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4日星期四

资治通鉴

唐太宗有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到了宋代司马光编了一部大书《资治通鉴》,为皇帝做教科书。和西方历史不同的是,我国培养皇帝,教的不是哲学,而是历史。

当然,国朝并不是没有古典政治哲学,但是按照六经皆史的看法,这经学——政治哲学,也还是以历史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史学也可以说是中国意义的古典政治学意义。

做的对错是经学来规范的,而如何做具体的事,则需要看史学,可以这么说经学是史学的基本原则。比如说,经学只规定了什么事情是对的,但是并没有告诉什么事是错误的,这就需要史学来解释。可以说,经学只是正面的大原则,而史学则包括了各式各样的解释。

对于古人而言,如何统治呢,那就是提倡正面教育,而压制负面的影响。但是具体而言,如果不知道变通,即便是按照政治哲学的规定办事,难免成为书呆子。但是,如果没有这个东西在心中,那么看权谋就难免会用到坏的地方。

南先生的历史经验,首先就把资治通鉴拿了出来,主要也是这个道理。但是,现代人没有时间看这部大书,因此只能教给一些原则。这些原则和不同于经学,这是因为这个时代的人已经赶不上古人的智慧,可以举一反三,现代人只能顺着看,告诉你这么做,他才会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南先生在书中虽然讲的是权谋,但是仍是在讲论语。南先生也一直在谈,他的主要思考全在论语别裁之中了。因此,这部书是给那些书呆子在讲经世的学问。

因为这个时代的书呆子只能这么教,没有办法。老先生到了九十岁,也没有办法了。所以,我看到他的书中所表现的文化意识,只能哀叹一句,生不逢时。

但是话归前传、南先生这部书其实很有意思。就是在大原则下,在不断地讲故事。这些故事本身就是历史,通过历史让人理解这些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反经,就是对于原则的反面,也就是对于原则的衡量。即便是好的,但是也会有流弊,也就是所谓的法久弊生。然后是战国策里的论辩术,光看张仪苏秦两人的游说术,我们就知道苏格拉底当年的竞争对手是怎样了。有才,还必须有工具,在古代就是论辩术。然后就是对于君臣的鉴别,相当于孔夫子当年对于弟子的品评,谁能干什么,什么人能承担什么职位。

在这部书的下半部,就基本上是以史讲经——权经。在对于《素书》,《太公兵法》和《阴符经》一句一句的解释后,列出了历史中相关的例子。这样的解释,当然很有趣,但是我觉得也很悲哀。这些书还需要老先生一字一句的解释才能看下去,本身就说明我们这些年轻人不够智慧,已经没有能力看懂古人的智慧了。

拉拉杂杂说了半天,主要还是想要说明,历史这东西还真是只有少数人才能有的着,大多数人看看三国演义也就算了。这些道理,纸上得来终觉浅,还要在事上磨练啊。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