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7日星期日

如何阅读古书——读《章句论》后

前一日,已经将吕思勉先生《章句论序》的内容,与大家进行分享了,今天将正文的主要内容介绍给大家。此篇虽称为《章句论》而内容极为丰富,但由于文章非常庞杂,而且缺乏章节提示,因而此次阅读和写作,实在是非常大的冒险。但在认真阅读之后,我觉得还是非常值得为他冒这次险的。言归正传,话回前言。

本章主旨已经在序言中已经有所透露,而在文章的首段,即对此草就此章的原因及背景交代了出来。开篇名义,古代典籍大率无圈点句读,而在西方学术进入之后,标点符号一同引入国内,而引出了应该对古籍进行标点的声音。这种声音的出现,一方面故是新学风流余韵,而传统学者又往往保守残缺,认为如果标点,不仅仅不能帮助阅读,反而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吕先生针对于此,认为标点符号本是我国固有之传统,因后世传抄翻刻不当,而渐次亡失。因此立论认为,古代典籍的章句,即后世所习用之标点符号。

一、章句之学(二至八段)

首先,近人将章句视为传注之学,而如此观之,谓章句之学即今之标点符号,似乎近于穿凿附会。此为吕先生所欲推翻之意见,推倒陈见,方有新意。

其次,以章句之学与训诂之学进行比较,反复论证章句学的起源,来证明章句就是今天的标点符号之学。这是三至七段中所要阐明的内容。

去古渐远,古籍非仅加标点所能明了,故不得不对古籍进行论述说明,这就是传注式章句所以兴起的原因。而至东汉,仍以博士之学(章句)为正宗,但已经出现了新的学风。不守章句者,皆好治古学之徒,如桓谭、班固之流;否则本非承学之士,不求甚解者流,如马援。前者乃不信博士所传之说,而后者则不能遵循为学途辙。从而我们可以知道,颠倒五经之徒(训诂),究不足与学有渊源之士相比。而当时所谓章句学者,虽以繁芜为后世诟病,但其传授渊源仍代表了经学的真实正统的一面。但在典午丧乱之后,今文章句之学,湮灭无闻,如何能够从中探讨章句即古之标点呢?

通过《晋志》中对汉代法令的评论,“集类为篇,结事为章”,则一篇之中,事必相类。然而仔细考察古书,发现十有八九并非如此。这正是由于战乱秦火,导致古书,佚失散乱,后人仅就搜求所得,汇集成篇。如果能够按照篇章内容,重新分类组合,也许更能接近古书的真相。但古人多未能及此,不过就已经看到的部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章句之学而已。亦或者因疑传疑,不敢贸然改动原本。

案,曾经听闻,张师论吕思勉先生,以其今文经立场而多有贬词。今读此篇《章句论》,此处横生一处议论今古文之处,对今文(章句)多有护佑之词,而对古文(训诂)多有贬斥之意,亦可见张师之独具慧眼。然吕先生之论今古文,多有精彩之处,附于其下。

(经之所贵者义。自今日言之,固非通训诂,无以求经义矣。然自汉时言之,徒传训诂,岂得谓之传经邪。学必有师,正以贵其口说。

徒以“章句小儒,破碎大道”,遂致为异家所乘,可哀也夫!然今人或谓古学家能求真,今学家失之武断,则不知当时之今学,所以为人厌苦者,正以其繁碎太甚;破坏家法,偏重古学之郑君(玄),所以能为一世所宗仰者,正因其能以其意去取,删繁就简也。)

二、古书章句(九至十三段)

这部分是探讨古书的章句通例,涉及到古书的标题篇名、提行、分章、句读等问题。这些都是古书章句的主要形式,吕先生提出通则,并引古书加以证明。

首先,古书凡篇皆有标题,即所谓篇名(第九段)。古书标题皆小题在上,大题在下,小题即篇名。章则或有标题或无标题。并认为,义疏之分节,就是古书之分章。

其次,今存古书,提行之别虽存,大体多以今意为之,而非古书原有格式。(十段)

再次,篇以类从,章以事别,盖群书之通例,惟《诗》独不然。(十一段)

最后,句亦称读,非如后世,以语意已完者为句,口中诵之当停顿而意尚未完者为读。(十二段)

综上所述,为章句之本义,盖今之画段点句。引而伸之,则凡今所谓标点符号者,亦皆谓之章句,盖以偏名为全名。然古所谓章句,必不仅指分章断句二者,则可断言。

案,此处吕先生又对章句之失,加以分析,认为中国刻书之业,始于隋唐,而盛于五代宋之际,当时虽有官本及私家刻本较为精善者,然流传散布,究以坊本为多。坊刻但图节省工料,可以牟利,他事皆所弗顾,古书格式,为所混淆遗落者甚多。故曰:章句为吾国所固有,因传钞翻刻,渐次亡失也。

三、古书乱源(十四至十六段)

此节专就古书格式混乱的形式加以说明,认为注释混入正文,后注混入正文和后人之书混入前书等例,借此说明读古书所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古书格式,为后人淆乱最甚者,莫如正文与注语之别。(十四段)

其次,后人注释,混入正文者,其例亦多。(十五段)

再次,古人之于成书,往往续有辑纂,其中孰为新增,孰为固有,初亦有分别,传之就,其别遂亡;则古语今言,合居一编,徒滋眩惑矣。(十六段)

此节对古书因传钞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一分析和介绍,这对于了解古书,不为无益。

四、古书符号

此节对于古书中的符号进行介绍,主要对于引号、删节号、灭点、厶、□、高字等进行详细介绍,并对此等符号制度的传承进行了分析。

其一,新符号中,最为有用者,莫如引号及删节号,二者似古已有之。(十七段)

其二,解释古书中有灭字之点。(十八段)

其三,赵翼《陔余丛考》中,论假借字旁有加点。(十九段)

其四,《陔余丛考》中,又论古书中“厶”即“某”字,□为缺字。(二十段)

其五,凡奏事遇至尊,则必高其字于众行之上,盖古已然。(二十一段)

以上所论古书标点格式,或曰非古书格式,乃今人格式,然制度因循易,创制难,故苟无不得已之端,绝无舍而更作之理。因而文字格式,千载相沿,不足为奇。(二十二段)

古书章句格式,仅就吕先生已有材料所论,而如果能专门加以搜求的话,则能够得到的一定不止于此。而因章句格式失传,造成的古书语义难明,词义诲昧,转生误解,这种例子还有很多。

五、失章句而误读古书五例(二十六至三十四段)

本节以吕先生讲解古文五例,说明失却章句之后,对于古文之理解多有误读之处。今仅列五章篇名于下,不做细讲,如有兴趣,请核原文。解读《尚书 金縢》、《诗序》、《史记 五帝本纪》、《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诸篇。

此上书五例,皆因失其章句,以至昧其义。

六、因失句读而误读古书四例(三十五至三十八段)

本节以吕先生讲解古书四例,说明失却句读之后,对于古书之理解多有误读之处。今仅列四章篇名于下,不做细解。解读《史记 周本纪》、《庄子》、《北史 铁勒传》、《礼记 曾子问》诸篇。

七、章句学复兴(三十九段)

古代章句之学,既已失传,后人欲读古书,非将已失者恢复不可。从事于此者,莫如宋儒之勤。朱子为宋学大宗,其注《大学》,即以己意分别经传,颠倒次序。注《中庸》,虽未颠倒次序,亦不依郑注分章。明其注此二书,在章句上亦曾用过一番功夫。

八、论标点符号(四十至四十八段)

此节,吕先生专就已有标点进行点评,并补入己见。著于文中有论引号之用、论问号之用、论专有号之用、补论韵号、论夹注之法、论圈点之法、论黑白文之用、论墨线之用、大小字之刊法诸条。诸条中,被后人采纳应用者数条,忽视者数条,然其意见,于今日仍值得参考。

九、读书略例(四十九至五十一段)

此为吕先生以身说法,以《吕览》为例,为诸生讲解古书之体例和阅读方法,其体宜为标准读书记,值得重视的是,除常规对于古书传钞的考证外,文章最后以对于《吕览》每一篇的讲解为结,也就是说,此非即全书之讲解,更涵盖了其中每一篇的解读,虽然简略,然可见其钩玄之力,足为后学示入学之门径。

此篇《章句论》之不易读,由此可见一斑,我非不想讲解清楚,但由于功力有限,仅能段落内容接近者归为一节,加以标题说明,而非为全篇之解读也。非不欲也,实不能也。

然读完全篇后,如能对于古书体例,略有了解,入学门径,似有稍窥,则我所用之力,则不为白费也。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