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9日星期日

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能做什么?

这是两个问题,同样是两种心态。这两种心态之间有一个巨大的分水岭。在80前的人们看来,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问题,主导了他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式。而到了80后,则彻底转变为我们能够做什么?很多人曾经定义过80后,但很大程度上都是80前的印象,而非80后的表述。

对于前者,我应该说这是一个崇尚思考民族的一个优点,但同样也是缺点。对于80前的知识分子而言,精英身份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他们对于自己的道德理想和抱负,从来都不曾有过怀疑,而这恰恰是他们的悲剧所在。并不是所有理想都是美好的,不断强调美好理想,只能拉大与现实的距离,从而产生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远的不说,80年代末的那场悲剧,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新世纪黎明到来的时候,大学中莫名产生了八十年代怀旧热,这种怀旧将甫入大学的80后与八十年代的80前进行了对比,因而得出了理想主义在大学的没落等结论。这种标签,压得整整一代80后喘不过起来。我经常反思,对于一个生活在鸦片战争后170年没有战争、饥荒、动乱和革命的岁月里,我们的确缺乏80前那种对于理想的狂热。现实中的考学与就业压力,过早地消磨了我们对于这个社会的理想。我们的思考,不再围绕那些大词眼,而更多地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很多人认为我们自我中心,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一个美好的世界,不就是从个体的改变而产生的吗?80前总认为需要一个理想的改革方案,从这个理想出发改造这个世界。

但是,我们80后就出生在一个改革的时代,他的成败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说经济改革与医疗改革和我们的父辈密切相关外,那教育改革就是跟我们密切相关了。如果说我们不关系改革,那么等于说我们不关心自己。但不要忘了,这场历经30年的变革,我们从来没有任何发言权,我们是被改革的对象,却从来没有人关系过我们的需要。这种改革,我们能产生敬意吗,这种理想与我们何干?

如果,这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太过剧烈,那么我们就更应该反思当下的世界。那些理想主义的言辞,在节节败退的改革面前,缺乏应有的说服力。因此,我放弃了80前那些理想主义者们的说辞,他们可以振振有词地说,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而我今天要问的是,我们能够做什么?我们不再是历史的看客,也不再是改革的对象,那么我们在这个时代,应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