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日星期日

明人伦

在韩愈的《原道》中,最为核心的就重申儒家的理念,即重新对仁义道德进行解读,使之能够区别于佛老的道德之说。而儒家学说中与佛老所想区别的就在于其人伦观,韩愈因此对此进行论证。

通过与佛老的对比,凸显出儒家人伦思想。前面我们已经论述了韩愈的古文观,直到其古文是指诗书礼乐易等儒家经典,然而他却没有陷入传统经学繁琐的章句之中,而是通过对于儒家经典的解读,直接得出了自己的看法,并笔之于文,使人们能够直接了解到儒家的人伦观念。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享。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韩愈通过对于仁义道德重新进行诠释之后,则立即对于儒家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他认为,儒家仁义道德、人伦观念,教化人民的教材是《诗经》、《尚书》、《易经》和《春秋》;体现仁义道德的法式是礼仪、音乐、刑法、政令。社会阶层应该是士、农、工、商构成,社会关系伦理次序是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兄弟、夫妇,人民衣服是麻布丝绸,人民的居处是房屋,人民的食物是粮食、瓜果、蔬菜、鱼肉;人们都有仁义道德修养,都能自觉恪守儒家制定的个中社会规范。所以,用它们来教育自己,就能和顺吉祥;用它们来对待别人,就能做到博爱公正;用它们来修养内心,就能平和而宁静;用它们来治理天下国家,就没有不适当的地方。因此,活着为人处事合乎情理,死了也顺应自然。所以天神、祖先也感到十分舒畅,乐于接受人们的祭祀。通过上述描述,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韩愈对于儒家观念的解读,是建立在其人伦观念基础之上,从而将儒家经典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明确地结合在了一起。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