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7日星期二

在语言外壳中软弱的人

           人,在自然环境中的脆弱与在语言环境中的强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没有语言环境——人生存的文化环境,人是如何的脆弱呢?

        我依然相信,是因为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人超强的语言能力,也就是通过语言,人类社会才得以构建。不能想象,一个无声的人类社会的出现。语言的可沟通性,使人的力量得到数量层次的叠加,从而可以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这是一个悖论,也就是语言使人得以联合。但是,也同样是语言,把人进行了区分。语言是最为明显的人与人之间自然差别。而这恰恰又是人类之间分裂的主要借口。语言在现代社会里,必须要建立一个共同沟通的语言工具。
        人类的自然语言,与构造的公共语言之间,其实在形式上就是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差别。谁更具有生命力,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在人工环境中的物种,其生命力格外的脆弱,如同温室中娇艳盛开的玫瑰,一旦失去这安全的环境,他的生命力就迅速瓦解了。公共语言的脆弱性,其实就是这样的,当城市文化的公共性与他的自然性发生冲突的时候,就会摩擦出火花。也许上海与广东在年后的语言争论就与此相关。我必须承认的是,我们这些在城市语言文化中生长出来的人,是否能够经受自然中残暴现实呢?
         人,这个软弱的动物!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