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6日星期三

某些社会学定律之一——精英兴衰读书记二

”我们提出一些从事实中得出的社会学定律。对于这些定律我们还将用事实加以检证。我们的这种做法是克劳德贝尔纳所推荐的方法:从事实到概念,再从概念返回到事实。“——帕累托
这些社会学定律在篇首提出来,并没有现实出他所推崇方法的第一步,因此他进而解释现在发表的文字,是作为他研究的第二部分——也就是从事实中得出的概念——也就是他所谓的社会定律。那还是让我们看看,他的社会学定律有哪些吧!
”首先,我们要指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并不起源于人们的逻辑推理,而是起源于情感。对于非经济动因的行为,大体可以这样说。但是对于经济行为,尤其是与工商业有关的活动来说,情况可能恰恰相反。虽然人们的行为并不是出于合乎逻辑的动因。但是,人们情愿将自己的行为在逻辑上与某些原则联系在一起。为了说明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他们在事后发明某些原则。因此,常常可以看到,A行为在实际上是B原因的结果,但是行为者却说它是未必存在的C原因的结果。用这种方式欺骗人的人首先欺骗自己,并且对自己的说法深信不疑。“——帕累托
这段非常的重要,可以说这条原则贯穿在整个这本书之中,反复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篇首,帕累托再一次对于精英与大众进行了区分,这与整本书的开端是一样的,大众行为的起源来自于感情——容易被文学化的文字所煽动——传统社会的民众尤其如此。于此相反,商业社会——现代社会则更多的依靠理性逻辑性的原则。这样说也许还是让人费解,但是我们把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相对比,两种生活的不同。在越商业化的城市中,人对于利益的追求,要往往超越感情——这恰恰就是我们对于上海纽约这类城市的评价,而与之相反,在乡镇中,人们的行为——办事方法更加借助于情感——准确的说是求助与伦理上的方式。
而帕累托并未仅仅将区分停留在此,而是继续深入剖析了,现实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虽然人们的行为并不是出于合乎逻辑的动因。”人们情愿将自己的行为在逻辑上与某些原则联系在一起。为了说明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他们在事后发明某些原则。“也就是说,帕累托指出,大多数人们的行为原因来自情感,但是对于自己行为的解释,却常常采取富有逻辑性的解释。
我们将本片的开头,帕累托对于科学研究方法的定义——从事实到概念,再从概念返回到事实,借用过来。科学方法——精英采取的行动,是从事实(经验)中总结出概念(理论),然后再返回到事实。而再深入地讲,就如同帕累托对于本书的写作,先提出社会学的定律,再通过社会现象加以证明。也就是说,精英是拥有理性(逻辑)的少数人,而大多数人恰恰就是从情感出发,而在事后用理论加以解释(掩饰)。
在这一章中,我们可以通过帕累托自己所提出的社会学定律,反过来可以看出帕累托自身的精英预设。或者在某种程度上讲,帕累托对于精英的描述,就如同达芬奇描绘蒙娜丽莎,如同镜子中的写生。能在文章中,不断看出帕累托的自况。
而对于理性的描述,和对于本书的期许,我想帕累托在对理性问题的分析上与韦伯有着截然的不同。理性的牢笼——韦伯一生为此所苦,而对于帕累托而言,理性恰恰是与大众最为明显的区别。而且,我个人认为帕累托对于韦伯问题的解决,有着不为人知的贡献。韦伯的理性牢笼,预示着人类悲惨的命运。帕累托则把事后进行理论解释的行为,称之为大众化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对于精英而言,理性非但不是牢笼,反而是自由。只有平民才将自己,牢牢束缚在理性——理论——主义的枷锁之中。或者说精英是主义的创造者——他们从事实中总结出理论,而大众的行为则是被这些理论所约束。
韦伯认为,理性化意味着同质化的人的出现——也就是尼采口中的末人。但帕累托宣称,大众是不可能拥有理性的,即使在启蒙后的教育下,仍是被理性(理论)所束缚的——用理论来解释情感的冲动,而不是充分运用理性来生活。

0 评论: