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1日星期三

语言与文字

          语言与文字是有一定的频率的,当文字与你的语言产生共鸣的时候,那文章才会有韵律。我们过去的文章,其实就是注意到文字与语言的张力,所以才产生了长时间的韵文文学。当然,这一点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但是,文字本身的韵律感,的确能造就很好读的文字。这就是说,在古代文字想要流传开,最好的方法,也类似于现在,也就是用很朗朗上口的文字,流传于口头之间。过去的六经很大程度上,就是口头流传的文学。

         现在的白话文,其实也是对于语言的模仿,不过是对于口头语言的模仿。当然,这种文字也很容易口水化。但是这种文字仍是能够被人们所接受。而这样的文字看的时间长了,就会发现他在写小说时很方便,但是在其他方面很难讲了。尤其是在公共问题上,用口水话的写作的话,仍会使人感觉到不够正式。这就是我想起一则笑话,就是一位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找了一份家教,德国孩子想要学习中国的贵族语言。我们这哥们想了半天,终于想起教什么了!结果就是这位可爱的德国孩子,在校园里一口的之乎者也,还洋洋自得。
         其实这个故事很能说明,我国的文字是充满着区分的规则。任何一个规则背后都有着区分,像文字训练方面更是如此。当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训练后,已经可以熟练掌握贵族式的语言。语言的训练,其实就是对精英培养的过程。首先必须掌握贵族式的语言,其次学会贵族的治国术,而这一切全部孕育在这个古老的文字之中了。我们必须相信,这个时代是矛盾的。因为语言的区分,只能在使用规则上有所察觉,而实际上官方的文字已经属于平民化过的文字。
        我们的文字,在现代已经失去了形式上明确的区分,但是贵族与平民语言的区分,仍然暗暗地保留在语言当中了。现在对于语言的训练,仍保留了贵族的特征。关键是我们该注意到语言中,语言中这样潜在的区分。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