的形式并不会消失——因为寂寞,所以写作。

Read more...

空间与时间

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天地之间,不知怎地,人就生活在时空之中了。天地是现实的存在,而时间和空间,却是无形的存在。人在天地之间是自由的,但是生活在具体时空之中却是封闭的。

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人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不能不感觉到厌烦。事实也是如此,我必须承认,这样的生活真的有些让人厌恶。

我不喜欢,太过封闭的心灵,虽然我也开始封闭了。封闭意味着安全,所有人都害怕改变。人们都害怕陌生,所以人们宁可选择封闭,也要避免交流。

我始终对这样的生活感到不安,感到不满。所有的人,都选择龟缩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之内。在里面不交流,也对外不交流。这样的生命,其实本没有什么意思。

善良,只对自己而言。这样的善良也不过是近乎于自私。我想,这样的生活,最终会导致封闭和无奈。

我对于世界的认识,也许是错误的,也许是天真的。但是,对于世界充满敌意,充满不安,充满恶意的想象。这样的生活是否值得追求?

我的所有一切都建立在善的基础上,希望生命中的火焰,能够积极点燃,而不是封锁,封闭在某种健康神圣的沉寂之中。未知——或者无知,让我非常的苦恼,让我也非常的不安。每一个人都习惯于无知,所有的开放,都能让自己感觉到缺乏勇气和信心。

龟缩能让人感觉到平静?沉默,能让人安心?我总觉得这是一件让人费解的事情。

Read more...

信仰就是一种政治

当我们将政治异化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放弃了政治的真实存在。或者说,我们放弃了基本的信仰——正直的人才值得托付我们的生活。

政治就是正直的人的统治。在我们对于世间一切没有希望的时候,总是期盼着公平和公正的到来。公平和公正永远需要真实,而不是空洞的概念。因此,如何塑造正直的人,如何让他们对这个世界进行安排。这才是政治的本意,而这一切早已为人刻意的遗忘。

而另一方面,政治又对信仰抱持敌意?我并不知道其根本的原因。

信仰代表着什么呢?你需要一个价值,让自己遵守。什么样的价值和理念值得遵守呢?伟大、正直的人格,才值得人们尊重。什么样的人,能够拥有这样的人格呢?宗教型的人格,才能忘我,造就伟大的人格。这也就是信仰的所在。

可现代政治,最先摧垮的就是信仰。信仰与现代政治有仇?也许,真的是这样。在民主时代,道德并不是判断是否适合政治的唯一理由。反而,正直的人格,在现代政治中,屡遭迫害。我思考再三,发现这里有种难以言喻的可能存在。

民主,是平民政治——公民?而伟大总是与平庸相反,民主的政治,总是将伟大排除在理解之外。这样,民主政治才能良好运作。否则,平民性的民主政治,就要受到“威胁”?看看罗斯福在身后遭受的议论,就知道民主政治的真相。

而不信仰政治的民主,他有所信仰吗?我想,他如果有信仰的话,也绝对不会是什么伟大的信仰。因为,他在根本上缺乏对于伟大的信任——就更谈不上信仰了。

没有伟大信仰的政治,总是会前途未明吧!希望,在平庸的时代,伟大并没有离我们而去。

Read more...

不说空言

我必须说,写作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对于老一辈来说,写作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因此,他们对于写作非常的重视。也就对于写作有着莫名的崇高感。

因此,写作这个东西,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不说空话,不说废话。

但是对于我而言,这些东西都是对的。但是,对于不敢说空话,不敢说废话的人来说。他没有表达,如何知道他说的是空话和大话呢?

没有训练的语言,都是空话连篇,废话成堆。因此,如果将文字没有琢磨,就放弃写作,就等于放弃了说真话和实话的勇气和能力。

我不知道,这个世界如何定义的。是不是,在一开始就能够写作好的文字,就是好的写作。还是,所有的文字都是慢慢从惨目忍读的文字,变为犀利的表达的。

所以,我喜欢说这是个世界是充满了机会和生存的理由的。只是,看你如何寻找到生存的目标。我想,真正的存在,是需要时间,需要成长的。没有人在出生就是成熟的。至少到现在,不知道成长的人,其实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不成熟的。

农业社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生存感。这种身存感,让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

当你选择了城市生活的时候,你并不知道——或者了解生命的意义,因为生命的感觉,在你的生活中已经消失了。所有的一切都是商品——无生命的存在。任何生命都需要金钱来衡量。在这种环境之下,人怎能建立起对于生命的尊重?

在一个不尊重生命的空间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非常可疑了!没有生命的伟大,只有金钱的霸道。没有存在的生命,只有交换的商品。是什么将人变成了畜牲,只有人自己。

在这里,人的伟大,人的尊严,都抵挡不住金钱。所有的关于慈善和温情,看似在这个水泥丛林中愈发显得珍贵。但是,一旦落实到文字中,就不免成为空言和假话。

所有的文字,都能换成金钱的时候,你想不说假话和空话,其实那么容易?

Read more...

写作需要一种理由

没有经历过文革的一代,他们三十年代的生命中,缺乏应有的波澜。所有的生命都奉献给,平淡无奇的改革开放。因为没有奇迹,所以平庸。

这是否是一个人平庸表达的理由?我不知道,这是否代表意味着什么?但是,我想写作是需要理由的。没有伟大的目标,就不会有伟大的创作。所有的文字,都代表着一个人的心灵。事实上,平庸的时代又如何产生伟大的心灵的。这一直是教育学探讨的目标和永恒的话题。

可以反观的是,在炮火连天的抗战期间,在疯狂的文革之中,都有无数的人,选择不平凡的生活。因为,在极端的条件下,能够产生极端的愿望——他们可能伟大,也肯能卑微。但是,无一例外,他们选择了伟大的道路。

但是,在平庸的时代则不然,人们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看不到奇迹,找不到希望,所有的人都选择重复和麻木。这样的世界,没有新鲜,这样的世界没有勇气。在没有梦想,没有勇气的世界里,如何找到写作的理由?

如果说金钱算一个理由的话,真正挣钱的人,并不是在第一线进行写作的人,而是只需要在合同书下签字的人。

如果说权力算一个理由的话,那么写作对于权力来说,就是一剂毒药。写真话,则要遭殃;说假话,则要小心报复。不说话,才是权力场上的真理。

那么,什么才是这个世界中,写作的理由呢?

我在思考,也许思考和真理,才是写作的理由。没有人能够遗忘现实和真理,没有对世界进行思考的人,就不会有对世界真正的判断。写作也就失去了理由。

我想,写作本身就是对于世界的热爱和对于生命的追求。没有对于写作的动力,任何理由和真理,都将封存在人心中的高墙之后。直至死亡,将真理掩埋。

将真理从泥土中挖掘出来,将真相从遗忘解救出来,也许正是我不断写作的理由和创作的源泉。拒绝遗忘,害怕遗忘,正是我写作的微小的心愿。

伟大的真理,促使我前行。被遗忘的恐惧,迫使我从沉默中爆发。也许,理由并不充分。但是,沉默会扼杀一个人的心灵。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

Read more...

惧怕遗忘

遗忘就是死亡,而死亡并不意味着遗忘。这是句废话吗?

我只是在陈述事实,很多时候,人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名字和书还遗留在人间,人们还在阅读和谈论他,或者他的著作,或者他的伟绩,不一而足。虽然,他的肉体已经消亡了,但是他却仍然存活在人们的心中,表现在语言之中。

而一个人速朽的标记,莫过于遗忘。人们或者早已遗忘了某些人的名字或者事迹,因此当这个人的名字完全从人们的视线之中,思考之内消逝的时候,他才真正消逝了。否则,他还是一种幽灵,存活在人们之中。

也许,这恰恰是三不朽的伟大之处。在西方,只有跟随上帝,才能寻求不朽的丰功伟绩。但是,他们将不朽的缘由,归结为上帝的万能。

但是东方的不朽之处,在于他始终是人的追求,无论是事功,还是著述,都能促使人们在现世寻求不朽的功勋。

在这点上,正说明了人们害怕遗忘,拒绝遗忘。但是,却阻止不了人们遗忘的步伐。我想,这才是可悲的。只是,人们不断追求永恒的梦想,是否能够实现。至少,在西方早已忘记的名字,在中国还有人传唱。但是中国古人的名字,还有几人记得。

历史总是将光线对准那个最为成功的人,而将黑暗留给别人。选择历史就是拒绝遗忘,拒绝接受黑暗的洗礼。我知道,这是徒劳的工作。但是,我想这样本身就是生命的所在。历史为了记忆,而不是为了让自己走到灯火之中。

Read more...

交流的勇气

如果说每一个人,都是封闭的自我的话。那交流就是勇敢者的游戏。每一个敢于交流的人,都在某一程度上,都是敢于表达的自我,也是敢于忍受交流所带来的痛楚。

我喜欢这样的一种表达,在某种意义上讲,写作就是一种表达。这种表达,可能间接,但是绝对是一种真诚。而世界上的真诚,其实并不多,更多的是虚伪和沉默。在虚伪和沉默上,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另一部分人选择了虚伪。但是,在此之外,还有一种选择叫做真诚——需要勇气的交流。

因此,我更喜欢说,喜欢交流的人,是对生命和生活积极主动的人。这样人,他喜好生命,喜欢生活,喜欢将自己的生命积极与别人分享。因此,这样的人是勇敢的人。虽然现在的自己,开始封闭自己了——因为害怕伤害。

害怕伤害,是所有拒绝交流人的共同理由。其实,害怕伤害可能比伤害本身更能让人感觉到不安。因此,封闭性的沉默也就成了必然。由于被语言伤害过,因此拒绝交流和沟通。某种意义上讲,害怕交流沟通,就是在避免伤害。而将自己封闭在高墙之内,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

也许,只有让人感觉到不再害怕,不再被伤害,交流和沟通才存在。事实上,真正能够沟通的人,才是这个世界的主人。而封闭自己的人,可能连自己的命运都掌握不了。因此,勇敢者应该是积极面对生活——哪怕是伤害的人,而不是害怕伤害,害怕交流的人。我想善于分享人永远比不会分享的人,更能积极面对世界。

当有一天世界,完全为封闭的人所主持的话,那么内心疯狂的人,可能会毁掉全世界。因为,心中无他人,心外无世界。

Read more...

有一种写作叫做爆发

写作本身就是一种难以名状的事物,很多人写作并没有太多的目的,而写作本身就是目的。我看到这样的写作感到非常的不解。难道,写作本身也能作为目的的吗?

现在,我才了解,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快感。这种快感促使着你,不断地写作,不断地成为一种可能性。我喜爱这样的事情,我在努力写作的过程中,发现写作是自我支撑的。也就是说,没有人逼迫你,是你自己自愿在写作。因此,我喜欢这样的工作,因为写作本身就是自由的展现。

说了这么多,主要还是在于写作需要一种能量。原来以为是灵感,现在看起来好像不是。写作的动力与其说是灵感,不如说是习惯。写作的习惯一旦养成,写作本身就不成为问题。而写作本身就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让你对于写作产生一种能量,他让你写作起来感觉像是爆发。

爆发这个词,比较能够形容。他需要文字来喂养,心中写作这头猛兽。写作需要的就是这种能量。不管如何,你一定要坚持下去。不断将心中的所思所问,变成文字,诉诸笔端。因此,这样的一种心理,会将所有可以形成文字的一切,都会记录下来。我想这也是大多数的作者,所习以为常的。

我在博客中的写作,是为了用文字了来驯养这头猛兽。让他从 丛林中走出来,变成我的朋友,而不是敌人。

Read more...

喜爱写作

这种写作方式,让我感觉到写作本身就是一种乐趣。这样的乐趣,只有在其中的人才能感觉到。我想,阅读本身的乐趣也是如此。只是,我非常纠结在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差异之上。

但是,写作表达的快感,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触。这种感触让人无法忘怀。我想写作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的存在。而不是仅仅作为阅读的表达。因此,我将写作独立出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也许,我这是矫枉过正。但是,从细节上说,我还是倾向于写作本身是需要训练,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表达。

什么叫做训练,其实熟悉他,跟他交流,用文字交流,就是训练。没有人能够在空想中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水平。而我现在正在与稿纸斗争,我正在空虚斗争,我在表达,我在思考,这样都就可以了。

源于写作的压力,而形成了写作的习惯。这样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乐趣的事情。我喜欢主动出击,虽然我很讨厌被动的写作生活,但到了我开始独立生活的时候,我应该主动出击,将写作变成一种生活的惯性,写作是充满乐趣和快乐的事情,而不是让人烦恼和不安的。

写到这里,是否有种强说还休的感觉。其实我不善于表达,但是不善于并不等于我不去表达。不好,并不代表着不去做。反正,只要开始就比不做要好。

Read more...

2011年2月1日星期二

以头撞墙

在刘小枫先生的文章中,有一篇让我回味至今。舍斯托夫的以头撞墙,不断撞击那个无形之墙。我想这对于那一代人来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什么是现实之墙,上帝与人的永隔?还是人与人之间无限距离。

关于墙,我就直接面对着一座无形的墙,他虽然无形,但是却有相。这是一个无法言喻的墙,虽然他原本不曾存在。但是,现在却横亘在我的面前,我要面对它思考,面对他写作。每次写作之前,都要考虑要翻墙而过。

只是,这个墙不是不可逾越,而是对于了解的人来说,这只不过是一座虚掩着门的墙。你知道他,却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翻越。写作需要一座高墙,才能将文字发表。这是一个空间,是一个恐惧。

索尔仁尼琴当年的写作,比这个要复杂的多,他的文字需要偷偷来写,偷偷的拍照,偷偷地运到国外,才能发表。这样的文字,是一种让人感兴趣的文字。是什么一个力量,才使得这样一个强大的帝国,却害怕区区的文字。

我不知道,但是文字代表着什么,我确实知道,文字孕育着思考,也束缚着人的思考,我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你需要自由的写作来证明自由的思考。但是,却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将思考扼杀在幻想阶段。长期的扼杀,导致了人懒于思考和写作。没有声音的思考,就是他们——墙所要达到的目的。

当我知道了他们的目的的时候,我将思考化作文字,在这作伟大的高墙上涂鸦,思考和大墙的关系。束缚和封闭,也许能够扼杀人的思考,但是却无法阻止人们穿越高墙,走向独立思考的。

Read more...

恐惧的时候

恐惧的时候,你会做什么?人的恐惧是非常莫名其妙的。存在的恐惧感,让人无时无刻不在想要做点什么,来弥补或者解决。可问题在于,是否会面对恐惧或者恐惧本身就是畏惧。

种种的恐惧到来的时候,也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对于恐惧的心理,让人无时无刻不在等待和幻想。这种幻想习惯于夸大事实的真相。这种夸大,恰恰是人给自己制造出的最大恐惧。

当我们真正开始的时候,当恐惧与我们面对面的时候,我们就忘记了恐惧本身了。而当恐惧埋藏在我们心底的时候,他便会生根发芽,慢慢成长为我们都无法承受的结果。这种生长在心底的恐惧,比我们面对的任何恐惧都可怕。

这个时候,你或者不断逃避,等待恐惧成长到完全将我们吞噬,或者我们主动去面对恐惧。直到恐惧穿越我们——恐惧不会摧毁我们,而内心的恐惧却会将我们吞噬。

我不知道是否有很好的方法去面对恐惧,但是我有理由相信,恐惧是一副良药,对于敢于服下这味苦药的人来说,他恰恰能治好心中那份缺憾;而不敢服下它的人,将时时忍受恐惧的苦楚,而且终究有一天将为他所吞噬。

被恐惧吞噬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心,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对于未来的希望。

Read more...

思考与信心

我不知道思考与信心,这两者哪个更为重要。但是,我知道,缺乏这两者的我,在写作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问题。至少,在思考的过程中,缺乏写作的勇气,就让我吃尽了苦头。

长久以来,缺乏写作训练的我,在写作过程中,就一直缺乏写作的信心。因此,即便我有很多的思考,但是缺乏写作的勇气,导致我怯于表达。更谈不上写作的训练了,因此缺乏表达工具的我,又难以将思考真正诉诸文字。因此,这又导致了我不断放弃写作的训练。

恶心循环,导致我最终丧失了写作的信心和动力。为了打破这个恶性循环,我不断思考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写作的思考和信心。这是我不但纠结,但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里,我需要不断地重申一点,我要重构信心,就必须将写作的能力不断地高,增加自己的写作训练,让自己能够用文字进行表达,从而增加自己的写作信心。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和写作,来将自己的思考表述出来。从而形成新的良性循环,打破写作和思考的恶性循环。

着说起来容易,但是如何做呢?

我想信心还是需要首先建立起来,将自己的思考,通过文字进行表达,然后不断审视自己的写作。通过写作经验的积累,让自己对于文字充满了信心。这样才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让自己的文字和写作成为一种当然性的活动。

我想文字的表达,通过训练就能成为一种自由思考的工具,而不是思考的限制。没有人能够脱离开语言和文字进行思考。因此,将自己的思考诉诸文字,既是写作的训练,更是思考的训练。我只有不断地进行这样思考和写作训练,才能重构我的写作信心和勇气。

Read more...

阅读和写作之间的断裂

我不敢确认,但是我有感觉。写作和阅读之间,并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至少,阅读并不一定带来写作。片面强调阅读对于写作所产生的影响,也许不过是一个神话。

阅读是你与作者之间的一种互通,而写作则是你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很明显,这两者之间并不是有着完全的联系。只是有着结构的相似性。从交流者,到创作者之间,并不是有着紧密的联系。或者,阅读本身并不能创作出写作的动力。

那么,写作的动力产生于什么地方?阅读能带来思考的快乐,而写作同样是思考快感的延续。阅读和写作,在思考上有了交集。因此,阅读所带来的思考,才是写作的起点。

而阅读本身并不是思考,而是阅读的过程,会让人产生思考的冲动。这种冲动,是写作开始的因子。但是,是否能带来充分的写作能量。则要看,阅读所产生的能量,是否能够产生某种化学性的激变。

在这里,我强调的阅读和写作的断裂,恰恰是因为我过去非常强调阅读和写作之间的联系,而忽略了写作和阅读本身就是两种非常不同的行为。将两者混淆了,因此导致了某种认识上的误区。在这里,我想阅读本身能否带来思考的冲动,以及冲动能否进一步刺激写作,都是我思考的起点。

我将其称之为思考连接阅读和写作,如果没有思考,阅读和写作之间就是无限的断裂。将其联系起来的思考,又是如何的呢?我想,这是我下一步思考的问题。

Read more...

打破沉默的高墙

高墙的隐喻,存在于鲁迅先生与闰土之间。仅止于此吗?亦或是无所不在。至少,语言本身的沉默筑成的高墙,是无处不在的。语言是自由的,但是表达却是有限的。

因此,人们生活在沉默的高墙之后,通过高强内的窥视,来延续自己的生活。在高墙之内的生活,永远是安全的吗?也许是,但一定是寂寞的。

在寂寞的生存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存在也是寂寞和沉寂的。因此,在我的努力中,打破独自的沉寂,成为了我写作和阅读的主要动力。

人们都是顽强的生活在沉寂之中,高墙让每个人感觉到安全和安逸。但有一天,我们发现沉默的太久,以至于忘记了语言的时候。我们如何摆脱沉默的高墙,通过自言自语?当我们失去了语言这个工具的时候,我们如何自言自语?

当我们尝试着与人交流的时候,发现人与人之间到处是高墙。那么交流的空间就变成了高墙之间的碰撞——疯狂孤独感和安全感交织在一起。生活在某种难以言喻的安全和沉寂之中。

沉默的大多数,也许是为了安全而躲藏在高墙之后,但是当人们习惯了高墙后的生活时,沉寂和孤独就不可避免的找上你。安全还是沉默?这是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问题而已。

Read more...

短暂的开启和封闭

短短的一刹那,我以为已经解禁,但是这只是一刹那的错觉。墙还没有倒,封锁还在继续。因此,我的写作还需要继续,思考能不能穿墙而过。

在写作和阅读的过程中,我总是在想,为何人们总喜欢不被遮掩,而是厌恶被阻止。喜欢拼图的朋友,总是会面对缺憾感。这种感觉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熟悉的世界。只是,对于我而言,我更加喜欢的是赤裸的思考,和安全的生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会不会给我带来困扰。

我不知道,至少短暂的开放已经让我感觉到欣喜非常,而永恒的封锁又会让我感觉到放心。这是怎样一种矛盾的快乐啊!我喜欢在墙外涂鸦,而在墙内装作顺民,而思考却不允许我停止写作。因此,这种双重的生活方式,让我感觉到的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的乐趣,还让我知道了生命的存在的缺憾。

看着满满的书墙,让我感觉到的是写作的恐惧。为何他们能够无拘无束的写作,而我却要面对重重的恐惧。为何,思考要面对自我的审查?我为何缺乏面对自己的勇气和写作的动力。这一切都在伟大的墙面前,让我不断地反思自己。是什么保护了我,是什么封锁了我。是什么捆绑住了你的思考,是什么丰富了你的写作勇气。

我想这一切都是难以言喻的,只是我无法不思考这个命运。

Read more...

是谁封闭了我们的门

道路和门是两种不同的事物,而大多数人将门看成道路,而将道路看成是一种无所谓的东西。为何这样说,让我细细道来。

门,是一种资格,人们拼命的想要获得的资格——大城市户的口、文凭、各式各样的职称,总之就是要通过某种窄门。通过某种窄门,就被看作是通过了道路。

也许,这是一种思考方式,只有通过窄门,才是正确的道路,而其他所有的道路的终点,都是一扇窄门。道路的终点,究竟是不是一扇窄门,并没有人真正去深究这一点。

道路是什么?道路是可以行走的途径。他有自己的终点,但是每个人的终点也许都有所不同。道路,只是每个人达到自己目标的过程而已。事实上,如果目标不同的话,为何会将所有人赶往一条窄门呢?

能不能达到自己的终点,永远是只有自己才知道。当别人在断定你通过某个窄门的时候,是不是你已经达到你的终点了?我不敢确定,但是我知道的是,如果你确定已经到了,那么说明你并不知道你的终点在什么地方。

至少到现在,我都知道终点,是一个难以名状的未来,只是每一个阶段都可以让自己不断接近或者远离他而已。

很多人的门,已经开启——它预示着结束。因此,有些人在18岁就结束了,有些人在30岁就结束了。只有少数人能够活到他自己的终点。

Read more...

生活在城市中的动物

城市是一种独特的生活体验,而在中国的城市中,这种体验尤为的让人难以忘怀。毕竟中国的城市和世界其他的城市有所不同。在中国的城市中,这是一群特定的人,他们拥有户籍。户籍上证明他们是城市人。为何城市人需要证明,不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就是城市动物了吗?还需要开具证明。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们是城市中圈养的动物,他们的生活完全被城市管制着,没有流动的自由,没有生活的空间,所有一切都是城市人的特征。他们因为圈养而自豪,为了商品粮而倨傲。

只是,让我看到圈养的动物,比城市以外的所有人,都缺乏正常的生活和思考空间。他们没有时空概念,没有生长概念,他们拥有的只是金钱和交换。所有的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是结果。

因此,在这里只要给他们相当的食物和水,他们可以安静的成长,直到被驱赶出栏,被宰杀被屠杀。这样的世界就是围城之外的人所争前恐后,要进入的地方。

我想,只有本能才能给他们生存的快感,而对于牢笼,他们没有丝毫所觉,而是觉得天经地义。因此,这种圈养和存在,对于他们而言是个待遇——城市动物。

在城市动物园中,无论是狮子还是老虎,无论是羔羊还是老鼠,都有他生存的空间。至少,他们认为自己生存在文明的时代。只是,动物园的饲养员们是否这样想就很难说了!

Read more...

保护墙

伟大的防火墙,我一直认为是个伟大的发明。不仅仅让墙内之人可以翻墙写博客,也可以阻止人们去翻墙看博客。不仅仅给写作者带来麻烦,也给阅读者带来麻烦。

因此,我将写作放到墙外,是为了保护自己。至少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做好赤裸裸被人围观的准备。不过无论如何,我都可以顺顺利利的写作了。不用写完之后翻墙,翻完墙之后,还必须关上。真的很麻烦。

但是,思想在没有保护之后,会不会受到威胁呢?我有些担心,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任何的迹象表明,我的担心会实现。

人的思想真的很脆弱吗?我一直有这样的疑问,害怕被人观看,害怕被人封杀,这样心理才是扼杀思想的罪魁祸首。保护墙很厉害吗?说真的,对于翻墙专家来说,这些墙只是给自己带来一些麻烦,事实上根本造不成真正的封锁。

也许,封锁住我的,只不过是我的担心,是我的恐惧,是我对于老大哥的深深的恐惧。没有人可以封锁住思考,也没有人能靠封锁写作来扼杀思考。

因此,我想保护墙也许本身就是一个象征,象征着权力可以组织思考,阻止写作。通过设置禁忌来封杀人们的思考能力和写作的欲望。

保护?还是扼杀?也许最安全的就是监狱,但是那里没有自由。我的博客是安全的?还是封闭的?

Read more...

傲慢的无知

有的人藐视一切他们不懂得事物,以轻蔑来掩盖自身的无知。

                      ——培根

培根只说明事物的一方面,而对于另一方面却不了解。无知表现为两种,其一培根已经说了。而另一种,却是我不断看到的,这就是无限的拔高。在这种崇拜中,丧失自己。这也是无知的表现。

对于前者,人们多有了解,因为对于中国人的描述,前者是比较突出的。我们经常将义和拳,称之为无知的群氓。但是,那些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假洋鬼子又如何?他们蔑视传统,蔑视一切他们所不了解的一切。

这种傲慢又从何而来?而他们有对于他们所学的了解多少呢?我不清楚,但是这种民国以来的心态,对于现代人的影响十分的深远,至少到现在为止,傲慢的无知的两张面孔还在我面前不断的闪动。

其实,当人们选择了一条无知的道路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傲慢。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一切,这是谦虚也是真实。而对于不了解的一切表达情绪的态度,却似乎是人们的常态。原来这仅仅是群氓的特权。但是,在五四以后无知却是知识分子的标签了。

无知且傲慢,这不是一个民国知识分子的肖像吗?

Read more...

用文字思考

语言是思考的载体,无论是在大脑之中,还是用俏皮的语言表达出来,但是相对稳定的载体却是语言。将思考变成文字,就是将空虚中思想变成实质。

虽然,很多人不承认文字的作用。或者夸大语言的作用,但是无可否认的是,文字是将一切纷纭复杂的事实和思考,变成系统的可观的实体的过程。

现在,我是否能够将文字和语言联系起来,将语言变成文字,将思考落实成文字,变成书面的思考。这是一个过程,但是为了这个过程,我过去花了很长的时间,学会思考,学会阅读,但是对于写作却是没有花太多的精力。因此,在表达思考和阅读的时候,出现了障碍。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阅读和思考,都似乎仅仅是飘在空中云彩,而不是大地上的存在。

因此,只有将云彩落到大地上,思考才能生根,才能继续生根发芽,变成参天大树,开花结果。否则,漫无边际的思考,就是漂泊无定的云,也是没有结果。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才会落到大地上。

因此,思考是云,写作是雨。但是,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云才会下雨。有人说写作需要灵感,是的,就像永远不准确的天气预报。

但事实上,阅读是大地,写作是耕耘,而思考则是耕耘过程中的结果。我喜欢这样的比喻,大地才是人生存的地方。思考也是大地的思考,而不是飘在天空中的云。

云是漂泊无定的,而大地却是绵亘的存在。思考是漂泊还是永恒?

Read more...

阅读的困境

我们在没有表达出来之前,一切都是完美的。在落实到文字过程中,发现缺陷的存在。而当将思考变成现实的文字的时候,语言和思考就是断裂的。

因此,阅读过程中所形成的思考,并不一定能够准确形成文字。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在这里,如何阅读,如何写作。这就是一个不可不思考的问题了。

我想最基本的,要写作。必须描述——或者说复述。将对方的思考变成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虽然看似是剽窃,但是这是一个基本训练的过程。

在另一方面,要善于表达,要讲自己不成熟的思考表达出来。在这里,你应该将自己的思考变成简单的文字,而不是复杂的文字,因此将文字等同于思考是可笑的。但是,即便是这种可笑,也要不断地进行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形成真正的思考。将文字和思考,无限制地不断接近和延伸。

只有这样,我才能够不断地接近自己的写作和阅读的目标。否则,就是一种漫无目标的幻想和没有成果的阅读。越来越累,这样的写作如何才能开展和完成。我想这都需要我的实践和思考。

Read more...

阅读和写作

我始终缺乏将写作和阅读联系起来的能力,阅读对于我是快乐的,写作对于我来说也是快乐的。但是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就不是我所擅长的了。至少到现在,我的写作和阅读,其实是两截的。

而另一方面,我在写作的过程中又发现,写作缺乏思考和交流的对象。其实写作有两种,一种是阅读式写作,另一种是就是大众写作。阅读写作交流的对象是文本,而大众写作的对象,则是大众。因此,写作的语言也有了很大的不同。

但是,无论是阅读还是大众写作,其本质上都是交流,文字是交流的媒介。因此,当这个媒介没有起到交流的作用的时候,写作也就失败了。

我对于写作的理解,和真正的写作实践也是断裂的。至少到现在,我缺乏和作者之间的有效沟通。虽然我觉得已经对文本有了相当的了解。但是,真正的写作却还没有展开。

至少,阅读只是交流的一部分,要达成真正的交流,还需要写作来维系。理解和交流,这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真正的理解,不乏误读和误解。因此,我们一旦害怕误读和误解的时候,写作也不能真正的开展。

我现在缺乏的是一个写作的团队——一个公共空间。在这个公共空间内,人们可以自由的交流和写作批评。在这样的空间内,你的思考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事实上却是危险和困难的。至少到现在我还没有进入到一个适合的共同体中。

在文字写作和阅读的过程中,我希望能够达成一个最为简单的交流共同体,在这里我能够认真的阅读和交流,而另一方面也能得到阅读和交流。

Read more...

阅读和写作的乐趣

阅读本身是充满了乐趣的工作,而写作也是同样。但是写作和阅读的快乐,在我的生命中逐渐褪去了他们的颜色,取而代之的是枯燥无味的阅读和写作。这样的写作和阅读有什么样的乐趣,我实在是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我已经被改造成为了枯燥写作的人。

如何享受写作和阅读的乐趣,这是我最近一直在不断考虑的问题。当然,我知道阅读本身并不全是快乐的,而且写作也是同样。但是,如果没有阅读和写作的乐趣的话,那么我因该如何将这种生活继续下去呢?

我不敢肯定,我可以将写作做得更好。但是,写作本身的灵感却是来自阅读。我想真正的阅读需要不断的写作来巩固认识和理解。而理解有需要不断的阅读来证实。

在这种阅读和写作的无限循环中,寻找到我的生存与生活的空间。这个话题好似不断的重复,但是我自己却无法停止这样做。因为我无法找到写作的话题,只好就话题而谈论话题。

为何我找不到应该有的话题,是因为恐惧,还是因为本身就缺乏写作的能力。关于后一点,我想自己还是曾经进行过不断的写作,而且能够将意思表达出来。而事实上,恐惧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不存在的命题。没有人阻止我写作,能够阻止我思考和写作的人只有我自己。因此,我自己如何写作,如何阅读。这一系列的问题,到最后都需要我来真正去面对。

Read more...

写作本身就是目的

至于对错和是非,只是在写作之后的判断,写作之前是没法做出决定的。因此,写作就必须充满了未知性。对此,我想说的是,必须以写作为中心,开展一种全新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学术研究,更是为了表达。

缺乏表达训练,让一个文字工作者非常的苦恼。而事实上,现代学术教学,本身并不培养学术写作的人才。而写作只是个人训练的结果。在获得文凭之后,写作更加没有保证了。事实上,写作的训练在三十岁的时候才刚刚开始。

写作的群体和团队,让我觉得写作缺乏一种真挚的感觉。而事实的写作,的确是一个人衡量的标准,也许没有人认识你,却可能看到过你的文字。真正的文字是具有力量的。

可问题在于,我并不熟悉这样的文字,而我的文字却是个体化的。是缺乏交流功能的文字,这种文字可以在少数人中间成为一种符号化的工具,但绝不是一种交流的可能。

因此,我的写作应该以什么样的文字为目标呢?至少到现在为止。我的文字应该是一种令我兴奋的文字。这种能够表达和自我理解的文字,才能真正成为一种交流的工具。而我的文字训练也应该以此作为训练的目标。文字写作本身就是一种目的,写作本身就是一种交流,无论是与真实的人,还是跟虚构的稿纸,他都需要付出不断的努力。才能成为一种真实的表达。否则就是自言自语。自言自语是不能成为写作的,这种写作也缺乏应有存在的意义。

Read more...

阳光重现

久违的阳光终于从天而降,变成了大地第一缕笑意。远山的薄雾,也被轻轻敛去,露出了久违的美好。鸽子成群的飞来飞去,一扫冬日蜷缩在窝中的懒态。

我也应该从冬日中走出来,找到我应该的道路了。不应该在躲避,而应该切切实实的努力了。这样才不辜负上天的恩赐,我本身就是一个兴趣盎然的人,应该将这种生机勃勃,如同春日再次挥洒到人间。我想这是我的生活,也应该是我的幸福。

当年,南先生教导的话,现在还在我的耳边。三岁小儿识得,八十老翁行不得,这样的教训,现在尤为的警醒。过去,觉得毫不费力的事情,现在发现并不是那么简单。事实上,我花了太多的时间和力气,在做我过去能够轻松胜任的事情。

我应该如何做?我现在还需要重新阅读和确立。三十而立,我已经立起来了吗?我自己不断反问自己。不过,我知道,我可以做得比现在更好一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