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4日星期三

理性与激情

在看完八十年代访谈录后,心中有一丝的亮色。每天都面对这样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别人如何反观这个世界。这样的心态和生活观,让我心中不免快乐。毕竟分享的快乐,胜过独自忧郁。

在外边看到八十年代,有反思也有荣耀,陈丹青、査建英、刘索拉他们对于八十年代的反讽,更加意味着他们对于这片土地的疏离。正是因为他们处在北京,但是看样子对于中国这片土地的集体无知,这才是问题的重心。如果你的心只看到几个人,几个认识的人,就对这样一个国家做出判定的话,这样的人不是糊涂,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这些艺术人士和其他什么样的人,都在这样的表现着自己的无知和睿智。

时代是人格塑造的基本,如果说八十年是一个勃发期的话,那么这些人物的人格塑造基本上就是见过三十年。如果土壤出了问题,那么结出的果实会有好有坏?在国内的都是坏果子,出了国的都变成了好果子?我想这些问题,似乎并不是像他们所说的那么简单。至少我感觉,这些曾经的精英,如果能够在像他们所说的冷静和睿智的话,很多语言基本上是多余的。不满则鸣,因为不满于当下,亦或是不满于过去,甚至是不满未来。这些不满的情绪,与今天愤青的语言何其相似,与他们所批判的人也何其相似。

如果说有人能够摆脱这个时代的话,我想不是因为出国镀镀金,也不是曾经的文艺明星,只是他们缺乏这个时代应有的心态——平衡。世界上的对错,不是语言上的,而是行为与生活中的。这个社会不会因为一个两个人的语言发生改变,但是我想这几个人却似乎没有这个自觉,还仍然浪漫依旧。拜金、浪漫是他们抨击的两个符号,但是这两个符号依旧闪亮在他们每一个人头上。是反讽,还是欺骗。

从这个角度上看,社会更加缓和的八十年,以至于近日。这个社会不是更加热烈,而是更加的冷静。虽然有年轻人们依旧浪漫,但是大体上冷静和悲观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这对于生活在这三十年的年轻人而言,我更加觉得是件有利的事,从革命浪漫,走向浪漫想象,从拜金主义走向理智思考,不是所有人都是极端和拜金,但是大多数人的庸常才是这个社会的常态。

我们不再以浪漫作为生活的指引,也不会讳言金钱对于生活的重要,更加努力的生活。这样的一个时代,不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吗?一个平和的社会,是知心态平和的人组成的社会。也许有人会感觉到平淡无味,那你就去美国吧,那里有你的梦想,有你的想象。这片土地已经不爱折腾了,只爱好好生活。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