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8日星期三

大学教授的“房内术”

郑也夫这个名字,其实对于我并不陌生,至少他翻译的曼海姆的文化社会学我看过,但是印象最深的却是一段他的传闻。当年,社科院要评所谓院士,结果各个所长皆名列其中,作为曾经社会学所的一员,郑相当的不满意,表示比社会所的院士水平高。这也看得出,郑也夫其率真的一面了。
  但另一方面说,如果没有两把刷子,怎么会暴得大名呢?而我在这里所说的“房内术”,是指登堂入室的方法,而不是男女之间的“房中术”,那是违禁产品,我的小博客可卖不起。言归正传,郑也夫在厌倦了研究生活后,走进了大学,在人大和北大教起书来,但不一样的是郑大教授教的是本科生,而且教的是写论文这样的事情。把这叫做房内术,也不为过吧!在书中,屡次提到读书要做笔记,但是说实在的,这句话我听了很多年了,却一直没有这个习惯。但是我想写博文,估计可以弥补我偷懒的恶果吧!
  因为我没有做抄书的习惯,所以这篇博文也就略显单薄,但是在我努力寻找下,我还是找到了喜欢做笔记的女孩,借来一抄。
  1、 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说,传统社会的精神领域里的特征是确信,而近代社会的特征是怀疑精神的崛起。怀疑精神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使怀疑者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悬置状态。多数人一生当中,总有一段时间,其精神处于悬置状态。青春期。那时其精神处于狂飙期,开始重新审视父辈的教导,认知视野因此而拓宽,得以吸收许多异质的营养。而当青春期过后,他将结束那种悬置状态,过上循规蹈矩的生活。
  这是郑教授解释自己与大学的缘分,就是大学生是青春期的悬置状态,自己是精神上的悬置状态,两者只有在大学这样一个氛围才能契合。不过这样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知识分子的不安分从哪里来,年轻人是荷尔蒙分泌问题,老年人岂不是脑垂体出了变故?言归正传,过去曾经听过句话,说的是年轻人没有血性是没有年轻过,老年人如果还这么狂的话,那就是为老不尊了。我想也许某些知识分子恰恰就是些为老不尊者,抑或是年轻人的鼓动者。但是,老人的规矩与年轻人的不守规矩,应该是学院的常态,现在却是年轻人太守规矩,而老年人却为老不尊不守规矩。这样的社会现象,其实更值得郑教授研究研究。
  2、 要做好一件事,最大的愿望就是强烈地想做好这件事。
  3、 读书的主攻方向,要以自己的兴趣为转移,符合兴趣的多读,认真读,不断扩展书目。
  4、 每个人在治学和读书上至少要有两个兴奋点。
  5、 在社会科学的殿堂里,社会学要求最慷慨的知识面。文史哲,所谓人文学科,是人类最古典、最古老的学问,是看家本事。
  6、 通过小说了解社会。
  既然是在用别人的读书笔记,那我只好顺着来,谁叫自己不动手努力呢?其实这一部分主要只说了一件事,就是学文科要兴趣广泛,要有自己的兴奋点,让自己能够把书读下去。这是一个老话题了,在书中郑教授分析了大学里学生不爱读书这个问题。而且现身说法,与自己当年读书岁月相比较起来,现代学生们是如何应该抓住机会,多读书读好书。但是,既然是社会学,也应该更加说理一些,而不是仅仅做些感性的比较才对。比如,当年读书可以上大学找好工作,这与现代读书不如打工挣钱的风气可以作比较嘛,何必做出一副现代学生不用功的脸孔,另外当年教授们教的还比较靠谱,和现代也就是郑也夫们的同事们大多教不靠谱的知识没有关系吗?在书中,郑也夫还论证了半天无用之学,无用之学与学生们不读书之间的关系,为何郑教授不研究一番呢?解释是苍白的,而所有的学术研究不也都是如同郑教授所言,不过是个解释而已吗?
  7、 笔记有两种:一种是读书笔记,一种是观察生活的笔记。就是你从生活当中产生的一些 感悟,发现一些道理,你就把它记下来。这二者还有一个互相的印证。两个笔记互相印 证,能促使你思想水平不断提高。
  8、 要多交流,多讲,要互相卖弄学问。卖弄也是一种刺激,增加学习的动力。
  9、 我要强调的是可以从周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我们要努力使自己变得敏 感,要去领受生活中的好多事情,好多小情节的刺激和启示,不让它轻易溜走。最廉 价、最大量的资源就在你的日常生活中。
  10、 大家可以试着写一点社会杂文。如果你迫使自己开始这样的习作,你也就迫使自己去思 考了。
  11、 写作是每一周都要进行的事情。
  12、 写作可以迫使你睁大眼睛去发现问题,同时帮助你梳理自己的思路,作更深入的思考。
  13、 大思想家没有割裂思想与生活。写作是要有冲动的。
  14、 对于学者来说,学术研究应该成为他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他的工作。
  15、 支撑学者成功的是两个动力,一个是知识与智力上的纯正的好奇心,另一个是对社会公 正的关怀。
  我私下认为,这部分应该是郑教授书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这也是对所有文科生的针砭。努力读书应该与努力思考结合起来,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写文章了。郑教授强调写文章可以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写读书笔记,另一个就是把眼前的社会事件用笔记录下来。这两种方式,恰恰使我们在校学生能够做的到的训练,郑教授这么提出来,说实在的真实煞费苦心。我还要提出一点的是,好的文章是训练出来的,在这里郑教授举了个例子就是文章还是新闻系写的成熟。不断地写作,对于文章的成熟是有莫大的好处,但是说实在的文科生写的文章现在还真是很难看,至少缺乏文字训练是跑不了的。另外,我仍然不能同意郑教授的是对于学者工作的定义,把人圈禁在读书研究这样的藩篱里,对于一个正常人格的建立,是不是真是必由之路,我是心存疑虑的,至少我认为书呆子根本没有理解这个纷纭复杂的现实与历史的能力,因此只好出现现代这样幼稚的学术文章。
  16、 统计是及时帮助我们去发现的,不是仅仅帮助我们作表述的。
  17、 提出一个好问题比解决它更重要。
  18、 作经验研究 ,不做理论题目。
  19、 不做批判,不谈应该,努力发现。
  20、 赢得机会不外靠两点:一是利用你的关系;一个是打“遭遇战”。干我们这一行,尤其矢 志今后还要作下去的人,要培育出一种职业癖好,能够感知、洞察到你所关心的那些材 料在哪儿,千方百计地通过访谈将它搞出来,经常注意把耳朵竖起来。
  21、 学会聊天是一个你可以受用无穷的本事,不光在职业的访谈中会受益,实际生活中也可 以受益。
  22、 从三个方向搜索文献:第一个方向是作者的名字,很可能关于这个题目他不止写过一部 著作。第二个方向是追踪这一类别,就是进入索书号指示的那个类别。第三个方向是, 查找与这个书名相类似的书籍,按照关键词来搜索。参考书目也是个好办法。
  23、 重视刊物、辞书、年鉴。
  最后一部分就是压箱底的秘笈了,如何才能做好社会学,更重法宝是不可少的,调查、访谈(聊天)、查资料、查年鉴,反正所有的方法都是一个目的——材料。我觉得这还是有些浅了,根据我的经验,所有的材料是需要自己来收集,但是就如书中举了一个事例,说郑教授有一个学生的舅舅是监狱里的,所以搞了些别人看不到的材料,结果文章就很好看了。这就是说,很多材料其实是需要关系搞到的,其实方法岂止教授说的那几条呢?不过关键问题,教授也谈到了,关键是你要对你做的感兴趣,才会主动寻找相关的材料。但是问一下自己吧,什么才是你真正关心和愿意花大力气去寻找和想去写作的题目呢?
  我写到这里,不免有些不安,这些就是我读书的体验吗,应该说不完全是,这与读完书之后,心情非常的激动是非常不一样的,但是这毕竟算是郑教授指导下的读书实践了吧!进屋没有,我并不知道,但是如何进屋子,其实并不在说,而是看如何去做,我准备好了没有?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