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7日星期三

周立波与郭德纲

跨过世纪后,中国文化中出现了周立波与郭德纲两个奇人,都是语言技巧的高人,一个是海派,一个是京派,但是我们发现嬉笑怒骂之后,都引起了年轻人的热捧。热捧的是文化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读库》曾经出了郭德纲专版,年轻人热捧文化偶像,这个背后值得思索。

一个草根英雄,不靠国家财政,那只能靠票价收入,这年月能够抓住市场的英雄还少吗?聪明点的都能抓住一部分人的心,比如愤青。骂两句政府,就能挣到年轻人的钱,干嘛不骂,反正也不是领导给钱。这样想象出来的文化英雄就被塑造出来了。

媒体给郭德纲上套,人家可不是傻子,人家为了挣钱,不是为了革命——更不是自由与民主。人家要找到侯宝林的儿子当老师,人家也要《建国大业》。ok,失望了,年轻人发现他被招安了。

很快又一个英雄出现了,这个更具有地域特色。这个嬉笑怒骂,以上海话说出来,侬阿拉一出口,就引得上海人一阵老怀大慰——俺们上海滩也出人才了。用上海话骂又一个好处,自从胡总上来后,上海人的心理不免酸楚。有个人用上海话谈谈政治,不用普通话天然就是安全的,上海人觉得说出了心里话。把心中那种有钱没文化的心理化解掉,这是多么伟大的贡献。

周立波要说普通话了,要去北京了,要冲出上海。有些人又要失望了,英雄又要陨落了。但是据说连郭德纲的弟子们都买房买车了,估计周立波也不差。离愤青的距离越远,钱挣的越多。有人说,这是英雄的背叛,我想说从一开始这些“英雄”就没准备跟政府死磕。愤青们盼望着,我们出钱,“英雄”们去和政府死磕。

本质上,这些造反英雄,周围跟上来的都是为了当开国功臣,不知道这些英雄心中一直想着招安呢!年轻人不做英雄,希望英雄来拯救,唉!阿Q还真多啊!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