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1日星期日

平视经典

在面对浩瀚的书海的时候,每个人都会由衷地感慨知识的无穷,但随之而起的就是对于知识的膜拜和颂扬。这是一个传统,在学院中都会将这作为一个传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助。

这当然有助于学生们摆脱无知傲慢所带来的态度,但同样也抑制了人们对于知识的探求,毕竟人生有限,而知识无穷,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人们选择低头膜拜就足够了,至于探究书本中的奥秘,就等后来者再说吧。

对于经典的颂扬,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于经典的疏离,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特色。过去,作为考试的教科书,经典必须阅读和背诵。而到这个时代,早已将经典淡忘了,一方面人们选择漠视那个无用的传统,另一方面人们还选择敬而远之,将其供入神殿,但是与我无关。

这样说起来,我们无论多么赞颂他,但他依旧远离我们的生活,就更谈不上理解了。我们的理解建立在现代人的评论的基础上,我们只要了解现代人的评论,就足以称得上是了解经典了。因此,这个时代的学术可以说是经学,但是却不能说得上是经典之学。他们更加关注于后人对于经典的评论,而不是经典本身。

这样的一个处境,让我想起了《韩非子》中关于买椟还珠的寓言,我们经常将盒子留下,而将珠宝还回去。也许,在现代的经学家眼中经典的价值还比不上后人的解释与评论。因为,评论是建立在阅读经典的基础上的,没有阅读就不会产生评论,但是为了简单获得对于经典的理解,抄袭现代人的评论就是一条捷径了。

而对于经典的膜拜的心态,也阻挡了我们对于经典的理解,事实上真正将经典作为朋友来看待,也许才能真正理解经典所蕴含的意味,而将其封存在圣言圣训的牢笼中,就难免变成了拾人牙慧的重复。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出清代人所做的经学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翻开古人的坟墓,找到两汉魏晋的经解,然后进行训释。在他们的书中,我很难找到他们是如何理解经典本身的意蕴,而看到更多的是集释,也就是将古人的话汇集起来,作为经书的解读,事实上不同的解释放到一起,并不能得出清晰的答案。

从现代文献学的角度,可以认为他们保存或者辑佚了大量的史料,但是对于解读经典本身来说,却缺乏统一的说明。这对于经典本身而言,其实是一件悲哀的事情。经典被汗牛充栋的经说所湮灭了,人们无暇去阅读这些经说,是不是就不能理解经典本身呢?我一直对此有很大的怀疑。整理材料看似比解读经典更为重要,但是我却不理解为什么他们可以花力气去找别人的解释,却无法用清晰的语言将他们说出来。

事实上,任何时代都需要对于文本进行解读,就正如我们需要向古人学习一样,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吸收,那么学习是没有效果的。在清代经学成就据说非常大,但是我们要看到正是经学的发展,导致了现代人面对汗牛充栋的《皇清经解》,却无法去阅读经典本身。

难道除了研究型的阅读之外,经典就不能平视阅读,或者跳开研究,我们就不应该去阅读经典?这也许是现代学术的偏见,或者我们应该真正将经典放回到文本之中,然后开始阅读,看看是不是真的读不懂,还是我们本身缺乏阅读的勇气,甚至是内心中缺乏阅读经典的动力。

这个时代有很多谎言,比如研究,就是一个巨大的谎言,我始终对于研究这样的概念表示蔑视,当小脚、奶妈都成了学问的时候,却对于经典保持漠视的态度——因为无法研究,或者无法写论文,不能出成果,所以就不应该阅读经典。这就是研究者们口中的谎言,而这些谎言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恶真理,没有价值就不用去做。因此,经典淡出我们的生活也就是一个必然了。

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缺乏阅读的勇气,正如我们缺乏阅读的乐趣一样,所有人都将写作视为阅读的结果,但是从来没有考虑过,写作对于阅读来说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恶杀手。当没有写作价值的时候,阅读还存不存在。究竟什么是具有写作—阅读价值的作品?多数人的选择是别人没有看过的材料和文献,但是对于人们熟悉的材料和文献,就可以漠视之。久而久之,我们应该看似熟悉的经典就这样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之外。

而事实上,这些经典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缺乏的精神——高贵、典雅和文明。当我们选择了野蛮的时候,就是拒绝了文明。而这恰恰就是这个时代的文化走向,大学里弥漫的不是高贵的读书声,而是卑鄙的窃窃私语和毫不掩饰粗俗的叫卖声。

平视经典意味着我们要从平实处走向高贵,而不是将高贵锁在尘埃之中。拒绝经典就是拒绝文明和高雅,就是选择野蛮和低俗,这恰恰就是现代大学的真相。在大学中重新阅读经典,正是回归文明的最基础的一步,他决定了未来文明的走向。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