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6日星期一

说还是不说——写作的两难

        被用烂了的开头,就是王子忧郁的思考。说还是不说,写还是不写,文字作为私密,一向被男男女女们接受,出现了日记写作这种方式。而实际上,文字确实交流的工具,不能交流的文字是死的文字。我们发现,这样言说,其实就处在了两难的境地。

        有人讲,孤独是思考最重要的条件。可问题是不经讨论的问题,是激发不起持续思考的动力。我想所有语言的都是公共性的,哪怕是自言自语。至于说私密的语言,我还见过交换笔记本的写作。我必须承认,这些文字的工作,有些不是非常合适作为交流性的文字,但是当他作为独立的文字形式后,那已经作为公共性的表达存在了。这是不由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语言一旦成为独立的现实形式,那就脱离了思考的主体,成为公共交流的客体。这就意味着,主观思想具有了客观的形式,从而拥有了成为思想交换的可能。但是,就像身体的一部分,虽然脱离了主体,但是仍然感觉得到痛感。这就是说,把自己暴露出来的客观后果,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得了。
        所有的写作,都必须承担起语言作为公共对象的现实,也就是供人们品头论足。文字就是作为一个人的分身,进入到语言的公共平台上,成为了交流互换的对象。我认为,这个被客观化的过程,与人们语言的主体性思维的惯性相反,也就是说人一般会认为语言是完全主观化的结果。而事实上,语言被作为公共性的现实,其实就是注定了的。一个人,无论是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语言在多大程度上是成为公共语言,是值得思考的。在大众媒体上的言论,在私密的沙龙中的私语,只是被公共接受的范围与程度有所不同而已,也就是对公共的界定有所差异,而客观的效果是可以想象的。在全国性的大众媒体中发布文字,与在私下建立的文学社中的文字,其实也不过是范围的差异,而文字作为公共客体的命运并未因此改变。
        写作的过程,都意味着文字是逐渐从主体的感官,走向主客二体的互动。承认文字的客体化,被审美化,是文字的必然命运,也就是作为人分身的语言,终究会落到文字中被人衡量,以至于成为公共的客体。这个过程是,人主体的文字,在语言的客观化后,成为了公共的对象,然后人也因语言的客体化后,人也成为了大众语言的课题对象。成名,在实际意义上讲,就是随着言论的客观化,人成了大众语言中的客体。文字的写作,其实就成为了去主体性的过程,直至成为了公共的语言对象。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