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3日星期四

两种知识,两种人

我一直反对非此即彼的观念分类,但是这次我仍然使用了这样的分类方式。我在写硕士论文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了,知识的内容是一回事,知识的功能是另一回事。当谈论知识的内容的时候,很可能就会忽视知识的功能。我这次想要区分的恰恰是知识的功能,而不仅仅是内容。

我们很容易从不同的知识内容,对其进行区分:理学与心学,经学与理学,汉学与宋学,古典与现代。种种的内容分析,其实很难得出对于知识的肯定认知。因为,不同的知识,在不同的社会中,起到的社会功能是不完全一样的。

对于知识的分类,我个人想分成建构型和秩序型。可以说任何社会的秩序,都是以秩序型的知识作为主干的,比如社会中的道德与法律。扩大一点讲,就是这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比如社会主义、三民主义等等。但是,在这种共同的意识形态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知识呢?建构型的知识形态,其实就是异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各种思考尝试,它可能表现为批判性的知识,也可能表现为旧意识形态的竞争者,甚至还可能是古典型知识的复兴,种种的形式不一而足,用一个词来代称这样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我觉得是不够现实,但是我还是决定用建构这个词。

拥有这两种不同知识体系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取向。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不同的知识功能区分,也代表了不同的知识分子的行为取向。我们用肉眼看出,这个社会的教育体系,其实很大程度就是秩序型的知识,或者说在没有产生对秩序知识进行怀疑的人,他们所接受的知识,基本上都是秩序型的知识。而与之相反,开始对现行的秩序知识进行怀疑后,所进行的知识认知和知识生产,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建构型的知识。

秩序型的知识分子,某种程度上就是房屋体系的支柱,而建构型的知识分子,可能就像是修理工。我们应该说,单一类型的知识都是不全面的,全面的知识是否能够出现,我想这只是对于统一知识的设想。在人类知识的实践中,也许圣王能够达到,但是这毕竟是一个不容易企及的目标。

Read more...

懒惰的原因

动力在什么地方,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了是金钱。那是一篇感慨性的文字,对于自身动力缺乏的一个反思。但是当我真正反思,自己为何失去了读书的兴趣和写作的动力的时候,金钱问题似乎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问题,而关键并不在此。

为何如此说呢?主要还是在于,我自己亲身的经历,在我上大学后诸多次的厌学经历中,我可以进一步地进行剖析。我第一次厌学,是在我大二的时候,读到《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上面充满了文人对于学者的赞美,导致我对于学者的定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陈先生被塑造成为一个超人,无可企及的对象,因此我对于自己的努力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尽然无论如何都无法达到自己心目中偶像的境界,那就意味着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因此,在对于一个正在向奋斗方向努力的人,这样的心理冲击意味着什么?

第二次的厌学经历,其实跟考试制度有关,在我努力读书的时候,很多人都在书本中打转,但是结果却是相反的,读书的努力是得不到肯定的。无论是在大学中的考试,还是在考研考博过程中,读书只是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部分,那读书还有用吗?

第三次就是当下了,我从来都认为我是一个对于知识有好奇心的人,却在这里一再受到挫折,你读的书都是无用的书——导师对你的评价,说真的,在过去的一年中,我的挫折感是上大学以来最重的一年,也是我厌学最为严重的一年,我甚至导致对自己产生严重的怀疑。

上面可能有些语焉不详,但大体的情况就是如此,懒惰当然有自身的原因,但是与周围的环境不无关系,努力的人忽略当下的种种困难,不代表无视困难。其实,当我跳出原来的圈子之后,我一方面发现自己其实一无是处,另一方面也发现自己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这才是问题的所在,我相信自己对于问题的把握,仍然是敏锐的。把握问题,更要解决当下的问题——懒惰的原因已经找到,解决方案在什么地方呢?我相信我正在用行动来解决问题!

Read more...

金钱的力量

在一个以传统道德统治的世界里,我们必须承认,承认金钱的力量是一种羞耻,但当金钱已经成为这个世界的支柱之一的时候,再回避这个问题,看起来也就不合时宜了。

操纵金钱,还是被金钱操纵,凯斯勒为我们演示了瓦特改进蒸汽机的过程,把工业革命拆解成为,金钱推动技术的革新——前提是他能带来更大的利润。当目标明确的时候,瓦特的发明动力也就更加强劲,正如他改进的蒸汽机一样。

我自己对于文字的力量深信不已,但是始终找不到其中的突破口,正如瓦特有心改进蒸汽机一样,我如何才能找到更强劲的动力呢?也许这本身就是一个瓦特式的问题,并不是改进写作——蒸汽机的问题,而是对于改进蒸汽机——写作的动力来源。

在蒸汽时代后,添装在资本主义蒸汽机中的燃料,只有金钱,只有金钱才使这个资本主义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这一点上,也许只有亲历者才会有切身的感受。黑格尔说,猫头鹰只有在黄昏才会起飞。难道文字——知识也同样是,当时代变化之后,文字才能有所变化吗?抑或是同样的过程,只是人们在其中并不察觉而已。

文字的写作动力,不在于赔钱,更在于挣钱,当文人失去了金钱作为行动的动力时,他们只能像圈养的畜牲一样,只能默默地等待,等待解放抑或是灭亡——被动的生命。

我憎恶过金钱,认为欲望是人性的弱点,但反过来失去生命的动力,岂不是也是人性的堕落。当然,某种程度上我更赞成夫子所称道的中庸。什么都是相对合理的,没有人能够可以完全抛弃另一面。当我们从一个批判金钱的社会,走向一个金钱社会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想这是我们这些所谓的知识人应该需要深入思考的。

Read more...

2009年7月19日星期日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这句话貌似出于二年级的道德课本,我现在仍然还记得。不是为别的,是为了那枝不听使唤的笔,羞于启齿,懒于动笔,文字的结果和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意味着这个过程一直继续着,当我失去了奋斗的目标时,他就出现在我的眼前,就如同我的懒惰,总让我看到那触目惊心的空白,时间的空白总能让我感慨,技术总能让我显示出那份羞于启齿的懒惰。

文字的懒惰,其实就是思维的懒惰,我偷偷地问自己,是不是我真的很懒惰。应该是吧,如果我大言不惭地说,还有比我懒惰的人,是否我的心里会有所安慰。

真的,真实的想法是当我自己懒得读书时,我就很难出现好的文字。这种想法,也许是我自己独有的,或者是一种倾向,所有对于文字崇敬的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想法,但做法都差不多——空白。

对于巴老的话题,我并没有挖掘干净,至少像他一样至死不辍笔耕的先生,至少我还知道有钱穆先生,他的文字如以往一样,让我羞愧难当。他们成为大师,其实并不奇怪,就是因为他们能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写作,就凭这些不辍的毅力,他们就已经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榜样了。

我对自己的想法,始终有种敝帚自珍的想法,但是很少付之于笔下,好的想法就和我那灰溜溜的记忆力一样成为了碎片。我是奢侈的思考挥霍者,没有能力实践自己想法的人。放弃写作了吗?我对自己说,当我放下笔的时候,就是我放弃思考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是我放弃我心爱生命的时候!

Read more...

2009年7月14日星期二

主与客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首先要做个自我检讨,我是学中国传统的人,有些人认为中国传统是主客不分,为自己写文章说话含糊辩护。而我恰恰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因此文章也充满了这种细故,本文既作为自我批判,也试图揭示一些东西。

这个问题,其实是我与一位年轻的朋友交流时,想出来勉励对方的。但是想想自己,也不免犯同样的问题。什么叫主客不分,我先讲一下。主我就不多说了,就是自己真实的想法。客,就是指客观地表述对象。无论是写文章、引用、转述别人的语言和观点,还是写文章掐架的时候,首先要把别人说什么,讲清楚弄明白。否则难免会出问题。

主客分明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难免犯难。毕竟对于别人或是对手的东西,到自己的笔下,就很难辨别出那个是自己的,那个是别人的。比如说,古人写个马说、师说之类,都是借着别人的口,在说自己的想法。这一点上,到了今天也没有太多的改变。

说了这么多了,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又能写文章,又能出名,有什么不好呢?其实也没什么不好,毕竟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读书肯定会有想法,但有人就很容易把看到,直接化为己有。当然高明点的,抄的也不会有太多的痕迹。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这是大话,但是的确文章抄常了,也会出现下笔如流水,而实际没有自己东西的现象,但是由于抄这种东西很容易,别人辛苦得来的,你很容易就剽窃而去。这样得来的思想财富,既不会久,也不会常。毕竟文章是要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借别人的思考。

读书就如学习,老师教诲的,还要自己思考才能有所受益。能够把老师的想法,用准确的语言叙述出来,自然是对于老师教育的良好证明。但是,如果没有自己对于老师教育的思考,那也不过是个应声虫般的人,学而不思则罔嘛!而对于善于思考,而下不了耐心读书人,也很容易将自己的思考,强加于老师之上。这样的人,其实是一种傲慢。一个没有耐心听别人说话的人,其实是一个没有教养的人,用思考来冒犯别人,其实说实在的,的确是我们这代人常犯的毛病。

在文章的结尾,我仍旧重复那句千年不变的成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向老师学习,思是进行独立的思考,这两者是互为递进关系,没有向未知探索的精神,也就没有真实的思考。万事都向外求知而没有自己的思考的话,这些丰富的知识也不会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Read more...

农业与商业的学术

对于现代和传统这两个词的敏感,我决定放弃。当一个国家,在从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知识分子不免牵扯于其中,这正反映于对于学术写作上。

农业社会就是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这种影响。因此,中国农业中精耕细作,也成了中国学术的座右铭。对于自己学术领域的小农意识,对于研究材料表现出农民般的热情。写作过程,更是具有农民各种般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仪式化的思维,成为了学术中勤勤恳恳的榜样。

但问题在于,农民的粮食是需要交皇粮,知识分子的作品也是如此,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制度化的需要,过去叫做“上疏”“拟旨”,现在叫做报告、红头文件。所有的文字,都在追求这样的影响力,用皇帝的诏书、红头文件来对比。文字训练的最高境界,就是代拟天言。

这些文字是不用考虑,下民是如何考虑的,甚至不必考虑别人是否能够听得懂。听得懂的,是自己人,可以合伙一起忽悠底下人。听不懂的,就成为被忽悠的对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现代学术与商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说理性(技术理性)的写作,在现代社会中演变成为了现代商业写作(包括市场实践和市场经济学的探讨)和用理性重估一切的写作方式。在这里,写作的好坏标准只有两条,一条看你是否用理性说话,第二看你写作的时候有没有理性,是不是不考虑肚子写作。现代世界的通俗小说的流行,恰恰说明了后一点。但重要的是,写作你不能不考虑现实中的经济问题了。

传统的写作,面向的是皇帝,面向的是权力,而商业写作,面向的是市场,面向的是金钱。当金钱能够弭平权力结构时,我相信商业写作,无论是企业方案、经济学著作、畅销小说,还是对于这个时代的思考,我觉得都是自由的写作,毕竟自由的另一个含义,就是对自己负责!

Read more...

文字的界限

这个问题比较好笑,语言文字为何有界限呢?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但现在各个领域的语言,会因为和黑话一样的术语,导致人与人的沟通不良。如果说自然科学知识分子还有情可原的话——毕竟当年的语文训练没有跟上,但是这个问题出现在人文社科学界,那就真是不可饶恕了。

但问题恰恰就在此,我们现在的一个状况就是用术语来忽悠,这恰恰是不通学术的人才会干的事。我不否认,我也干了不少这样的事情,写作的过程中也有卖弄字眼的时候。但就像坚固的栏杆一样,当你把别人挡在术语之外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你画地为牢,自己也不准备跳出这个人为的语言监狱了。

思考是需要朋友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而画地为牢的人,恰恰就是自觉聪明的主,当失去了活跃的思考群体时,人的思考是会枯竭的。而说实在的,这恰恰就是学术失去活力和思考的重要原因。知识化的过程,一方面造就了虚假的学术繁荣,另一方面也因知识的画地为牢,导致知识之间的互不流通,到最后制造出无数的学术侏儒来。

有思考的学术,绝对不是画地为牢的术语造就出来的,条条框框也不可能支撑起经得住考验的学术。连越界精神都没有,怎么能够产生创造性的学问呢?而学界普遍那种基础工作,很大程度消磨了年轻人对于禁区的勇气。在缺乏冲闯禁区勇气的年轻人群体里,怎么会有生命的思考和具有勇气的学问呢?

对于此,我想首先做出自我的反省,就是放弃对于制度化语言的崇拜,开始让自己说真话,说实话,不说废话!不断地尝试挑逗,语言文字的禁区,在每一次挑战的过程中,学习跟利维坦打交道的经验。这就是我的原生态想法!

Read more...

死与生的文字

我曾质疑过胡适先生《白话文学史》的写作,现在看来似乎是我错了,胡适先生赞成和反对的仍摆在我的眼前。上午在跟好友聊了一上午后,心中有所感悟。

把口语书面化,并没有改变现代文坛上,格式化写作的现状,或者对于所有的文字制造者而言,写作的标准化仍是挥之不去的。而实际上,胡适先生对于白话文的呼吁,就在于对于文字格式的打破,其目的就在于让人能够超越格式说真话。

就在五四运动后的今天,白话文早已成为家常便饭的今天,胡适先生所反对的格式化写作,仍是束缚写作的重要阻力。当年的胡适先生呼吁把口语融入写作,而今天的作家们却把口语化写作,当成写作的阻碍。真不知道胡适先生到了今天,在反对文言文之后,还怎么反对现代的这种白话文。

今天,我再一次重申胡适先生的主张,用活的文字代替死的文字,用独立的思考代替华丽的词藻,用真挚的情感写出朴实的文字来,而不是死死不放对于文字华美的铺张。

胡适先生对于文字的问题,我想可以再进一步进行引申,对于写作的训练,本身就是一种充满了倾向性的过程。胡适先生对于文言文的批判,本质上是对于权力背景下,失去了生命力文字的批评,如果把胡适先生的这种批判看做是反对传统,那就是有点冤了。

现代的文字某种意义上,走向结构内的知识分子,恰恰就是选择了结构性的文字——论文、报告体,作为他们文字的容身之地。这恰恰说明最是文人不自由这个千古不易的真理。当时去了权力这个构架之后,我们现今的知识分子岂不是要裸奔。当失去了制度化这个容身之地后,知识分子如何存活?他们能有养活自己的本领吗?

文字也许只有通俗化,才会更有生命力,但是如何才能不是去,文字中的灵性,在抛弃权力构架的同时,也不会沦为市场卖文的附庸。这是我自己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我应该具体实践的问题。

Read more...

2009年7月13日星期一

不放弃 不抛弃

看过《士兵突击》很久了,一直想要写点什么,但是总觉得难以启齿。因为许三多就像一面镜子,照的我无地自容。这是不是我放下笔的原因呢?这种心态就像难以克服的巨大障碍,许三多可以毫不犹豫地越了过去,而我在这一个坎上翻了无数个跟头。

士兵和读书人,也许本身就是对立的反面,无论是从行动还是纪律,知识分子都是散漫无纪律的,而我就是这么一个人。而士兵则不然,他们依靠团队,依靠纪律,依靠毫不犹豫的行动,使他们战无不胜。与此相对应的知识分子,则既无纪律,又无团队精神,生活散漫,毫无计划。

余杰对于军训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他认为军队与知识分子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我承认这一点,但是同样承认自己的这种散漫和无力,让自己非常地被动。我想对于生活目标的不放弃与不抛弃,正是我们知识分子所缺乏的。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我自己也没有数。但是,学许三多,学他那为了意义地生活,不放弃生活的目标,不抛弃自己的理想。这是这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而知识分子们的理想则要差的很远。我要努力,我要坚持,我要行动。不用否定的思维,而用积极的生活态度,来面对生活。

我要自己成为生活中的许三多,我要放弃不切合实际的理想,我要踏踏实实地工作与努力。

Read more...

2009年7月12日星期日

有秩序的生活

刚上大学的时候,觉得读书易,而买书难,现今是买书易,而读书难。大学云,之所先后,则近道矣!问题就在于,买书可以不分先后,但读书则不可以,什么书要先读,什么书要后读,什么书可以不读,这都需要考虑。当我能够很好地安排我的生活时,我的生活自然就上了轨道。

但问题在于,我对于自己当下的生活,是否有清楚的了解,什么是重要但不紧急,什么是紧急但不重要,什么是既紧急又重要,什么是既不紧急也不重要。

紧急

不紧急

紧急

不紧急

重要

重要

不重要

不重要

通过表格的形式,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安排好。我自己已经知道,克服自己的懒惰,让自己动起来,才是解决我自己内心惶恐最好的方法。同样,我自己也需要一套规程,让自己不再茫然无措。

其实周围有不少生活安排的工具和方法,在中学的时候,这种学习法那种学习技巧,本身就是指对于生活与学习作出安排的方法。现在,也不过拾起旧式的家什,重新做一个勤勤恳恳的人。

事情就摆在眼前,胡乱地摆也可做事,清楚条理也可以做事,看人的喜好了。我可以尝试着,有安排地生活。

Read more...

没有道德的政治

我已经厌倦了网上关于政治的道德互攻,无论是自由主义者攻击左派专制,左派攻击右派里通外国。道德化的术语,就像文革一样,帽子满天飞,口号震山响。

我在这里想要指出的是,这两者本身对于现代社会的拥抱本身并没有区别,也就是他们是同一树上的两个树枝,虽然形态上有差异,但是源于同根的思维来源,因此就造成了同性相斥的现象。

而从形式上讲,上述的两个群体也同样来自封闭社会,因此染上了同样的非此即彼的幼稚病。而说实在的,无论是传统的父权政治,还是现代的商人民主政治,对于年轻人的理想主义来说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政治最大的要求,就是实用性,而不是空谈的道德。而以道德为口号,本身就已经不是在谈政治,而是在谈理想了。

这一点上,我自己反思是,如何完成政治的构建,首先要摆脱那种单纯的道德思维模式,第二要重视过程,理想和现实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对于过程的思考和实践。而我看到大多数的年轻人,都在这步上倒下了。理想主义者,放弃了最基本的行为过程,得到的只能是理想的破灭和挫折。第三,就是行动。当我们不但有理想,而且建立了实际的行为步骤时,最为重要的就是行动。没有行动,任何理想都不会变成现实,企图借助别人力量的想法,到最后都不免遭到失败。

政治的含义,本身就是正确的人在做正确的事,当周围的事情变得不好时,能够挺身而出纠正他。而现在的政治,参与政治的人,我只能称为失去了理想,又没有实际的道德规矩和努力的行动。对于没有能力的哀叹,我并认为这是政治,道德感来源于对于自身的约束和鞭策,而不是对于道德政治的期待。

Read more...

民主制论者的幼稚

国家至上论蔑视议会政治的理由往往是,政党为私利争斗不息,行政效率非常低下。一党专制论也总是以这个理由拒绝议会政治。一党专制与国家至上论的区别在于,一党专制论并不认为可以建立一个中立的国家权威,也不想建立这样一个权威,而是认为国家权威理应由一党来独享。

徐贲先生对于国家至上论与一党专制论的评价,我个人并不完全认同。可以这么说,他只是指出了这两者是共同反对议会制——民主的,但是,对于两者深层次的挖掘,其实还是从概念出发。我私以为,无论一党专制还是议会民主,本身都有国家论者,只是有的因为自己政党的统治,有的因为反感议会政治的虚伪。

而对于区分国家至上论者与一党专制论者,他认为中立的国家权威,是一党专制论者所回避的。而我更倾向于认为一党专制论者,接受的历史遗产,更多来源于传统中的父权意识,也就是说过去的帝王专制扩充为一党统治而已,至于是否是中立的权力机构,我觉得他似乎就根本没有考虑过。

在这里引申出,从传统社会中出身的人,更习惯于自己遗留下的知识构架,因此在选择未知和趋向于经验两者之间,一党专制论者更倾向于后者。因此,我们看到徐贲的评价,我不以为然的恰恰就在这一点,可以说国家权力的使用形式,本身并不存在道德与邪恶的二分法,更多的是历史积淀。

在实用意识上,传统父权论者和议会民主论者之间,相同点会更加多一些,因为国家机器的运转,并不是以道德作为汽油!

Read more...

再度加负

在开完工资后,便抑制不住内心对于书籍的渴望,到各个书店扫书,大包小包地扛回来不少。心中的喜悦和压力,一同增加了不少。当我看到每一本喜欢的著作,心中掩饰不住地欣喜,而每增加一本没有看过的书,就意味着我的阅读欠债又增加了不少。

我不知道像我这样的人有多少,但是我看到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豆瓣群后,想象我这样欠债的人,还真是很多啊!我现在已经不能像过去囫囵吞枣一样地读书了,需要更加用心地读书,了解文字背后的意蕴。这就意味着,我还债的时间,要大大延长了。

不过,我想过去那种浑沦吞枣似的读书,也应该停下来进行改变了。我通过仔细认真的阅读和不断地写作,应该跟我过去浑沦吞枣方式告别,开始我生命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是读书的负担加重了,还要增加写作的负担,我的读书生活已经开始转向边阅读边写作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应该以更大的努力和认真完成生命最重要的十年。

我和大多数人,选择的道路不一样的是,我充分了解,这条道路需要什么,我现在应该做什么,这恰恰就是我现在脚下的道路。我虽然鼓励很多人走这条道路,但我也明白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信心,做到我想的这一点,这也是我和大多数人所不一样的地方。希望今后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这条道路已经不是那么的让人兴奋不已,而是需要更加的努力和更加的勤奋,这个道路我想我自己正在用行动进行了解,承担的责任和得到的喜悦也许并不等价,但是读书生涯的快乐,岂是辛勤所能遮掩的住的。希望我不被这种生活所压倒,而是充分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向我的目标前进。

Read more...

2009年7月10日星期五

万人如海一身藏

大众化写作的后果,就是万人如海一身藏。很多人怕自己的文字被滔滔的言论所掩盖,失去自己的独立特色。还有人认为,现在的语言环境太过复杂,需要集中整治。这两种倾向,代表了知识阶层中的代表性看法,当然都是官方性质的态度。

对于民间写作而言,我觉得淘宝经验是值得借鉴的,虽然淘宝降低了做生意的门槛,但是在淘宝上有活力的店铺,只占淘宝店铺数量的百分制十左右,也就是很多人虽然开了店,但是并没有认真进行打理。这个问题,也可证明博客写作的人群,也呈现出相似的特色,也就是真正坚持写作的人群,其实占开博人群的一少部分。

但是,这写人群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语言写作格局,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基数已经大大扩张,超出了原来官方对于言论平台的控制,甚至出现新的舆论英雄。这些舆论英雄,可以在匿名的博客中,自由的表达对事件的看法,而且没有舆论监控的危险,甚至说更多的匿名的文人,可以安全地保持独立的写作。

我一直猜想,文字狱的形成,其实跟知识群体的相对狭小有关,有什么人有什么观点,大家都和明镜似的,一旦观点出现错误,很容易就找到语言的肇事者。因此,无论清代的文字狱,还是近代的胡风案,都是知识群体总体数量相对单一造成的。当下的博客群体,本身就是一个大众化的知识群体,想想看每年五万博士生,如果每个人都开博客的话,那就意味着舆论的群体,又直接扩大了五万人。当然,这也不过是个假设。但是,这样的一种氛围,大大降低了因言获罪的几率。这本身就是独立写作的一个基础性保证。

另一个原因,其实我原来也曾提过,就是作为技术层面的博客,他可以完全超越民族政权的范畴,我可以在美国开设的服务器上写作博客,中国政府无权对于博客内容提出异议,这样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博客写作的完整性,不会出现例如关键词屏蔽的问题。虽然,这意味着你的博客是出于语言流亡状态,牺牲浏览量而获得语言的相对自由,我称之为过渡时期的代价。

我必须承认,我现在的写作,仍是处于相对的地下的状态,没有太多的人关注,也没有太多人来交流,但是这正是我的语言训练的重要时期,并不需要太多的文字交流,这也是自我安慰的一种,希望将来能够好一些。

Read more...

语言形式的背后

当语言不再成为情绪的奴隶,不再成为抒情竖笛的时候,语言的功用就大大开拓了,语言的表达也会出现前所未有的自由。

我为什么提出情绪和抒情的写作呢,文字作为人语言的延伸,其本质上与语言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有点需要注意的是人在语言中扮演的角色。文如其人,所透露出的恰恰就是语言和人的存在有着某种共鸣,而对于情绪的控制,代表着人修养——自我控制的能力。

文字恰恰就是人,修养水平最为直观的体现。愤怒的情绪与人处世的风格有关,我们看到被情绪俘获的人,大多数受到的教育水平是有限的。而对于抒情化散文热衷的人,我们也可以看出世俗化社会中对于情调迷恋的小资群体,也许社会的境况决定了语言的形式与内容。

在我们不能单纯地从商品化的形象,得出对于一个人的评价时,我们看他的语言风格,就很容易辨别出他的社会境遇和层次。

与之相关的就是特定的人群所使用的语言,或者换句话说,就是专业术语。很多人用专业术语,来掩盖其语言的苍白与无力。我必须承认这样的判定是有一定得风险,但是我们要知道,在什么场合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恰恰就是一个人修养水平的体现。因此,我并不认为这个论断有太大的不妥。

在这么多的分析之后,如何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语言风格呢,我觉得重要的是不断地尝试语言,找到语言熟悉的感觉。在不断地进行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寻找自己应有的语言定位。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命题,只是提出来供大家参考吧!

Read more...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多年前听到老师的这句话,心中颇不以为然,认为好东西自然会有人欣赏,多年后我才了解到老师的心情,因为我也遭遇到了同样的对待。不过,这需要反思,很多年以前,就有人说了,你的文章看不懂,我当时不以为意地笑了一下,觉得没有必要对你说,现在才发现我已经离开常识很远了,远到难以被理解的程度(?)。

我对这一点表示怀疑,毕竟我是从挑战常识的路子,走出来的。在一开始,我就感觉到了常识弥漫着一种,让人作呕的犬儒气息,出头鸟式的格言,到处都是。在这个背景下,我放弃了对于常识的认同,走向了另外一条道路,一条不归路。

这么多年下来,我发现我所坚持的独立思考,可能有被边缘化的危险,毕竟鱼儿离不开水,我也不能长时间地忽视常识,虽然”常识“中依旧弥漫着那股让人难以忍受的气味。但说实在的,在这个环境下,谁能独善其身呢?

我反思的第二点,在于如何才能让我的语言,能够被更多人的接受,或者听到。这个问题,我已经开始回复我国内的博客,让我的声音,回到那个充满了嘈杂的空间里去。虽然,在第一步开始的时候,还是比较困难,但是我争取慢慢做。

第三点,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抓住问题的关键,也就是大众的娱乐化的趋势,比如老刘说的,在语言中夹杂故事情节,让语言更为生动,我觉得这些看法是值得重视的,但还不是问题的重点,因为这样做的人太多了,但是结果并非如人所料。语言的通俗化,也许可以降低思想的门槛,但是也同样失去了一些难以弥补的东西,但是尝试是必须的,我还需要试着来做。

第四点,语言的群体是比较重要的,我必须承认,我在这点上还是有些失败,毕竟我的阅读交流群体并未真正形成,也就是说我的写作还是属于暗写作过程中,没有曝光的好处是,写作更自由,但是缺点是缺乏文字的互动。当然在这一点上,我也做过一些线下的努力,鼓励朋友们开始写作,通过写作和交流形成新的知识分子群体。当然这是起步过程中,还缺乏有效的支持手段。

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恒心和思考的勇气,我对这两点有着切肤之痛,我曾经有过坚持写作的时间,但是随着生活的平淡化,我的写作也出现了枯竭期,于是放弃写作很长时间,这对于我现在的表达困境,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思考的勇气,其实我在原来的几篇文章里提到了,就是对于思想自我监控的勇气,说真话是需要勇气的,这点毋庸置疑,但是在面对自己隐形的恐惧所组成的自我监控时,自己是不是有所警觉。很多时候,语言的自我监控就是扼杀自由思想最为有力的工具。

说了这么多,我觉得现在的表达感觉好了很多,至少说话的流畅和表达的活泼性上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我希望这种对于文字的热爱和对于思考的坚持,能够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Read more...

失去动力的读书人

这也许是一个错误的结论,毕竟对于读书兴致很高的读书人还很多,但是局部不代表整体,我更喜欢用社会学的角度,去看待读书人的问题。读书,至今为止,还被大多数家庭认为是改变社会身份的重要途径,但是随着市场化的扩大,高校本身也成为了这个搅拌机的一部分。大量的大学生被制造出来之后,我们一方面发现都是些劣质水泥,另一方面又看到这个社会并不需要这些过期产品。

而原本把自己定义为社会精英的知识阶层,迄今为止并没有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反响——负面的影响倒是不少。这意味着,知识阶层本身就是一个不具备竞争性的社会团体。失败的效仿榜样,本身就是对于后继者最大的障碍。究其原因,我更认为是知识阶层脱离社会,导致其竞争力的不断弱化有关。

在讨论高校改革的同时,我们注意到当下大学的执政者,在年龄阶段上本身就是一个时代落伍者,在不了解当今社会的前提下,改变大学的教育格局和教育方向,其无疑是缘木求鱼。因此,我个人更看好,作为个体的大学生如何把握转型期社会的能力。

我在想,失去了名和利为动力的大学生们,如何才能回到书本生活呢?首先,要确保他们读书是有目的性的,或者效用这点是一定要考虑到的。其次,读书生涯的开始,就应该让他们明白,社会竞争不可避免,如何才能掌握一套谋生的手段,比如作为文人,你需要掌握哪些手段,这些问题必须考虑到。最后,我想读书的快乐感,这个问题看似轻飘飘的,但是没有一个成功的阶层,不在享受其过程的快乐,我觉得教育的乐感,必须有所体现。

说了这么多,更多的来源于自己对快十年的苦读生活的感触,感性的描述多于理性的分析,但是问题本身绝对是值得重视,否则遇到的学生全部是残次品,岂不是教育的一大悲哀吗?

Read more...

犬儒式的反讽

有用吗?就和英语课上的“my english is very poor”,成为这个大学社会里最流行的语言。在这个语言背后,投射出的恰恰是大学的犬儒化氛围,年轻人失去改变周围环境的动力。

我不抨击那些汲汲于社会打工的大学生们,他们知道他们要的是什么,我也不批评那些早就准备向官位奋进的接班人们,他们知道他们的位置。我想抨击的是,不知所措的大学生们!

不满意自己的环境,但又不知道如何改变。对于改变自己生活的人,又充满了不屑,但心中却依然羡慕别人的努力。对于取得成绩的人,嫉妒溢于言表。犬儒式的生活,其实就是某种不劳而获,坐等其成,但又怯于行动的人,并且用语言对行动表示不屑。

这个氛围不止是大学,在学校的教育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有毒的空气早就蔓延在这一代人的心里。我不能说这是大多数现象,但是也无法否认这是一个赤裸裸的现实。

做一件事,首先会面对着无数的质疑声和谩骂讽刺,这也许是中国式的自由主义——犬儒主义。但事情还是需要做的,讨论的重点不是对与否,而是如何才能把事情做好,把文章写好,把周围的环境搞好,把书读好,而不是怀疑这样是否可行?我觉得我已经说的够多了,其实我也很犬儒,也曾把犬儒的理由,当作懒惰的借口。

但是当我知道,这个世界不是一个犬儒横行的世界的时候,我知道我应该做些什么了,不止是政治,而且还有读书和文章!如果大的还不能做,那为什么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Read more...

为有源头活水来

恶棍流氓式政治和政治冷漠形成恶性循环:政治越不讲道德,就越遭有德之士厌恶;有德之士越不参与,无赖政客越有恃无恐。

我引用这段话,是非常有感于现今的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某种意义上讲,这是非常写实的。当年胡适先生有感于时政的混乱,秉笔开始政治批判的生涯。而现今,书斋里的知识分子,也许水平并没有超过胡适先生的,但是对于社会的冷感却大大超越了那个时代。

我想做一点补充的是,作为公共的舆论空间,如果没有一些具备学理意识的知识分子参与的话,其知识水平是惨目忍读的。当然另外一方面,知识分子本身也可以得到第一手的社会资料。本身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但是知识阶级的自我封闭,恰恰是学术劣质化的重要原因。

只有将现实的问题,化作知识分子的研究动力,才能进一步推进中国现阶段的知识独立的过程,与充分的问题意识,否则重复的知识生产是不可避免的。

Read more...

正在发生的转型期

社会学讨论的问题,大多与现代性有关,也就是说社会如何从原生社会,向人工社会的转变。如果历史和人类学讨论的是原生社会的话,那社会学就是现代社会的搭建者。关键的问题在于,学术本身是总结性质的,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密涅瓦的猫头鹰 在黄昏时起飞!

可问题是社会的发展还是变量,至少我们当下的社会,仍处在由传统社会向商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原来由于时间所产生的判断,至少是站不住脚的。一个社会中传统因素还在起作用的时候,就要把传统力量排除到社会变迁的力量之外,其实是满不合适。另外,社会的变迁因素有很多,如何帮助社会进行稳定的变迁,这个问题尤其应该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但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学者,早已习惯于颠因倒果的思路了,也就是习惯于将结果作用于过程,将现代社会的结果,作用于转向型的社会,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一种倒错,导致了社会中的严重分裂,导致了社会中知识分子们的严重无视过程,也导致了知识分子对于传统的严重蔑视,这些结果都是转型期的教育造成的恶果。

我们必须承认,当下的社会是一个转型期的社会,将视角放置于传统之中,才能理解到这个转型的可能性还是很大。毕竟这个社会还位完成一个由传统的权威模式,向多元化的知识精英统治的民主社会演进。所以,我的研究视角应该转向对于转型期社会的关注,对转型期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对转型期知识精英起到的作用,加以注意。

所有的社会转型,放弃任何一个视角,都是对于这个社会发生变化过程的无视。我们必须承认经济学,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学,他以经济为单一视角,认为经济是社会演进的唯一动力,我必须承认这个思路,还仍带有生产力决定力的色彩,更何况这种单一思维的学术,本身与他所宣称的现代性多元化视角是不相融合的。

历史和人类学,本身所带有的精英视角,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对社会正在发生的转变,带来更多的有益思考。

Read more...

2009年7月9日星期四

找到位置

想来聪明人都会轻轻松松选一个正确的立场,无论是西化还是传统,不管向左,还是向右,寻找一个安身立命之所是如此地重要,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相形之下,不知道东西南北的人是多么地可怜,对与不对,究竟是那么地重要吗?对于习惯于用屁股代替大脑的人而言,这当然是无比的重要。用屁股思考的人,可免于挨板子,但是用大脑思考的人,就难于幸免了。

Read more...

2009年7月8日星期三

不得不谈的勇气

为什么敢于走夜路,为什么要敢于独自一人,选择一条荆棘之路呢?多年来,我的脑海里一直有鲁迅先生那个独自夜行人的形象,告诉我世界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那个十一二岁的我,早被这样的意境捕获了,丝毫不去考虑这样道路的后果。

果不其然,短短的几年后,我因为和班主任的冲突中,因为说了真话,而遭到少数人应有的命运。虽然没有被劝退,但是我已经被这个班流放了,当贱民我是有经历的。那时候,我虽然已经被打入另册,也被排除到考大学的人之外,但是我自己却说,我不是别人上大学的祭品,成为别人成绩的陪衬。

这样的努力是有后果的,我还是在世界末进入到大学里,虽然比我低三十分的同学进本科的有很多,但是我依然相信自己有机会。在这个专科学校里,我尝到了第一失败,理想主义的第一次挫折。竞选班长时失败了。其实并不冤,我吃的那点亏,到最后都有了回报。在这个学校里,我终于找到了为之奋斗十年的专业——中国古代史,说泛泛点就是中国文化,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历史传奇,更有思想文化。应该可以说一下,我敬爱的老师,在进大学的第一课,就是论语第一章学而。我至今依然记得,第一课上,学而时习之的教导。他告诉了我,除了课本外,还有太多太多的朋友,不一定在周围,还可以是书本上的。在一天晚上和老师畅谈的时候,他告诉我古来圣贤皆寂寞。

对就是这句话,一直支撑着我,作为一个少数派,坚定地走我自己喜欢的道路。我感谢他,是他告诉我,圣贤们都是以圣贤们为友为朋的。在考研失败的一年中,我独自读着资治通鉴,心中也是默念着这句话。没有人理解,那就让我理解古人吧!

到现在,有人问我为何能够,坚持到现在,不放弃不抛弃,其实我是一个挺简单的人,觉得这条道路,能与圣贤做朋友,能够快乐能够畅谈,为何不做呢?我没有对于学术的信仰,只有对于独立的信仰。当你能够呼朋引伴地走夜路的时候,你还害怕吗?这是一个由伟人们结成的party,我不过是其中的参与者而已,干嘛害怕呢!

Read more...

投入与产出

我周围有不少读书的朋友,无论是学问还是人品,都是上上之选,但是与之相比非常不像般配是文字出奇的少。其实按我看来,他们的水平早已超过一般知识水平以上,而且从谈吐和品位上,都是写专栏的好手,但是却仍是文字寥落。

说道别人身上,其实反思自己也是同样的毛病。多年以前,就有老师说,要多写些文字,那时候迷信国学,认为文字精而少,才是好文章。但是直到今天发现,这么多年的读书生涯,除了几张单薄的文凭外,真正留下的还真少。无论是自己读书的心得,还是与别人头脑风暴的记录,都是少的可怜。

再加上羞于动笔,结果这么多年,对于读书生涯的投入,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精力上,甚至从金钱上投入都很多,但是相形而下的产出,真是羞于启齿。文字的数量,随着学历的上升,而直线下降。这不断提醒我,是不是岁数越大,想象力越下降啊!

另一方面,长时间的不写东西,在写文章的时候,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枯涩的感觉,文字就像挤出来,干瘪无味,毫无可读性。与我们史学的祖师爷孔夫子无法比,更不要说和二司马相比了。不是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吗?

其实问题很简单,读书是学习的过程,但是没有文字的记录,就没有了思考的凭借,没有把看到的书,行诸于文字,文字没有经历过严格的训练,那一手好的文笔是不会自动出现的。说句老话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就是说光读书,没有经过思考,还是会茫然的,而思考最好的工具就是文字,他不但能体现出一个人的逻辑思考能力,对文字的把握感,对问题的思考程度,更能帮助人进一步深入思考。可问题是我当年怎么没有思考到呢?思而不学则殆,就是指腹中空空,又要憋出文字来,那肯定就危险了,用现实的话说,肚子里没东西,那就开始剽窃吧,按照现在学术界的行情,铁定会成为落汤鸡。被人抓个现行,就像周峰森一样,被人抓住之后,搞不好要掉乌纱呢,这不是危险是什么呢!

换个角度说,长期干些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工作,就和原来国营企业一样,根本没有效率,这样能做好学问文章吗?我始终是有所怀疑的,毕竟一个懒于动笔的人,很难讲是一个好的学者,更不要说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了。对于善于思考的人,不把思考纪录下来,那就是浪费,我们中国一直不缺乏浪费自己才分的天才。我希望不要步他们的后尘,我知道我找到了我想要做的生活,就是读书思考,用文字纪录下我每一个思考的结晶,并让他们散播到整个社会中去,也许这才是对于一个思考者的最大幸福!既然知道了路,干什么不走呢!

Read more...

理想主义者

曾几何时,理想主义成了一个被世人唾弃的名词,所有人都把谈理想当成一个可笑的事。就在学院里的知识分子也是如此,其实也许这恰恰是这个时代的写照,在本该是理想主义大本营的大学里,犬儒与市侩在横行。

如果说这是我将来面对的环境的话,我自己首先要反思自己是否能够解决自己身上的犬儒和市侩气呢?不能否认,从这个时代走过的人,或多或少都能沾染上这股风气,不光是马克思主义退潮后的苍白,更有集权主义之后的失落,所有人都像是去了什么似的。斯德哥尔摩症意味着,当你被绑匪绑架的时候,你就认同绑架者的价值。

这个就是我所面对的现实,当人们失去思想枷锁的时候,还要拼命找到一个替代品。当没有了现实枷锁之后,还有一个隐形的枷锁,这就好像西游记里孙悟空的紧箍咒,在解开之后仍然会停留在他的心里。我面对着自己心中的枷锁,反抗的时候,发现大家早已习惯于无枷锁的枷锁,还要把这个枷锁互相问候一下,看你带了没有。

在与自己内心的枷锁斗争的时候,我发现大多数人已经选择了回归到枷锁里的安全。当你拼命向往阳光的时候,走出洞穴之后,寻找到光明。大多数人早已适应了,洞穴中的黑暗,黑暗早已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内心的光明,注定要和这个黑暗的世界不和谐。

乐观主义者,不是在洞穴中挣扎的奴隶,而是选择默默回到洞穴中,宣扬光明的使者。他注定不能完全适应黑暗的环境,但他决不妥协,要用心中的理想,带给这个黑暗的洞穴以光明和温暖。当大多数人质疑的时候,仍是不灭的光明。当放弃心中的光明的时候,也就是你放弃理想的时候。我问自己在这个冰冷的世界,能够坚持多久?

理想主义被人诟病的,恰恰就是对理想的不够坚持,理想主义蜕化为犬儒的几率,要远远比其他的人群大。对于光明和希望的坚定信仰,才是人选择回到黑暗的动力。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想要用阳光和希望,回到洞穴,我知道冷漠和残酷的黑暗就在前方,我应该放弃吗,还是应该坚持?说实在的,我会选择少数人的那条道路,无论路宽还是窄,无论是长还是短,都是我想要做的,没有希望就没有光明,没有温暖就没有光明。这是我想要找到,也是理想主义的锡安,流着密的土地!

Read more...

巴老走了

巴老走了很多年了,世纪老人早已离我们远去,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这个过了期的作家为何能够占据这么重要的位置,反正多年以来他的文章我根本没有读过。他走了,我不了解。

但是等到多年后,我再次翻开随想录的时候,终于知道了为何他走了,有那么多人开心高兴,这其实也是必然,一个良知老人走了,没有人在对他们指三道四了。巴老的噩梦,随着他的离去,不知道还会不会困扰着他,他所写的衙内们,最后也变成了形形色色的太子党,他所写的骗子们,还在高谈阔论,谎言也一直没有离开过这片大地。

至于教育,端端比我要大,但是她的生活,就是我们的生活,一个自由的爷爷,并不能带个自己家人自由的生活和思考。也许这就是一个莫大的悲哀,他走了,也许对于自由写作和作家良知的讨论,就此打住,剩下的就是物欲横流的金钱崇拜。

我不反对金钱崇拜,我知道金钱最后能够消泯,原来的森严的阶级体系,但是我还是有一丝的不安,巴老知道不知道他也是被豢养起来,作为自由言论的标本,而实际的言论自由从不在我们这些小民身上,起过任何丝毫的作用,而读书人早已经把言论自由,作为换的金钱和权位的工具了。也许这一切都是巴老所不愿意见到的,他走了,很多人安心了。不用在想到巴老,为了这个自由所作出的最后的努力。

像革命口号一样,巴老走了,千万个巴老站了起来?这是不是一句空话呢,我一直怀疑自己的努力是否能够实现,但是我知道我能够做到的是,我可以努力写作,知道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巴老最后的形象了。没有人能够玷污这个形象,这个形象告诉像我这样的青年,写作,用笔写作,不断地向自由和真理走去,不要停下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些都是随感,不过说回来,我也有个想法,巴老称自己的写作,第一个靶子就是自己,首先是对着自己,然后才是对这个社会的批评。我自己的批评在于,我们认同巴老的做法,但是没有跟从巴老的写作道路,走向新的起点,只是赞同,而不是用行动来支持巴老的真理,用写作来证明巴老对于言论自由的努力。说实在的,我自己也惭愧,对于写作我一直抱有半信半疑的态度,自己对于写作也不是很努力,真正的成品很少,自己有无数的借口,最主要的还是内心的恐惧,对于写作的害怕,为什么害怕,就是因为害怕说真话,被报复。

就是这样的年代,在巴老号召说真话的三十年里,害怕说真话被报复,就是我这样文人的心态,在这样心态下,画地为牢的思想,早就被巴老在三十年前击穿了。我还有什么可以逃避的理由呢?这对于我来说,写作,自由的写作,让自己敢于说真话,就是对巴老最大的敬意!

Read more...

2009年7月7日星期二

愧对巴金

这个题目憋了好多天了,也不敢把《随想录》放到网上,毕竟现在读巴老的书,看似有些过时了,但看到一篇篇巴老的文字,仍感到心潮澎湃不能自已。为何巴老到死都在呼喊的说真话,到了今天快三十年了,仍是梦幻泡影?

我们在追求一个怎样的社会,三十年前巴金认为噩梦已经结束,但噩梦仍未醒来。我们在他的笔下,看到了一个千疮百孔的中国,一个语言受到压制的中国。巴老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开始学习回复说真话的努力,到死不休。在看到第四部巴老,在病床上一次次被噩梦惊醒的时候,我在想他受到怎样创伤啊,这么多年还在折磨老人的心灵,但是老人还在坚强地用笔来反抗着,让自己清醒,让人清醒。

早年的反叛,让我对树立起的偶像,没有太大的信心,像巴老这样被常年树立起的尤为反感。这些年,我也从反叛的狂热,慢慢冷静下来,重新拾起我曾不屑一顾的巴老,看到其中血一样的文字,自己像被电击到,这是三十年前的文字啊,我仍然也在同样的说真话的路中。三十年意味着什么,一代人啊,还在为说真话而努力。

我在反思自己的语言的时候,巴老早在三十年前就已经做出过努力,这个榜样让我觉得,自己的语言相当的乏味,三十年了巴老所做出的努力,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呢?我为什么还是不敢说真话呢?文革结束已经三十多年了,为何这个噩梦还在时时刻刻缠绕着我,逼着我说不出话来?也许这就是我自己所害怕的,恐吓、欺负、暴力、嘲笑、自卑、自言自语,这么多年来一直自言自语,想要找到自己的语言,不是重复不是回避,不是卖弄,不是游戏,找到文字本身的力量,找到说真话的勇气!

巴老告诉我,说真话本身就是勇气,用勇气面对这个世界,用光明照亮黑暗,用行动证明思考的正确,谎言最怕戳破,暴力是衰弱的体现。学习真话,就是学习勇气,用真实的眼光看待世界,只有说真话,人的心灵才能成长。这是多少年来,我一直寻找的真理,我一直想要说真话的勇气,现在才发现说真话本身就是勇气。找了半天的真理,就在我自己的身上,真理会害怕吗?只有谎言才会害怕,只有谬论才会阻止人们的戳破,只有敢说真话,自由才是可欲的。我想我找到了,我愧对巴老,但不想愧对自己。

说真话,就是敢于面对,就是一个文字工作者的职责所在,用勇气说出自己看到的,自己想到的,是我们这代知识分子的职责所在。我应该承认自己的道路,是自己选择的,就要努力承担,愧对巴金,但不能永远都是这样。

Read more...

2009年7月6日星期一

狡兔三窟

狡猾的兔子,不会在一个洞里憋死。憋死的都是傻兔子,关键问题傻兔子存在的原因,其实好像还很少有人探讨过。我就赶紧把这个题目,收归己用。

兔子害怕猎人和猎犬,所以自己为了保命,就选择了三窟的方法。傻兔子则就不然,估计是因为傻兔子的爹妈,也长期在窄小的洞穴里,导致怀傻兔子的时候,氧气不足加上遗传原因,导致傻兔子就是在一个窝里混着,等待着猎犬和猎人的到来。真不知道这些猎犬们,在吃了傻兔子后,会不会变笨。

狡猾的兔子,是在与猎狗和猎人周旋的过程中,学会的生存技巧。插一句话,我记得索尔仁尼琴那部伟大的《牛犊撞橡树》,就是一部伟大的游击队员著作,在里面讲到了狡猾的兔子,与伟大的共产党斗争的经验。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些东西一点都不过时。当然也有过时的东西,比如如何照缩微胶片。这些东西随着电子化时代的到来,传到国外再也不需要找托尔斯泰的女儿代为发表了。

这恰恰提醒了我们,在很多人提写作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时候,索老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毕竟对于曾经为文字坐过牢的同志,他的经验是非常值得参考。如何寻找到三个窟窿,保证自己的写作安全,我觉得首要在于安全。如何保证自己的写作安全,不被别人控制,而且要把危险降到最低。

我自己想到的有两点,第三点让更聪明的兔子来完成吧!首先要找到安全的文字载体,也就是说话不用被追究的地方,我选择国外的服务器,比如谷歌和msn上的空间博客。这能最大限度上保证你的文字,不被删节和因政治原因不被和谐。第二,也许这说起来有些啰嗦,就是要提高文字水平,把主要思想,融汇到丰富的材料中去,让大多数人感觉不出你的目的,而让少部分人心领神会。

上述两种方法,可能都有些必须面对的困难,其中迈不过去的就是流量,或者说明白点,就是没什么人来看,或者看得懂。玩技术的人,总是面临曲高和寡的命运,至于文字的命运,其实不归我们这些文字工作者来管,我们只是爱好文字创作,喜欢用笔来剧透一下。没有别的意思,对于有更高明办法的人,也可以跟我联系,教我两手。让我学会真的狡兔三窟,保命要紧。

Read more...

一级恐惧

这个片子,粗看起来,无非就是老套的为谋杀犯一级恐惧脱罪的片子,故事加入了心理学的桥段,在结尾上抖了一个包袱。但在我看来,这个片子并没有透露出,一级恐惧在何处。

如果在两三年前看这个片子,我也会和大多数人一样,对此好不关心,但是这两年的生活教育了我,让我知道了有邓玉娇、野蛮拆迁等事,让我发现这些事情背后的逻辑如出一辙。在看到这个片子的时候,才发现这个故事,背后还有着耐人寻味的一面。

说起来这个故事,还是比较遵循着对称比例的模式,这个好坏对立,明暗结合的故事手法,大家都熟悉了。在这个故事里,体现的尤为明显。首先我先介绍一下故事的主人公,律师马丁和他的女朋友珍妮,为了谋杀犯艾伦,在法庭上成了对手。谋杀的对象,是这个城市里德高望重的主教罗大人。再此之外,还有珍妮的上司——萧纳西,也同样是马丁的前上司。以及和萧先生作对的黑社会老大。这些人物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是有一个明显的对称关系。

这个故事的明线,很清楚是以谋杀案为中心,但是在这条明线之外,对于房地产的争议隐含在这个故事里。明的部分,在电影里已经交代的很清楚了,但是作为暗线的房地产开发,只是寥寥数语。我们还是需要理一下,作为天主教基金管理人的罗森主教,把钱交到萧纳西手里,而萧先生准备把这笔钱作为房地产开发的资金。我们可以说作为总检察长的萧先生,对此应该驾轻就熟。但问题是,还是出了漏子,在野蛮拆迁的过程中,当地的黑帮老大发话了,并找到罗森主教停止了房地产开发项目。

黑帮老大说,我是这个社区的保护神,保护他们——不受上等社会的欺负,否则他们全部将流离失所。这个片段,如果不注意的话,我们很难了解,这与整个故事有何关系?我们如果记得的话,艾伦是被罗森主教从街头救回来的。也就是说,是野蛮拆迁的恶果,被爱心人士救了起来。这就非常值得玩味了,罗主教的钱,导致了野蛮拆迁的存在,也就是艾伦流离失所的重要原因。罗主教,又把他们“救”了起来。

可是,就是被救的艾伦,把罗主教残忍谋杀了。这个故事有点意思了吧!我们回到电影的开头,马丁进入了灯火辉煌的大厅,里面坐满了各界的社会精英——罗森主教、萧纳西、珍妮、马丁和那个可爱的孩子艾伦。应该说主人公们,已经全部到齐了。这个情景和追逐艾伦的伙伴阿力的场景作对比,那个肮脏的贫民窟。天堂和地狱的反差,就是如此的明线。我们想象一下,艾伦就是在这里被罗森主教救回到天堂之上的。

房地产开发和罗主教的窥阴癖,在法庭上暴露无遗。我们看到了什么?上流社会的生活赖以存在的金钱,是靠着艾伦、阿力这样的无家可归者来完成的。当罗森主教,让阿力和艾伦强奸琳达的时候,事情就悄悄起了变化。我们可以发散一下,阿力和艾伦都是被选中进入上流社会的人,我们想到了谁?知识分子阶层,就是靠着上面的恩惠,才能进入到上流社会的人。当他们被要求强奸具有同样背景的琳达的时候,知识分子出现了彻底的分化。有些人成了珍妮,为达官显贵辩护的律师。有些人良心发现,成为了为“人民”辩护的马丁。

问题的错综复杂性在于,保护社区不受上等人侵害的黑帮老大被萧纳西谋杀了,而谋杀了罗森主教的罗伊活了下来。我们推断一下,在没有了黑帮保护的社区,一定会遭受到来自于上等社会的野蛮拆迁。而流离失所的人会越来越多,他们会向扑下他们的上流社会,投出他们愤怒的修脚刀。

写到这里,电影和现实,我已经分不大清楚了,是谁把艾伦变成了罗伊呢?也许,一级恐惧就在这里,我们也生活在这样一级恐惧里。!

Read more...

2009年7月3日星期五

王者归来

我回来了,就像我没有离去。我知道可以找回,我自己的勇气,重新面对世界。在浩繁的学生生涯中,我已经厌倦了周而复始的生活,厌倦了老师的白眼,逃离了原来的学生生活半年。我选择了工作,来逃离我不喜欢的学业生活。很多朋友不解,劝我回来。我没有听从,因为我知道那是什么!

我回来了,因为我找到了回家的钥匙,没人能阻拦我做我喜欢的事情了。因为我喜欢读书,因为我喜欢写作,因为我能够找到我人生新的起点了。因此我回来了,我回到了原来的生活,只是我不再是被人摆布的木偶,也不再是无所事事的人生,我找到了新的方向和动力——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承担起生活的勇气,不再逃避,勇敢向前。

对于很多人来说,有些不解,为何我原来不能够这样呢?因为北京的生活,让我感觉到绝望,没有任何的希望,没有任何的热量,甚至是生活的勇气也消失了。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人,这里没有人,只有生活的奴隶,欲望的陷阱,生活的重压,残酷的精神虐待。种种生活,都使我失去了留下来的兴趣。生活需要继续,但动力早已消失。

关键的问题在于,我没有放弃,重新试着找出生活的另一面,我发现了在原来生活看不到的一面,这个世界不是黑白的单调世界,还有很多的生活空间。有勇气的人总在寻找新的草场,而只有懒惰的人才会失去生存的空间。因此,我选择重新审视我的生活,发现生活豁然开朗,过去的压抑,是生命的扭曲,而不是生命的真相。我选择正视他,而不是逃避他。这就是我现在回来的原因,我不再是生命的奴隶,我是生活的主人,我是生活的王者!

我回来了,我站在这里,我征服!

Read more...

2009年7月1日星期三

躲在筒子楼成一统

平生最看不起猥亵的人,尤其是躲在筒子楼里的读书人。怎么着,歧视啊!对,就是歧视这样的学者文人,所有的东西都是偷来的,躲在小黑楼里炮制学术著作,但是真能经受得起考验的东西还真是很少。

多少年了,看不到一丝的新鲜空气,源自这些学术都是小黑屋里攒出来的,他们不肯也不会走出来,看看外边的世界,也不会走到光明正大的地方,宣讲他们的理念和思考,只会躲在幽暗之地,炮制着一个接一个的劣质垃圾。

什么叫垃圾,那些根本没有用处的东西,统称垃圾。为什么没有用呢,就是因为这些东西,是废物们整出来的,所以基本上价值不大。看了之后,只会精神萎靡,困倦连连。因此,称之为垃圾,一点都不为过。说粗糙点,硕士们博士们以及形形色色的学者们,炮制出来的东西,就其一生,也不会有几个人去阅读,这些东西不称之垃圾,真是天理不容了。

看到周森峰以硕士担任某市市长时,人们不会觉得这样的人是有能力的,而是迅速挖掘出他的抄袭事迹。我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很让人无奈,但是也恰恰反映出了,这个筒子楼里的一族,他们的成长史是值得推敲的。

我想过当这个社会里充斥着,大批阴暗角落里流出来的暗物质,我想这个社会也会笼罩上一层层黑色薄雾。让人很无奈,也很无助。毕竟我也曾是这样筒子楼里的一员,对这里的龌龊深有感触。爱之深谈不上,恨之切倒是有余。

我对于从书本上来的东西,向来都有十分的怀疑,毕竟人和书是不一样,做和说也是不一样,你告诉我真正的学问在哪,我可以直接说他肯定不能躲在小筒子楼里!

Read more...

阎王治小鬼

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聪明过愚蠢的官员。比如河南的那个土地局长,在民工面前,破口大骂,当老百姓用网络威胁的时候,哥们就立刻爆了,大骂人民网是什么玩意!小鬼撞到墙了,不是撞到人民网,是撞到人民手里了。结果变成了人民加网民,构成了新时代的人民网。

这个局长,赶紧到人民网河南分社去道歉,来个此地无银三百两。可惜的是,他们搞清楚老百姓说的人民网是哪里,道歉应该向谁道歉。所以,这个家伙的下场,早已注定了。

但我总觉得有问题,局长怕人民网,要到人民网的分社道歉,因为老百姓说要把这事捅到人民网,因此人民网就受到连累了,吃了某局长的一顿臭骂。而事实上,我们敬爱的人民网似乎,也没有把老百姓的问题登出来,反而是骂人民网的事情反而成了大事。

你就可以想象一下,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就是老百姓的土地问题,比不上官员的乌纱,官员的乌纱,就掌握在上级手里,上级是听领导的话,这个话就是人民日报人民网。我的问题就在于,人民网与人民和网民是什么关系。

不过就是这么一出戏,让小鬼快要见阎王,忙不迭的赶快道歉。不过为了钱,也就不怕见阎王了!

Read more...

自由表达与自由行动

艾未未为了强调行动的必要,总是号召人们从宅子里走出来,我觉得这很重要,毕竟知识分子脑袋里想多了,因此就在宅子里和坐牢一样,对自己不肯行动找了接口。

自由表达的人,对于行动讳莫如深,毕竟图口快的人,大多是行动侏儒,为了掩饰这一点,他们又不得不加大了所谓言论自由的功率。其实自由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没必要和玩革命一样,想干啥就干啥。有人不是说,这社会不就乱了吗?说实在的,这个社会不是想干啥就干啥吗,我也没看出有多乱。

当然,我现在更喜欢在炎炎夏日,躲到空调屋子里冷气,别人想要表达自由,那是他们的自由,我的自由就是夏天凉快最重要。我们在这个环境太久了,连革命和自由都有些分不清了。早些日子,我就提出过自由作为现代革命,有些人就是把自由和革命混着来用。

自由能用暴力强迫吗?答案是不能的。但是就是有人想要强迫人自由,真不知道强迫和自由,在他们看来是干啥的。或许有强迫革命,就有强迫自由的。但是我必须得说,这样的自由不要也罢。

我更喜欢自由的行动,很多人在口口声声宣称自由的时候,自由的生活他们呢并不适合,革命的鼓动工作,倒是有不少人比较胜任。所以,我必须说自由表达和自由行动——自由生活之间,我比较倾向于后者。毕竟在不用说自由,但又能享受自由的情况下,我一定是那种不说话享受那种。至于某些人说的,不自由毋宁死,这种口号我还是有些不敏!

Read more...

自由的嘈杂

昨天跟朋友交流,发现大家的毛病基本上都差不多,也就是害怕自己的文字被埋没了,害怕自己的声音没有人能够听到,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在大媒体上先雏鸟乍声一下。

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你的文字已经足以成为公众性的文字了,另一方面就要看你是否能够有这样的水平和声望。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为什么我们会要选择著名的高校来读书,其实主要的目的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借助学校的名气,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拥有一个声誉上的资本。

但是这恰恰就是祖荫思想在作怪,我认识的年轻人里不乏这样的希望祖宗庇护的人,当自己碰壁的时候,就把所有的问题全部归结到自己的爸妈没有能力上。你想想这是一个大学生该说的话吗?

而这种现象,在我看来几乎成了司空见惯的潮流,所有人都有一股子的脾气,但是纨绔底子却是不能掩饰的。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但是真正的效果根本没有体现出来。

读书当文人,但是文笔奇差无比,或者平淡无奇,但心中却有一股读书人的傲气——不是我写的不好,是大家还没到这个层次。学过逻辑的朋友,一眼能看出这个心态的逻辑错误,但是号称读过许多书的大学生却不一定能够知道。所以我劝朋友们多写文章多做事,省得多年后让人用白言相加,还骂一句眼高手低。

另外的一点就是,害怕自己的独特的声音被埋没,其实自由就是能够独立发出声音,至于大家听不听,那是个人的自由了。可是宣称独立思考的人,还希望通过宣传部的能量,宣传自己的独立与自由。这不是可笑,这就是事实,与虎谋皮还是不自量力呢?我觉得现在网络作为一个发声筒,虽然他的功率还达不到传统媒体,但是毕竟是个自由的媒体,我们可以在毫无审核的空间里自由写作不是。我们现在毕竟还没有为了卖文为生的境地不是。自由是可欲的,只是我们是否把自由当成生活本身,否则所谓的自由也不过是知识分子自我标榜的另一场广告而已——从来文人不自由!

自由从我做起,每日自由的思考,每日自由的写作,每日嘈杂一下,每日看看自己有没有成长——犹如路边的小草,还幸福的生活没有!

Read more...

交流的乐趣

我在读书读久了,就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就是飘飘欲仙了,但是后来才发现这才是真正的意淫。就像大多数意淫小说一样,好像所有的专业只要学个一年半载就可以经世济民一样。

真正当我们做事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这样纯粹是扯淡,书呆子根本就是祸国殃民。但是为什么所有的书本和小说中都充斥着这样的意淫故事呢?

我想大概有几点,最重要的是一个做梦的人不要紧,关键的是周围的环境让你不做梦都不行,到处弥漫着一股子所谓的“启蒙”可乐的味道,到处都挥发着高人一等的酸臭。越是所谓的好学校,这股子混杂的臭味越是难闻。毕竟学校里的老师,也是这种酸臭熏染出来的,所以没有抵抗力的学生也自然会把这种气味,当成独有的特色。

这当然不是最糟糕的,在学校里高高再上,实际上又毫无实际的能力,等到快毕业的时候,感觉上好像是在接受审判日。再在社会上碰碰壁,立刻就会变成干啥啥不行,玩世不恭的犬儒。不但劝告年轻人读书无用,我就是例子。还嘲讽理想主义,我也曾经是理想主义,结果就是明摆着。

我必须承认,当我走出书斋的那一刹那,身体的酸臭我自己都能闻得到。谁能将吃饭当成媚俗呢?有些人,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腐儒可以,他们可以肆意的谩骂,说什么社会失去了理想。也不想想,学生们可以为了理想而不吃饭嘛,反过来你可以放下身段到社会上逛逛,找找工作,抛开名校教授的外衣,剩下的又是多么渺小的东西啊!

交流,在和大多数年轻人交流过程中,我相信了受到毒害的是老年人,那些深受狼奶毒害的老年人,还在挥发这曾经深入他们骨髓的酸臭和无知。我自己会成为怎样的人,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我已经回不到久入鲍鱼之肆不闻其臭的境界了,我深深厌恶着这样或那样的无知和无耻。做些能够换来饭吃的工作,并不可耻,可耻的是身居高位,但骂学生们无理想的上大人孔乙己们!今天是你们的生日,万寿啊!

Read more...

专业束缚

听起来还有点SM的感觉,其实还真是那么一回事,我在学校里尽碰些这样的事情。这次的事一样与专业有关,一个社科院的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原因是专业比较窄,找不到对口的工作。

我在想这样自虐,也只有在中国特色才能发生吧,大小伙子被专业所困,找不到工作。佛说佛法就是渡过河的船,渡过河之后,就该放下。何况连工作都找不到的专业,何必紧紧的背在后边,让自己喘不上气来呢?

社科院虽说已经没落了,但是金字招牌还没倒不是,找个一般的工作应该是不成问题不是。何必把自己专业和吃饭的工作对立起来呢?说实在的,我再一次的感慨中国学校的无耻,越上学越让人感觉到读书的无用。不是书本无用,纯粹是人无用嘛!

我相信在社科院里,这样的事情还不止一处的存在。在学校里,既然学不到东西,就不妨出来逛逛,看有什么可以让自己能够快乐一点。否则仅仅抱着老人家才能玩转的专业,在这个残酷的社会饿肚子,那就是一个滑稽的笑话了。当然,我必须承认,在以教育愚蠢为主要目的的学校里,学生愚蠢其实责任并不大,但是当你知道这是愚蠢的时候,还要这么干巴巴地选择专业作为死靠的对象,我只能说这我也没办法,人的愚蠢是无法阻挡的——虽然还有那么多人还在向愚蠢的道路上兴奋的前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