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4日星期三

面对诗

         附庸风雅也许是任何一个年轻人都避免不了的诱惑,我也不例外。友人在武汉的书店买到了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后,不禁兴冲冲地告诉我。对于诗歌,我无疑是门外汉,有些时候也不大看得起所谓的文人与诗人。可是一部电影改变了我的想法,诗歌是人灵魂的语言,虽然我没能达到这个境界,还是心向往之。

        于是乎就附庸风雅地买了一本相同的诗集,翻开后却仍是看不大懂。不得已,我向一位朋友咨询了一下,里尔克的诗歌,得到的结论也差不多,里尔克诗里宗教的意象非常的多,以至于我的这位朋友也很难在一时半刻把它表述清楚。但是尽管如此,他还是为我指出一条路,先看看里尔克的散文吧!散文里的里尔克,要比诗歌清楚些。当你读了之后,你就会喜欢上的。
       里尔克是谁,写了那些散文,我一无所知,更不要说阅读了。所以,买一本里尔克的文集,就一直放在我的心里。里尔克的影子,总是不时地跳了出来,引诱我一下。等我想要再仔细看的时候,却又消失不见了。
       我没有想到,很快我和里尔克遭遇,就如同卡卜斯一样。从神甫那了解到,里尔克曾经也和编者一样,在这个军事院校学习过,是一个年轻纤细的年轻人——这是诗人给人带来的集体式的印象。面对这样印象,我总是本能的想到,因为身体的纤细,而拥有崇高灵魂的人,上帝总是给人开玩笑,表里不一的情况总是比比皆是。或者说纤细的身体,更容易受到暴烈环境的摧残,而与大自然的斗争中,灵魂的力量总是更加的强大。
        荷拉捷克牧师在回忆起的时候,里尔克仍然是平静、严肃、天资很高的少年,喜欢寂寞,忍受着住宿生活的压抑。沉默的性格与诗歌的灵魂,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呢?我承认我不是一个甘于寂寞的人,我面对诗,面对诗人的时候,我能理解诗歌吗?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