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5日星期六

阅读与对话

我不确定对话是否存在,即便是在阅读过程中。大多数的时候,我选择一个小学生的立场,专心致志的听老师讲课。事实上,这也是我多年来养成的毛病。虽然,有不同意见,但是仍然会保留在心里,而不是诉诸于彼端。这样,我的文字也大多数像这样的自言自语,而不是交流。

但是与文本的交流,如果不存在,我是否是在阅读。这点上,我实在不敢确认。虽然,我熟悉一些作家,但是很大程度上,也是在上课。举一反三的学生,据说是好学生。但看样子,我这样的沉默寡言之人,就很难做到好学生这样的境界了。

阅读的快感到底来源于什么地方,是搔到了痒处,还是给人带来什么样子的启迪。反正我是一个不合格的学生,所以过去曾经热衷于发言的我,现在开始沉默。而曾经很少写作的我,现在开始将写作当做一种日课。

这样的生活是一种转变,从学生听讲,开始不断絮絮叨叨,这难道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还是从一开始就错了,虽然很多话古人已经说尽,但是现代人就不能再说。难道写作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学术?学习模仿,就不是学习了?我不敢确认,但是看到这些疯狂学术,就觉得他们早晚要失语。

对话起源于对于文本的解读,无论是高明的,抑或是低劣的,都是对话,我们不可想象一个幼年的孩子,能够放说出流利的承认语言,所以承认自己的幼年状态,才是慢慢成长的必然途径。而一开始就以老年人作为自己的标准的话,那么失语是可以期待的。难道我们永远都要失语吗?

我想写作本身就是交流的开始,无论是高明还是低劣,这都是学习的开始,从解释的错误,慢慢道交流的流利,这都需要一个语言学习的过程。而现代教学取消交流的必要,必然导致失语,无论是老师的还是学生的完全失语。

缺乏交流——抵制交流,也许就是现代学术的最大的软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无交流者,都是每个领域的权威。然而,初学者如果都以这个作为目标的话,这就是一条死亡之路。毕竟学术的目标并不仅仅是做学术权威这么简单。而粗暴的拒绝交流和粗暴的交流一样,是属于语言缺乏症导致的结果。希望我能找出一条学习和交流之路,而不是陷于失语症之中。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