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4日星期三

廖平的今古学考

在吕思勉的《经子解题》中,将读经的入门书籍列了如下,今古学考、新学伪经考、五经异义、白虎通、春秋繁露等等。这些书中,我最先阅读的就是廖平的《今古学考》。

在这部书主要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主要是今古学对比的表,后半部分是经说。这种写法非常有特色,前半部分的列表,廖平将今古文区分非常的仔细,通过对一部部经典的今古文区分,让人感觉到条理之严格,而另一方面在看到这些表格的时候,也会仔细思考,他区分这些的标准究竟何在?

在下半部分就对于这些问题进行了逐一的说明。在经说部分,廖平认为今古文学的差异,在于孔子中年与晚年说经的不同。中年的孔子以从周为志业,因而遵从周礼,而晚年则有志于乱世,而有心重订礼乐,因而订立王制。而今古文学之间最重要的差异在于礼制上的差别。通过比对经典中的礼制,廖平做出了今古文之间的比对。对此,我表示敬佩,也有一丝怀疑,如何区分孔子中年和晚年之学呢?这也有一种很有意思的对比,也就是苏格拉底问题,施特劳斯发现了苏格拉底的中年和晚年的区分,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政治哲学的基础。而孔子的中年和晚年的学术差异,说真的除了廖平这么明目张胆的说了出来,还真没有什么人将其表达出来。

通过礼制对于经学进行区分之后,廖平着重论述了,今文经对于古典政治的修正,也就是说,孔子对于礼崩乐坏的时代,提出了自己改良政治的愿望,通过修缮六经,从而达到对于古典政治体制的重构。对此,我想廖平这一结论固然重要,但是似乎还没有完全将其表微出来。

今古文学的区别固然重要,然而我觉得这些问题似乎掩盖了更多的区别。礼制上的差别,固然是今古文之争的差异,而事实上今古文之争在汉代是一回事,而在清代则是另一回事。先说清代的今古文之争,其表现为康有为与章太炎之间的争议,而康有为将政治改革与今文经说混同解读,这固然是孔子托古改制的遗风,而章太炎对此的抨击并非无理,而六经皆史的解读,则将古典与现代彻底割裂,导致经典的价值彻底被否弃掉,只剩下文献的功能。这对于经学本身来说都是伤害。

在汉代,经古文经学则呈现出另一番面貌。今文经的兴起,与汉代政治制度的确立息息相关,先秦最为明确的政治制度的学派,儒家进入到政治体制之中,将经学与政治混合在一起。这对于理解西汉的今文经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背景。而古文经的兴起,则是跟西汉政治的衰败和刘向刘歆父子的古籍整理有关。经学与汉代政治的兴衰密切相关。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今古文之争其实有两层含义,而廖平的今古学考只涉及到了其中关于区别今古文学的部分,而缺乏真正关于今古文关于政治方面的讨论。对此,我想这些问题也许比区别今古文政治更加具有意义。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