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8日星期日

一个不满足的社会

这是一个压抑太久的社会,所有人都将自己的面孔掩藏起来。所有的生活都像在是演戏,所有人都是优秀的戏子。我必须说,这样的社会是个非常成熟的社会。人们都会将表演出来的形象,当成自己真正的形象。这样的情况下,太多太多的欲望就被压抑下来,太多的不满足就成为了日益积累的火山口。

这样的社会是怎样形成的,我无所考证,但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就是这个世界的好恶,决定了这个人的内在心理。这样的一种心理成为了主流,每个人都试图用自己来维持这样的一种主流。久而久之,人们习惯于作为戏子的生活。内在的心情和生活,就被压抑成为了某种欲望。

当人有可能实现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极为火爆的一面。这样的一种压抑,就成为了突破和穿越的界限。欲望是一个社会的界限,听起来挺好笑。但是,深究起来非常的可怕。我们周围的世界,看似是一个稳定的社会。但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欲火。这样的欲火,就容易形成一个对社会所有秩序的批判力。这样的批判力,某种程度上是有合理意义的。但是,一旦将社会就判定成为欲望的压抑工具。那么,人性本身就是被判定为被压抑的对象。

在这种意义上讲,欲望或者说人性成为了一个社会追求的目标,但是究其心理而言,却仍然觉得这是违反社会秩序乃至违反社会的。在这样的心理态势下,变态势必成为这个社会中的一种潜意识的主流,而事实上电影或者游戏等社会意识替代品恰恰满足了人对压抑的幻想,无论是韦小宝还是后宫,就是压抑人性的最大反抗。

扯远了,对于没好事物的追求,事实上就是对于人性的本身的解放。事实上,我想潜意识的不道德,和心理上的压抑,是成正比的。

Read more...

2010年11月21日星期日

革命与情欲

  革命与情感,是《日瓦戈医生》中重要的线索。我必须承认,故事成功将历史背景的大叙事和个人情感的纠葛联系到了一起。这样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的冲突与历史感。当然,这样的设定也成功的将这部小说,从一部平凡的爱情故事,上升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我不知道,究竟是宏伟历史叙事赢得了评委会的首肯,还是故事中男男女女无尽的感情纠葛所产生的人性描写获得了共鸣。但政治与情感这两个亘古的叙事主题,成功的将这部小说,变成了宏伟巨著。
  革命这个主题,是诸多社会主义国家作家最为常见的写作内容。当然,无论是法国大革命、苏联十月革命还是中国的辛亥、新中国。这样的革命运动都是不可或缺的文学主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部好的小说,就是一部罗曼史。
  情感这个主题,是西方现代小说的重要题材。而俄国的情感小说,前面有托尔斯泰,后又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小说中无一例外的都涉及到了情欲这个主题。在《安娜卡列尼娜》之中,情欲就是一个核心的主题。而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其中老卡拉马佐夫,就是情欲勃发的角色。在这些小说中,并没有将历史背景和情欲共同作为小说的变奏曲。而《日瓦戈医生》则对于这两个主题,交替成为这部长诗的变奏。
  第一章的变奏就是“情欲”主人公是拉娜,在与母亲、维克多和帕夏之间的感情纠葛中,她以多面夏娃的形象,成为这部小说独一无二的女主人公。她代表人类自然情欲,是人类最为根本的本能。
  第二章的变奏是“革命”,主人公是拉娜的男朋友帕夏,他作为一个年轻的革命者和理想主义者,成为革命大潮中的弄潮儿,从传单青年到游行的领导者,从战争中的士兵到游击队长。这样的一个人,是如何转变呢?从一个有血有肉的青年,对爱情无限憧憬到冷酷无情,对于爱情嗤之以鼻。这样的转变就是在革命的大背景之下。
  而日瓦戈医生,则不过是这两场变奏的旁观者而已。他虽然经历了拉娜的爱情悲剧,也同样经历了大革命的洗礼。但是,他似乎是一个不染陈洁的浊世公子,虽然历经苦难,但仍然有红颜相伴,看似不幸的生活,但不乏知音相随。有贤惠的妻子冬妮娅,也有美丽的情人拉娜。这样的人生,在革命与情欲这样的双重变奏下,也不过是轻轻流过,与我无染而已。
  我坚持我的看法,日瓦戈医生是一个历史大潮的经历者,也是感情纠葛的参与者。既不是前者积极的参与者,也不是后者主动的追求者,一切都是被动的接受者。也许,就是这样的一种心境,才成为帕斯基尔纳克的创作的理由吧

Read more...

自由的阅读与思考

很久以前,二祖对达摩说,我心不安,请师父为我安心。达摩答曰:汝心拿来,我与汝安心。心,了不可得。而三祖与二祖见面的情景于此相似,三祖问二祖,我不得自由。二祖问曰:何人缚汝?曰:无人。

没有人束缚着你的思考和阅读。不自由,往往是不读书、不思考的理由。这个理由却是空洞的,因为没有人阻止你去思考,停止阅读。能让你停下来的,只是一个个空洞的借口。

当我们染上这样的病毒以后,我们就是去了努力的思考和勤奋的阅读。之后,独立的写作也就谈不上了。

Read more...

年轻的世故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给我一个世故的感觉,不是从今天开始,而是从我记事的那个时间就开始了。我觉得自己始终缺乏成熟的感觉,也源于这个世界的年轻人无比的世故。

当然我不是批判这个时代,而是说这个年轻人已经失去了梦想和理想,只剩下虚无和功利。年轻人应有的锐气和理想,在他们眼中只剩下功利的追求,和对理想的轻蔑。当然,这是个案,也恰恰是事实。我觉得面对这样的年轻人,我都觉得自己非常的幼稚。

当你发现,对于世界的追求只剩下生存的需求,和对于知识急功近利的探索的时候。我觉得这个世界,已经失去理想了。因为,世界的明天,就存在于年轻人的理想之中。而事实上,缺乏理想的青年一代,恰恰意味着这个民族是缺乏未来的。

当然,世故在我看来也不过是,那些不成熟的人,对于年轻人最为恶毒的洗脑。这个世界最为作呕的谎言,往往以我为你着想考虑,你应该云云。这样谎言欺骗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他们轻易的相信了老师们的谎言,从而将对世界的想象,变为对世界的索取。变成急功近利的斗争,变成一个老于世故的人——未老先衰。

一个没有想象力的人,往往是已经年近古稀的老人,他们没有未来,只有对于往昔的回忆。他们充满了对人世的经验,而缺乏对于明天的希望。所以他们将他们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从而让他们变得成熟起来。事实上,这样的努力反而会让他们失去对这个世界的想象和理解。

满脑子的经验,让他们怯于尝试和不去想象。这样的一群人,往往是毫无想象力的行尸走肉。不切合实际的往往是那些老于世故的年轻人,他们不去尝试,而且阻止别人尝试。这样的世界,实在是一个令人无奈和让人失望的世界。我想一个不切合实际的理想青年和一个老于世故的未老先衰的年轻人,这样对比已经能够让很多人理解了。但是,我知道那些人一定会用不切合实际来反击我。但是,我仍然说,世界不是属于没有想象力的一代。而是属于那些有理想和务实的青年。

Read more...

封闭与开放

当你走到山中的时候,不免想到桃花源记。当然,恰恰是封闭,成就了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在现代这个社会里,寻找这样一个桃花源并不容易。封闭的美丽,在这个开放时代变得破败不堪。而开放的世界,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对于在大山环抱的世界而言,似乎心里都有一些封闭。至少,觉得自己很封闭。而事实上,大家都对外边的世界很好奇,只是又很留恋自己的家园。这样的一种心境很难用封闭来形容,而事实上对外的向往,恰恰是一种开放的姿态。

而在大城市中的孩子们,却有着相反的心态。每个人都不会想象有其他的世界,只觉得自己生活的就是世界的重心,其他所有地方都是农村,破败不堪。这样的一种环境生长出来的年轻人,除了出国能让他们打开疲惫的眼睛外,他们将自己的心灵封闭住了。

我知道,这样的对比有失公允,而事实上我看到许多的年轻人的经历,证明我的看法并不是空穴来风。只是,这些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年轻人,要扮演城市里开放年轻人的样子。事实上,他们本身就是开放和自由的。而城市的年轻人反而不能从城市的丛林中解脱出来。

当我从北走到南,又走了回去,发现世界和以往不一样。重要的是我没有了那种盲目的自信,也离开了开放的幻想,只留下一种对于世界神秘的好奇。这个世界并不是一个缺乏宽容的世界,而人世间却不是这样。人人都想成为世界的中心和主宰,每个人都喜欢支配和抉择。真正的这样心态,永远是一种让人无法接受的窒息。当然,我希望开放的心灵,应该因为世界的开放而开放,而不应该以封闭的尘世,而将自己的美丽心灵封闭在内心深处。

Read more...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在诸多的苦难中,佛教特别强调了“爱别离”。江淹在《别赋》曰: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在整部电影中,从头至尾无不充斥着黯然的爱别离。当然,固然可以通过故事中的爱恨离愁,去痛斥革命和战争的残酷与无情。然而,我更倾向于将这些宏大的历史,作为“爱别离”的影子。
  电影中,别离有两层含义,一是生与死,二是爱与恨。虽然,日瓦戈是绝对的主人公,而我更习惯将其作为线索人物。串联出一系列的”爱别离“。
  生与死的别离,出现在电影的起点与终点,都与日瓦戈有关。在日瓦戈幼年的时候,与母亲的生死离别,孩子淡然的面孔,仿佛不知有别离一说。而这恰恰注定了日瓦戈医生终身要为”别离“而抱恨。正如剧终之时,日瓦戈与拉娜的抱恨的生死离别。而他们的女儿,也看到了父亲的痛苦之死。这恰恰也是新的生死别离。
  爱与恨的别离,没有爱就没有恨。在故事的起始,讲述了拉娜、母亲、维克多和帕夏的爱恨情仇。母亲的情人维克多,就缠上了拉娜。拉娜也迷恋上了维克多,但是心中仍然爱着帕夏。母亲当得知维克多与拉娜的私情后,服毒自杀。维克多就此抛弃拉娜。拉娜携枪刺杀维克多。帕夏把拉娜带走。复杂的爱恨情仇,在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声中结束。日瓦戈、帕夏等等纠结在爱恨情仇众人,纷纷投身战场。一切皆归于别离。
  日瓦戈与拉娜的再次相聚,是在炮火隆隆的战场之上,医生与护士的情节初次展现出爱情的火花,而由于短暂的战争,注定要以别离收场。而当日瓦戈回到家中与冬妮娅相聚之时。他们的儿子萨沙,已经不认识日瓦戈了。他们的见面礼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相聚是爱,还是恨?
  日瓦戈一家四口回到了老家,过上了平静的田园生活。就在这时,他得知拉娜就在临近的镇子里,就迫不及待的与拉娜相会。这边是冬妮娅,另一边是拉娜,爱与恨,相聚于别离是相互不断的交错。在这种纠结中,日瓦戈被红军挟持而去,与他生命中的两个女子再次别离。
  爱与别离,这是怎样的主题。在从沙俄到苏联这一转变中,纠缠在人生命中爱恨情仇、生死契阔,纷繁复杂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电影中,有一段对于日瓦戈诗人身份的对白,大义是革命后不再有私人生活,过去的种种都已经结束了。真是这样吗,世间的因果真的能够轻易的了结吗?如果没有世间的种种尘缘,又何来这生死爱恨情仇的别离。

Read more...

2010年11月19日星期五

重读《佛法概论》

原本是要像读经一样,将《佛法概论》读一遍。结果,半途而废,原因有很多。重要的是,这本书实在文笔不甚很好,读起来非常费劲。当然,我没有精力将其作为精读书目,也是原因之一。

今天,因缘偶合,我终于将《佛法概论》通读一遍,然后写下这篇小小的文字。这本书,是新民师推荐给我的,我一直都想好好读完。让我慢条斯理的读书,说真的对于我而言未免太难了。但是,我还是想去尝试。结果读了两个月,也就读了五十余页。然后,就中辍掉了。

我想还是回到原来的读书法,比较适合我。于是乎一下午的时间,将《佛法概论》通读一遍。这部书原名《阿含经讲记》,是印顺法师诸多经解中的一部,但是由于两个原因,使得这部书在众多的讲记中显得尤为不同。一、在这部《讲记》中,印顺法师强调了佛在人间,不离世间的说法。二、他推崇印度佛教,而《阿含经》恰恰是最早的佛教经典。由于这两个原因,以及在这部《阿含经讲记》中,非常认真的揭示了诸多的佛教概念,并通过人间佛教这个理念进行讲解,因此在重版时,便改名为《佛法概论》。即突出《阿含经》的地位,另外以人间佛教为核心的佛法理念,也成为他之后讲法的重要核心。所以,称为佛法概论。

在这部书中,印顺屡屡将印度佛教与中土佛教,原始佛教与大乘佛教对立讲法。虽强调历史的迁衍,但他有个核心的说法就是,究竟与方便。认为大乘的真精神是,能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也就是说,印顺选择阿含经作为佛教基本典籍进行讲解的重要原因,恰恰就是要“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当印顺将佛法流传,以方便为名,不加选择的批判的时候,其实其对佛法的尊重也就成了问题。一方面要高扬佛教僧团是佛法的住世的体现,另一方面认为佛法在中国流转已经失去了佛法的本意。

这部书,与其是对于佛法教理的解释,毋宁是印顺法师对于自己佛教观的阐释,并以此开出一条现代佛教的道路。从这点上,我并不否认印顺法师的工作。但是,将其称为佛法的正见,吾未见其可也。

Read more...

学术化的佛教

佛教与佛理本身是一体不二,可是现代佛教却已经开始出现教与理的分歧。可以这么说,佛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为宗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佛教则仍停留在民间,作为基本的民间信仰。这样一个巨大变局中,太虚和印顺两位法师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现代佛教的兴起与西方学术的传入基本同时,而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首先产生的是以杨仁山为首的居士佛教。这些佛教居士根据从日本重新找回的唯实经典,重新解读佛教,形成与民间信仰有着相当张力的现代佛教。如杨仁山、欧阳竟无以及吕澂等现代佛教大师的影响下,佛教界内部也开始传出现代的声音。

太虚和印顺两位大师对于传统神话与鬼话佛教的批判,完全可以看成是精英佛教对于民间信仰体系的批判和重建。太虚大师建立中国首个佛教研究院,为现代佛教培养经论人才。而恰恰就是这样的一个现代佛教研究机构,成为了印顺和太虚两位法师结缘的重要舞台。

大学化了的佛教,恰恰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以文本为对象的研究,也是从杨仁山、欧阳竟无等人产生的。事实上,佛教寺院本身就有研读佛教经典的传统,但是由于传统佛教对于士大夫(精英阶层)的吸引力有限,所以近代佛教呈现衰微的局面。而由太虚及印顺倡导的现代佛学研究,重新成为吸引知识阶层关注的焦点。而两人也同样以佛学研究而著称。

而印顺导师系统性的佛学研究著作,也在继太虚法师建立佛学院之后,成为体制性的佛学研究典范。我们不得不说,二人对于当代佛教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然而,从印顺法师的著作研读中,我深深感觉到现代知识建构对于佛教的影响也同样是巨大和深远的。

虽然,印顺法师一直宣称自己是佛教徒,追寻印度佛教以来的佛法。事实上,他对于传统佛教的批评,究竟是因佛教内部的积弊而起,还是由于近代以来的社会巨大变革所致,我们实难判断。但是,太虚和印顺将佛教学术化的倾向,却非常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就我个人的角度来看,由于晚清以来居士佛教对于佛教世俗化倾向的批判,很容易得出佛教精英化知识化的结论。而太虚和印顺恰恰就是沿袭着近代居士佛教的批判,而走向了一条逐渐将佛教学理化和制度化的道路。这条道路,可以说是佛教现代化的一个具体的尝试,然而沾染上现代性病毒的佛学研究,是否就能代表佛教未来的出路,我们还不好轻下断言,但这无疑会成为传统文化现代化重要标本,却是可以断言的了

Read more...

2010年11月18日星期四

化虚为实

每周的印顺思想研究,我都会参加,虽然说是张老师的课程,但我每次去听仍然会有很大的守护。每当觉得自己稍稍有所进步之时,在张先生面前仍然会感到有很多的不足。从而能够刺激自己发愤学习读书。

看到学生们的报告,也会刺激自己思考,让自己知道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找到自己曾经的不足之处。观人过,知己过。而当谈到别人的问题的时候,也会时常警醒,让自己能够不断注意到自己的问题与缺点。

虽然是跟研究生上课,但实际上我仍感觉到张老师在课上对我的谆谆教诲。很多问题,先生虽然是对研究生们讲,但我却如坐针毡,芒刺在身。这些问题我解决了没有,先生是不是在暗中教育我。

最近,我在考虑写论文和发表的事情,先生在课上提到要有宗教精神,提到黄高正先生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去努力发心修行。这立刻让我感觉到,张先生是在说我,不要计较生命中的得得失失,而要把生命放到更为有意义的生活中去。不要为凡尘所苦恼,而要用生命去感受世间的意义。

什么叫做虚,就是除了空洞的名誉和生活外一无所有,而充盈的生命是怎样?我想还需要我每天认认真真的思考。

当我觉得梦想已经实现了的时候,是否我已经放弃了生命的努力与追求了呢?还是当我汲汲于追求世间的空洞生命的时候,我是否忘记了生命真正的存在。我想这都是先生不断在身边提醒我,让我不断奋力前行。

Read more...

在不熟悉的城市,打一场陌生的仗

花溪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它与我魂缠梦绕了近七年了。两次邂逅,一次离别。从我见到他时的沧桑,到今日的繁华。我不知道自己究竟留恋他哪一点。是她湿润的气息,柔美的溪水,苍翠的校园,还有那无处不在的勃勃生气。

但他又与我陌生掉了,我熟悉的朋友都还在,但是已然不是昨天那个面貌,也多了些许生疏。周围的环境也变了,不再是那个熟悉的校园,也不再是那些熟悉的身影。我忽然发现自己很孤独,又回到了那个游子的身份,虽然是携家带口,步履沉重。

我要在这里生活了,就如同千百个家庭一样。只是,我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从花家地离去,来到这个名叫花溪的地方。这个曾经一度熟悉,而又陌生了的城市。

从熟悉到陌生,我已然是个外邦人。重新回到这个城市以后,他的宁静不再,平静的生活喧嚣起来。到处都像是在打仗,没有人希望停下来。风景依旧,而心境不在。当年徜徉在校园,书声朗朗。今日疲于奔命,糊口于大学。日夜疲敝,生死困顿,不知何年何月方能休止。

吸引我回来的是他的宁静,让我流连的是他的宽容。当韶华远去,时光不复的时候。我自己真的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带着一副战斗的心情,投入这场无法言喻的生存战争中去。

Read more...

2010年11月17日星期三

大学与政治

历经千年,大学作为教育机构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五四运动”使得现代教育与政治的紧张关系凸现出来,继而我们会联想起古代太学生运动,从而认为自古及今大学与政治本身就是天然的紧张关系。事实真是这样吗?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朱子如是定义大学。问题在于,朱子虽然定义肯定了大学作为教育机构,但是教育本身的内容也许与今日的教育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在随后,朱子着重论证谁是教育者的问题。我们需要首先知道的是,谁是朱子心目中最为理想的教育者。

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从中我们不难了解到,只有如伏羲、神农、黄帝、尧、舜这样的圣君才是朱子理想的教育者。在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禹并没有出现在朱子所列的名单里。三代之治,是宋代儒者们理想,但是朱子将大禹从中抽离,虽然他是中国夏王朝的始祖。似乎在大禹这里,圣与王,道统与政统似乎已经有某种程度的断裂。

聪明睿哲能尽其性者,这是朱子理想的圣王。能够统治,又能够教化。从这个角度上看,大学似乎就是并不仅仅是教育,而更像是治化(统治教化)。虽然古典大学的教育目的是恢复仁义礼智的人类本性。难道朱子的教育目的是人人皆为尧舜之地?这样,岂不是与西方的启蒙观念没有太多的区别了——人人皆是自己(或他人)的主宰?

那么,在一个无差别的社会,如何实现统治?人人皆有能复其本性的时候,岂不是就没有政治了?我想,这恰恰是古典教育与现代教育根本分歧所在。至少,朱子虽然推崇三代之治,但是也是承认圣贤的稀缺,也就肯定了“大学”作为统治与教化的合理性。甚至,“大学”本身就是“统治”,统治的目的就是为了教化——恢复人的本性,从群氓中寻找才性俱全者,作为合适的统治者。

这一点,无论从尧传位与舜,还是舜传位与禹,都能看得出统治与教育的统一。然而,当大禹传位与其子的时候,只能讲其统治的传递,并不能证明其教化的传递。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并不是知识传授,而是教化与选拔其中能够恢复本性的圣君。从这一点上讲,现代大学已经不再承担统治的功能,大人之学也不再存在,那么真正的政治又如何可能呢?(换句话讲,什么人来承担教育,什么人来进行统治?)

Read more...

2010年11月16日星期二

寻找写作的理由

写作需要理由吗?我追问自己,当然需要。文章是否优秀,都会影响人的写作。但是,最重要的是写作的勇气。只是大多时候,我放弃了写作。能够用语言的时候,就放弃了写作。某种程度上,也是放弃了锻炼用文字表达的能力。

实际上,每当我对学生们教训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想到,可以用文字来进行交流。事实上,也许用文字进行交流,可能会能得到更好的效果。至少,不会仅仅停留在口头的表达上。无论语言如何丰富,但时间只有那么一瞬间。如果想要将思考沉淀下来,那么写作就是必不可少的。至少现在,我仍然需要将我的思考与研究同步。事实上,这点并不轻松。

我虽然一再的和学生交流文字和语言的重要性,但是事实上我也往往将文字的功用忽略。至少,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成功的交流性的文字出现。

今日,读韩愈的几篇读诸子文,觉得意味深长。虽文字简短,仍为读书感之正宗。说真的,文字写到此也就够了。

Read more...

无暇读书

每当结束一天的工作之后,我就不断反思我自己,今天是否安心读书了?似乎答案是否定的。但是,昨日两位昔日老师的夸奖,让我不禁脸红起来。这些年来,很多朋友一见面,都会讲到最近没有读书。是不是当我开始工作后,也会有这样的可能呢?我不清楚,也不了解。

今天,带同学们看《死亡诗社》,许多同学看完之后非常的感动。但是,在讨论的时候,依然会落回到正常的生活之中。这不禁让我感觉到,其实世界并没有什么改变,只是理想是否只是一个幻觉。就如同我的读书生涯一样。

每当我在上学读书痛苦时,我总会想等有一天我工作了,就可以开始我自由自在的读书生活了。实际上,我发现这仍然是一个幻想。只是,这个幻想破灭之后,我不知道是否还有下一个梦想支撑我能够继续把读书梦做下去。

看到年轻的同学们,虽然很年轻,但是心却很快的老去。我在想是不是我也逐渐开始老化,开始失去以往的梦想和激情。虽然,我知道和了解,梦想很多时候并不一定会带来结果。但是,我还是会将一个读书人的梦做下去。无论是有闲暇,还是没有闲暇。我知道读书就是我的生活,我的梦想。我现在已经在我的梦想之中了。

Read more...

2010年11月15日星期一

《学龠》札记之读《略论孔学之大体》

1、读此一编,古人为学门径方法,大体可见。先生所论,与时贤有合有违,盖所从入之门径异,所运用之方法异,所造诣之境界自不相同。凡先生所述,若不符今世之绳尺,然欲稍窥中国古人境界,则终为不可忽也。
案,此出版说明中,对钱先生《学龠》之评价。然钱先生与余英时先生论学书札中,曾以《学龠》与《近三百年学术史》为入学门径,非仅以古学相尚,而为后学指点入学门径。龠者,钥也。学龠者,为后学开学术之门户之谓也。此宾四先生为后学,示入学门径之书,不可不查。
2、自念少孤失学,年十八,即抗颜为人师。蛰居穷乡,日夜与学校诸童同其起居食息。常以晨昏,私窥古人陈编。既无师友指点,亦不知所谓为学之门径与方法。冥索逾十载,始稍稍知古人学术源流,并其浅深高下是非得失。然仅以存之胸怀间,亦未敢轻有所论述也。嗣后稍有撰著,而终不敢轻谈门径方法。
案,此宾四先生自述为学经历,道尽求学之甘苦。以抗颜人师起,接以冥索十载,稍窥门径,而终不敢言门径方法。为学十载方知古人学术源流,浅深高下,是非得失,此岂易与?然仍难言学术门径方法者,以示后人为学之慎。
3、平生微尚,所拳拳服膺,自以谓是者,举以告人,义亦宜然。
案,言方法虽慎,然终有所好尚,故以拳拳膺服者,以传之后人,此己之所欲,则达人之意也。
4、孔门教人读书,首重诗、书。诗属文,书属史。不通文史而高论仁道,亦非孔学正轨也。
案,不通文史而高论仁道,亦非孔学正轨,则此似暗有所指。近人以文史哲并举,似有儒分为三之意。而哲学独以传孔门之正自居。考其实,多为宾四先生所斥之不通文史者也。则非孔门正轨明矣。
5、孔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又曰:“吾道一以贯之。”自宋明理学诸儒兴,然后非可与适道者,即不可与共学,而孔学之规模狭矣。自有清儒,谓惟训诂考据可尽儒学之能事,是乃可与共学,而终不可与以适道,斯孔学之境界浅矣。
案,宾四先生以《论语》判汉宋之是非,则自有见地所在。则共学与适道者,与余英时所判分之道问学与尊德性相似,而其见则高于其徒。以其徒偏于道问学之一途,而宾四则以宋学规模狭,清学境界浅,正所谓扣其两端,择其中者之意。
6、近儒偏尊清人考据训诂,而深斥经学与儒统,此又学术之一变。其风忽焉,既不可久,亦有窥其弊而转治宋学者,乃以谈心说性拈为哲学思辨之题材;此又非孔门志道约礼之学之真相也。
案,上文拆解汉宋之学,此段宾四先生分析近儒之两端。一为偏尊清人考据训诂,深斥经学与儒统。另一为转治宋学,谈心说性,拈为哲学思辨之题材。则二者似为汉宋之争的现代表征。记新民师论学,常以汉宋之争于今尤烈为辞,然亦犹宾四先生之意也。

Read more...

安心读书

    多年来来回奔走,反复求学,为的就是能够安心读书。不再为生活生计烦恼。说真的,这是我读书的很重要的目的。但是,从我回到贵州大学开始,就发现这也是一个梦想。所有的一切,好像都是回到了商场之上。所有的事情,都是项目,都是为了百万,千万的钱。说真的,读书需要那么多钱吗?我一直对此表示深深的怀疑,读书人如果想要挣钱的话,直接到市场上不更好吗,干什么要到学校里来倒腾钱。

    也许是我市侩,也许是我的幼稚。但是,如果当年的老先生也匆匆忙忙的为了钱而努力的话。我就觉得有些问题了。老先生觉得非常痛苦,感觉自己没有自己的工作,都是在为了书院而努力,但是没有自己的工作生活,怎么会有好的书院呢?

    当一个院长都不能干自己的工作了,他手底下的人怎么能安心读书呢?我想这一切都是很无聊而且夸张的事情。无论是傅斯年还是顾颉刚,他们努力工作,就是为了使下面的研究人员能够不去考虑金钱和外在的生活,能够把心思放到学术和研究上。但是,我发现这一切都成了泡影。也许,某些人的影响太大,也许某些外在的影响太深。但是,世界上也许还是有一片读书的净土和乐园。我想这就是我努力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我现在决定,什么事情都不去考虑,每天读书,写札记,记录自己的思考,慢慢汇集成文章。万事万物都不去考虑了。我想最重要的是,我自己需要把精力放到读书和写作上。而不是为了任何其他的事情而费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