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7日星期二

买书的乐与读书的苦

对于买书,这就是一件不得不说的事——对于读书人来说,书房总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这个梦想在实现之后,我一直对自己说,是不是该清醒一些了。买书不是为了堆积书房,而是用来阅读。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而事实上我看到的却是没有阅读的堆积。这对于我来说不啻是一个讽刺,毕竟以读书人自居的我,却是一个很久没有读书的人。
与买书时掏钱的痛苦相比起来,读书的困扰或许更多。在书山卷海之中,拼命寻找方向的我,又如何能够走出读书不如买书快的困境呢?主要还在于,阅读本身的速度,好像有人在后边赶着走,这种感觉实在让人不快。我在想,过去读书的乐趣都到哪里去了。更多人在说,现在是成年人了,不要为了兴趣而读书,而要为了生活去读书。其实,现在大学里那个学生不是为了生活而读书呢?那读书的乐趣究竟何在呢?
这对于我来说,似乎是一个谜题,很多人用课题和论文来彰显自己的阅读,但在我看来,这些阅读似乎急功近利或者媚俗太甚,那我的阅读究竟是怎样的呢?我始终拿不准主意。或者,阅读本身就是理由,我本身就需要一个写作的动力。似乎写作本身就是动力,而我的思考就是燃料。我需要充分将自己的思考进行燃烧,然后得到火一样的文字,而这些文字就如同蒸汽机一般,推动着我写作的步伐。三十岁开始写作晚吗?
这个问题似乎有些浮躁,但是我知道这个命题似乎只有我自己能够得出结论。我自己的文字是否因为一个文凭就可以雅俗共赏了?我没有这样的自信,也没有将自己的头衔进行炒作的能力。但是,我有一个书房,有一个可以阅读的环境,有一台电脑,有根网线,可以写作,可以思考。这一切对于我来说就是充分条件,因而我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变成文字,而不用考虑他的后果。这才是我需要做到的。
思考是危险的,这是我对自己的暗示。但是,这么多危险的书,都可以出版,为何我的思考就一定是危险,而且是容易被禁止的呢?我不知道,但是我可以进行这方面的考虑和努力,也就是说我可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阅读,而不要去管我的思考有多少问题和思考的据显示什么?问题等到写出来再考虑,文章写完之后,自然会有批评者和阅读者,总之不能自怨自艾,也不要自我封闭。
在看完这么多书之后,我还是在怀疑写作的可能性,在民国人们普遍认为写作赶不上晚清,在现代人看来,当下的写作也远远赶不上民国。其实,不在同一范式之中,评价标准自然难以统一,而写作也是一样。清代的写作更像是材料汇编,而民国的写作更多是洋泾浜和文言文的大杂烩,无论如何各个时期的文体,都存在着范式难以克服的问题,因而我想当下的写作当然可以继承,但是如果不考虑自己的思考与写作的话,那么文字仍然会蹈言之无文的覆辙。
购买图书,其实正是清代学者以来的传统,将图书购买回来之后,就开始用剪刀浆糊开始写作了,将材料和按语放在一起,就是一篇新的文字。怀特海看得清楚,说西方哲学是柏拉图的注脚。对于中国何尝不是如此,后边堆积起来的文字也不妨看做是十三经和诸子的注脚而已。当然了,很多人会不同意这些观点,我也不同意,毕竟我不是古人,也不是现代人,不会两边讨好,只能做一些搬运工,将古代人的思考,变成现代的语言,说出来,也许比你现在这个萎缩了的现代人的大脑更能给人带来某种启发。
其实买书的乐趣,在于读书,买书之乐与阅读之乐,哪个更值得追求,这个问题,始终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