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2日星期日

收拾书房

 

       我必须说,读书人是一个体力活,没有体力根本就没法读书。因为,如果你想要有一个书房的话,而且井井有条的话,那么不费力气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从昨晚开始,收拾到今天下午,我才初步把书房收拾出来。问题的关键在于书太多了,无法全部上架,而上架后如何安排,如何存放都是问题。

         需要把书从各个书架中取出来,然后从新归类,把需要的书和不需要的书分类,这个时候就是硬下心肠的时候了,任何一本书都很可爱,但是哪些书是更需要的,哪些书是可以放放先不看的。都需要认真思考,并迅速做出判断。而在一整天的努力之后,发现书房舒服了很多。至少,我知道那本书大概在什么地方了。

         这一切都是让人欣喜,在一个杂乱无章的环境里,人的效率是没办法提高的。而真正的工作就是将事情办得井井有条,而且能够迅速处理工作。这就是一个有能力人的表现。实际上,这并不容易,至少对于我而言,在工作的时候发现,我对于我未来的工作方向并不明确,所以导致了在对于书籍的选取上,缺乏应有的判断。

          当然,你的书房够大,那就可以不必顾忌,但是对于刚刚起步的我来说,有条理和努力的工作是必须和必要的。而这恰恰是我今天收拾书房的原因。

Read more...

2010年9月5日星期日

知识分子反历史

 

       9月3日,在听完何光沪先生的报告后,我不禁在想知识分子是否真的是反历史的。虽然,何先生在报告中反反复复谈论要建立一种新的历史观。但是,从报告中听到的反而是何先生一种独特的历史观——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如果有基本常识的话,就会知道这样的时期,恰恰是中国政治最为衰微的时期。而在何先生的眼中,却恰恰成为中国文化最为繁盛的时期。某种意义上讲,这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对于文化繁盛的原因,我想何先生更多的是从对于封建传统的批判的角度出发,从而推导出政治的衰败与文化繁荣的辩证关系。但从细致的历史分析就会发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大夫文化精英,在何先生描述的黄金时代是非常痛苦的——鲁迅先生曾就这个问题做过一次著名的报告。

       而在另两个时期——春秋战国和晚清民国这两个时期,当时的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心境也是非常的苦闷,应该说从当时他们的文章来看,没有一个人认为他们生活的那个时期是黄金时代。在夫子看来,礼崩乐坏和百姓流离失所,这是衰世之相。而大一统更是战国诸子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晚清民国更是如此,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十五年的抗战,四年的国内战争,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不能算是黄金时代。如果从中央政治的衰微这个角度,当然可以得出思想自由的结论。但是,这样的时代是不是我们知识分子所希求的呢?

        文化是什么?如果文化繁荣,一定要以百姓的流离失所,战乱频繁为基础的话,我宁可生活在一个文化衰微的时代。或者,让那些希望自由的知识分子都去索马里吧!

Read more...

2010年9月4日星期六

城邦与统治

 

        state与其翻译成国家,不如翻译成城邦。只有城邦才会有秩序的统治,也会出现独裁。如果是一个广袤的帝国,我们不能想象统治权力是无所不在的。事实上,无论每天面对的是城市,是一个具体的社会。广袤帝国与具体的城邦,是完全相同的吗?

       有许多人,将传统的统治看作是君主独裁。事实上,在万历皇帝二十年缺席朝会,国家机器照样运转,对人民生活没有产生巨大影响。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不能称之为君主独裁的。与之相对应,在古希腊的城市中很早就出现了僭主统治,这恰恰集权制的原型。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中国古代朝廷能够像西方建筑一样统治,这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出现过。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也有过道路以目的时代。但是,在整个中国历史文化之中罕见这样的时代。恰恰是西方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才能将城邦独裁真正扩展成国家性质的独裁。上世纪百年的发展,恰恰证明了只有在西方现代城市社会中,才发展出来现代意义的独裁统治——将城市独裁统治扩展到全国性的独裁。现代化的城市生活通过断绝水电煤气乃至生活必需的条件,可以直接威胁到人的独立生存,这是独裁统治的基本条件。古代的君主可以通过暴力使人屈服,而现代技术的发展,可以让任何政府通过技术手段,轻易完成古代君主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在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极权主义就是技术理性可以随时威胁人们的生存。而从另一角度上讲,松散的自由民主社会恰恰是独裁统治者所最希望看到的。每个独裁者都可以轻松地用技术手段来制造出民主的幻觉,从而完成合法独裁——上述世纪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城市生活是最典型的柏拉图洞穴,报纸和媒体就是制造幻象的最好的技术,看似自由的生活也不过是束缚在城市中的牢笼。某种意义上,现代社会是最富有欺骗性的洞穴。而我们把这个洞穴,看作是需要追求天堂。

Read more...

2010年9月3日星期五

无所事事与心事重重

 

        我们这种在学校里常驻之人,最容易的事情就是忘记时间。而这样的一种心境就是无所事事,也就是还早不到什么可以做的事情。另一方面,这份工作和世间所有的工作一样,都需要认真努力的工作。

        这就好比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被抛入了汪洋大海之中。想要找到努力找到目标,但是总是随着世事沉浮不定。这种心境就是当下我的写照,我要找到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制定详细的计划。没有目标,就如同在海洋中失去了航向。没有计划,就好像失去了行动的动力。无论如何,无所事事的背面就是心事重重。无明,恰恰就是对此最好的写照。

         解决无明的办法,既有内在的办法,也有外在的。内在就是提高自己的修行和能力,外在的就是借助日程表,使自己能够清楚明了的安排自己的生活。无论如何,都要把自己从无所事事和心事重重的心境中解脱出来。

Read more...

2010年9月2日星期四

为什么要古典教育?

        一说起古典教育,我们就会想起读经,而说起读经,大多数家长可能会联想起袁世凯复辟,读经复古的老戏来。其实,这么联想并没有什么错误,因为大家并不知道古典教育究竟是什么,除了读经外,古典教育还有什么样的形式,以及古典教育究竟能干什么?

       如果这几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大多数的父母就不会让孩子接受古典教育的熏陶。在社会上,大多数的教育都是现代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将来的工作考虑。这一点上,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课外教育,无论是大学教育还是职业培训,都脱离不了这样的范畴。但是,我们反思一下,是不是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的饭碗?如果不是的话,那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呢?

        现在有很多的父母意识到了这一点,想要把孩子培养的更有修养一些,于是为孩子选择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弹钢琴、学美术,帮助孩子多一些兴趣爱好。通过这样的培训,让孩子能够更加出类拔萃一些。人们良好的愿望,有很大程度上会造成相反的结果。这样的教育,也会走上他们的反面。逼着孩子在辛苦的课余,还要拼命练琴、考级,学画、考级,把课外的教育,逼成了为了成绩的考试。

        教育追求人性的卓越,不仅仅是技艺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对于古典希腊人,追求某种技艺,是奴隶们的工作——被迫的工作,而真正的教育,则是人在自由意志下,对于卓越的追求。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欧洲人和国人对于乒乓球的热爱,国人对于乒乓球的热爱,更多是缘于奥运的荣誉——以及背后的利益,为此很多年轻人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牺牲学业、普通人的生活、魔鬼般的训练、极少的出头机会,不一而足。也许一名奥运会乒乓球冠军后边,有一万或者几万的乒乓球爱好者,但是机会只有一个。但对于欧洲的波尔等人而言,运动就是一个寻求卓越的游戏(GAME),他在拥有完整人生的情况之下,选择了乒乓球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仅此而已。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有些跑题了,其实我想说的,古典教育并不是私塾中冬烘先生呆板的读经背书,而是展现出历史中卓越的人的追求,这不同于现代的职业化的平民教育,他是精神贵族的独特权利。古典教育,在现代有人称为博雅教育,也有人说是自由教育,这两者都能体现出古典教育的两方面的特征——贵族化和自由,也许这能使对古典教育却步的家长们能有所释怀。

Read more...

2010年9月1日星期三

翻墙日记之二

  魔道相成,我们伟大的防火墙和翻墙工具,在不断斗争中发展着自己。一个为了防止我们思想越轨,一个帮助思想偷渡。我们被一道墙,隔绝成两个世界。

  有意思的是,总是有些朋友能够找到高墙的漏洞,到门外透透风。这就好像是封闭的寄宿制高中,虽然有高墙把守,但是总是有飞檐走壁的高手,对此视而不见,能够来去自如。

  其实,正如夫子所言,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于萧墙之内。如果,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姓和乐,何必担心大洋彼岸的对手呢?所以,于其把大把的银子去垒长城,不如将其作为改善民生的资本。否则,也不过是扬汤止沸而已。

Read more...

翻墙日记之二

魔道相成,我们伟大的防火墙和翻墙工具,在不断斗争中发展着自己。一个为了防止我们思想越轨,一个帮助思想偷渡。我们被一道墙,隔绝成两个世界。

有意思的是,总是有些朋友能够找到高墙的漏洞,到门外透透风。这就好像是封闭的寄宿制高中,虽然有高墙把守,但是总是有飞檐走壁的高手,对此视而不见,能够来去自如。

其实,正如夫子所言,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于萧墙之内。如果,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姓和乐,何必担心大洋彼岸的对手呢?所以,于其把大把的银子去垒长城,不如将其作为改善民生的资本。否则,也不过是扬汤止沸而已。

Read more...

阅读与学术

        上大学是为了读书,还是为了“学术”——甚至是学分?这本来是不成问题的问题,现在却变成了问题。我们的教授们一方面反对着应试教育,另一方面却在大学里大肆宣扬学术至上论。

        那什么是学术研究呢?可以这么说,这就如同科学,你要不断的创新。那如何才能创新呢?那就要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这就要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专业。你必须确认你是某一专业学科,然后收集其中某一问题的所有文献,从而找出别人没有说出的话和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学术研究了。

文本校勘批评者使用的方法和常规超越了其最初范围,扩展到其他学科,特别是史料编纂。……这些方法得以传播之后,学术研究习惯称为一般惯例。——文化:高雅与枯燥,p11

        我们从巴尔赞这段引文可以看出,学术研究只是读书中的一种,而这种读书的方法,现在蔓延在整个学术界。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学科都在做同样的工作,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得出结论。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我们将学术研究取代读书之后,会出现怎样的一种情景——其实不用想象,现在已经是这个样子了。

        从读书到研究,有人认为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但实际上,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依靠学术研究生活。大部分人并不需要,变成一个不断“革命”的人。究竟是阅读是生活的常态,还是学术是生活的常态?这才是巴尔赞说出这句话的原意。

生活需要阅读来充实人的生命,而学术只是少部分人书斋里的革命。

Read more...

寂寥的心情

       我自己无论如何也摆脱不掉这样的一种心境,他很奇妙的伴随着我很久,从我认识他那一天起——自闭和孤独。我在读书的时候,我在嘈杂的上海街头时,他都如影随行的伴随着我。好像他是我的孪生兄弟——我害怕他,他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你是孤身一人在前行。

       我渴望朋友,希望交流。所以,喜欢热闹。但是,事实上我在嘈杂的环境里更容易看到——他就坐在对面冲我微笑。我越想摆脱他,他就越纠缠我。

        今天,我知道他就是我的影子,我就是他的化身。没有他,也就没有我。只有他一直在我身边,我才真正是我自己。于是乎,我姓廖。寂寥的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